2019-07-23 10:58:49
別以為懂得急救就可拯救急性中風病人的生命。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李世偉指:「其實發現任何中風先兆,第一時間應該致電九九九,將病人即時送院進行救治,因為如病人在黃金三小時內,未能得到適切的治療,病人康復機會將減少4%。」 腦細胞延遲三小時急救 有可能永久受損 黃金三小時的定義,是症狀出現後三小時內注射溶血劑,打通阻塞的血管,讓腦細胞再次獲得血液供應,避免中風病情惡化。李醫生透露,如果患者錯過了黃金三小時的急救時間,病人腦細胞會有機會永久受損,從而影響肢體、語言等能力。 急性中風即代表血管有血塊淤塞於腦內,這段期間會不斷有腦細胞死亡。李醫生解釋:「每分鐘大概會有100萬個腦細胞死亡。若可以於三小時內注射溶血劑及得到適切治療,可大大增加中風病人的康復機會。」 分秒必爭 三小時內作出合適評估用藥 美國哈佛大學有研究指。每延遲十五分鐘的治療用藥,便會增加4%死亡率。李醫生憶述:「曾經有朋友於街上突然半身無力及不能說話,於是我建議將他送院進行急救!」由於當日事發時是早上十點左右,而病人在十二點已送抵就近醫院,並能及時注射溶血劑,所以當天便可下床出院。不過李醫生強調,在注射溶血劑將血塊溶解前,必須先了解病人屬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因為兩者的治療方案大有分別,前者一般可透過溶血劑,後者有可能要做手術移除血塊,否則只會增加患者出血風險。 資料來源:https://bit.ly/2JJbSEO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2019-05-09 10:28:36
年紀大機器壞,當身體隨着年齡愈老出現各種退化症狀,很多人都會將之視為理所當然,未必會積極尋求治療方案。老人家不良於行就是一例,家人甚至病人自己或都會覺得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事出必有因,如果老人家是因為「腰椎管狹窄」問題而影響行動,只需通過微創手術,病情就可以得到大幅改善。 「腰椎管狹窄」多數因脊椎退化而引起,是一個常見的原因導致老人家不良於行。腰椎長年累月的退化會導致骨刺增生、黃韌帶變厚或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引致椎管收窄,令包裹在內的脊髓神經受壓,引發不同徵狀,影響雙腿功能。 腰椎管狹窄患者會於行走或站立一段時間後感到雙腳麻痹、疼痛或無力。在病徵較輕時,患者可能每次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就需要坐下休息,待一兩分鐘過後,痹痛無力的感覺消失才可以繼續行走,如是者行走二三十分鐘後又需要再次休息。由於這是一個退化性疾病,病情會逐漸惡化,患者每次能夠步行的距離會愈來愈短,直至前來求診時可能只能步行幾分鐘,或者嚴重至不能行走,需要依賴枴杖或輪椅輔助。有患者會覺得雙腿痹痛無力是腿部出現問題,事實上有更大可能是因為腰椎退化問題導致椎管狹窄,脊髓神經受壓,影響步行能力。 治療方面,當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藥物等無法改善病情時,就可以考慮接受手術。針對椎管狹窄,現今絕大部分情況都無需要「開大刀」,只需透過微創手術,便可獲得有效治療。微創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流血少、痛楚少、康復快。神經外科醫生只需在病人背部開一個如手指甲闊度大小的傷口,置入內視管,再透過手術顯微鏡,將腰椎內增生組織清除,原本受壓的脊髓神經就可以即時得到紓緩。 有位八十多歲的婆婆,因腳痛而困於家中多年,前來求診時更已坐了半年輪椅,最後確診為腰椎管狹窄。早上做完顯微內視椎管減壓手術,晚上她已經可以下床踱步,翌日就出院了。所以,不要將老人家不良於行視為必然,身體不適時應主動尋求醫生意見。 資料來源:https://bit.ly/2PS6PmG
2019-04-02 16:32:27
手術中途有時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猶記得多年前一次深刻的手術情景,到現在想起依然歷歷在目。 一名五十多歲的女士因劇烈頭痛而入院,經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她腦內蛛網膜下腔流血,再進一步作血管造影圖檢查之後,確認是腦動脈血管瘤破裂所造成,便立刻為她安排緊急開腦手術。早前在本欄中亦有提過,腦動脈血管瘤第一次破裂後要立刻做手術,因為除了要處理壓着神經的血塊外,血管瘤於短時間內再次破裂的機率亦大幅提高。更甚的是,二次破裂對腦部造成的破壞極為嚴重。病人會有很大的生命危險,假使可以保住性命,病人很大機會都會嚴重傷殘或變成植物人。 手術台上,我們打開頭皮、頭骨、腦硬膜,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將腦組織小心地撥開,慢慢進入血管瘤位置。病人的血管瘤長在剛進入腦部的一條大動脈之上,其時我和團隊成員正在準備安全措施,一旦血管瘤突然破裂,可以立時夾住相應的血管止血。事實上,血管瘤在手術中途破裂並不常見,但要以防萬一。果然,血管瘤突然破裂,病人的血壓亦正急速下降。而我當時清楚知道,如果我不能在兩分鐘內成功止血,病人就會喪命。 病人當時極之危險,血流得很快,顯微鏡下的腦組織亦變得模糊。本來已經嚴肅的手術室內,氣氛進一步跌至冰點。當時我對自己說,作為主刀醫生的自己絕對要保持鎮定。如果我慌張,整個團隊亦會慌張起來。我馬上吩咐護士開大吸管,將血液吸清;叫麻醉科醫生密切監察病人血壓;自己再集中精神將腦組織分解清楚,用手術夾將動脈瘤夾下,最後成功止血。 記得確定腦動脈瘤已被成功夾下的一刻,我高聲歡呼一下之後,就出現因巨大壓力所致的劇烈肚痛。完成手術後,同事們說我當時十分鎮定,毫不驚慌。我說當然不是,在目睹血管瘤破裂當下,其實是緊張得要命。病人送往手術室前神志清醒、尚有交談能力,如果我因慌張而未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止血,她的性命就會斷送在我手上了。跟病人經歷過生死一線間,最後看見她完全康復出院,那滿足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資料來源:https://bit.ly/2OCmgz3
2020-06-29 18:02:29
走路腰痛要警覺,很可能出現脊椎滑脫症。 脊椎不穩定,椎骨移動會因而壓到腳部的神經線,而導致腳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出現。如果唔及早處理,可能會影響膀胱功能,有大小便失禁等情況出現。 神經外科專科李世偉醫生指出,脊椎不穩定會使病人腰痛,當椎骨移動時,有機會壓到腳部的神經,所以脊椎滑脫症的另一個病徵是腳痛,或俗稱的坐骨神經痛。 脊椎滑脫症康復者Eric在二十多年前已經發現有腰痛的問題,當時看醫生照X光片,診斷出腰椎第四節裂骨及脊椎滑脫。但當年他仍很年輕,所以沒有太理會,繼續做自己喜歡的運動。Eric回想:「當時仍然有氣有力,很強壯,不覺得腰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當年我會參加民安隊、跑步、馬拉松、和朋友騎登山單車,和他們騎四、五小時,就像打了麻醉針,不會覺得痛。」直至近十年,Eric的腰痛和腳痺情況愈來愈嚴重,無論他用甚麼姿勢,都無法減輕痛楚,甚至連步行、外出都成問題。Eric指:「無論走到哪裡,十分鐘後腳便會開始麻痺、不聽使喚,會想找地方休息甚至蹲著,問題無法解決。」而令Eric感到最大壓力的事情就是乘搭巴士,他即使只等候數分鐘,都要蹲在地上。「最難看的是巴士到,那一刻才算恐怖,我站起來向前踏一步,左腳突然動不了。為什麼自己的腳動不了?當時麻痺得失去感覺。上到巴士後最後都是要蹲著,所以很大壓力。」 脊椎滑脫症是指兩節腰椎之間出現前後移位的情況,滑脫程度可以分為第一級的0%-25%,至第四級的75%-100%。大部份患者都屬於最輕微的第一或二級。當腰椎滑脫壓著神經線,除了會出現腰痛,亦會壓著伸延至腳掌的神經線,導致腳痺。患者會一拐一拐般走路,步行距離會愈來愈短,最嚴重更會影響膀胱功能,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概括而言,脊椎滑脫症的成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指患者本身脊椎有先天性缺陷,發育不正常,椎弓峽部的兩個關節之間出現缺口,導致上下兩節脊椎移位,通常在第五節腰椎與骶椎第一節之間移位。第二種是椎間盤退化,椎間盤是兩節腰椎之間的固定位置,充當避震器,如果出現退化會導致它失去避震功能、無法固定,兩節腰椎之間便會移位。脊椎滑脫症較常出現在50歲以上女性,當中以第四、五節出現後天退化性的患者較為常見。醫生可以透過X光和磁力共振診斷出患者脊椎滑脫以及神經線擠壓的情況。 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患上脊椎滑脫症呢?中大矯型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羅尚尉指,先天性無法預防,而退化性的預防方法不外乎幾個因素。第一是體重管理,當體重愈重,對脊椎的壓力會愈大。第二是吸煙都會有影響,身體有很多微絲血管供應至腰椎板,而吸煙會導致微絲血管阻塞,加劇腰椎板退化。另外,進行適量的運動會對痛症有所幫助。而在治療方面,當脊椎壓著神經線,除了可以利用消炎止痛藥,亦可透過物理治療,減輕神經痛的症狀,例如手法治療和健身球運動。然而,如果患者嘗試了藥物、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後,神經痛的情況仍未有改善,甚至嚴重影響活動能力,便可以選擇接受手術治療。 脊椎滑脫症康復者Winnie從事文職十多年,經常都要對著電腦工作,在三年前發現有腰痛問題。「我工作時要對著鍵盤、熒幕,當時彎著腰坐、打字。久而久之,長期維持彎腰使後面的腰椎變得不再筆直。而通常女人差不多上了年紀,都會腰酸背痛、退化,所以起初沒有刻意理會。」當時Winnie剛剛轉到另一個崗位,需要做搬鐵箱等粗重工作,因為一時貪圖方便,沒有依照正確姿勢搬運重物,又經常彎低腰,令她的痛症愈來愈嚴重。Winnie回想:「到了2018年,無緣無故地發覺痛楚由原先只是腰部,然後伸延至臀部,再伸延至大腿後方。那種痛是隱隱作痛,走路時要小心翼翼,不能走得快。久而久之會彎低腰、不能伸直。還有件事情令我很害怕,就是打噴嚏和遇上傷風咳嗽,在打噴嚏那一下最疼痛,腰後方的痛楚足足維持一分鐘。」Winnie當時做了二十多堂物理治療,但情況未有好轉,於是她再看醫生和照磁力共振,才發現患上了脊椎滑脫症。 面對困擾日常生活的病症,Winnie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的方案。在完成手術差不多三個月,她再次回到診所覆診。她表示現在即使步行得快,亦不會再覺得隱隱作痛,完全沒有以前的那份痛楚。在覆診時,Winnie的主診醫生神經外科李世偉醫生透過神經反應測試和手術前後的X光片及磁力共振評估手術效果。Winnie原先第四、五節腰椎出現脊椎滑脫,在手術後滑脫的位置已經復位,手術放進的支架將前方腰椎提高,使整條脊椎回復適當的弧度。另外手術會有螺絲扣著患處的一節腰椎,螺絲和支架的位置都很理想。 脊椎滑脫症的手術原理是怎樣?怎樣幫助患者改善神經痛問題?李世偉醫生指,脊椎滑脫症的手術治療普遍會做「脊椎融合手術」。第一,手術時會將壓著神經的組織移走,做一個「神經減壓手術」。另一部份,由於椎間盤本身不健康,醫生會取走椎間盤,然後將支架放入骨與骨之間,並提高少許,再用螺絲鎖著有問題的那一節,從而固定脊椎,讓它變得更穩定。 脊椎滑脫症除了傳統手術外,近年亦有微創手術。究竟傳統及微創手鯣有甚麼分別?李世偉醫生指,傳統手術會在脊椎中間的後方位置劃一刀,然後將兩側肌肉撥開,再取走一小塊骨、椎板和小關節。在外科醫生的角度是由外向內,所以會打斜地進入,而要將外皮、肌肉盡量撥向側邊,刀口需要較大才能做到。至於微創手術,只需要在皮膚開一小刀,然後用金屬管一層一層般,在X光引導下直達手術位置。因為肌肉本來呈條紋狀,我們只須將肌肉綻開,無須將肌肉剝離,最後將管狀牽開器套進金屬管,再取走一支支綻開肌肉的金屬管,將顯微鏡拉過來,經管狀牽開器進行想做的手術,包括取走椎間盤、放入支架,全部工序都能經過牽開器去做。因為傷口小,對周圍組織造成的影響較少,手術後的康復會較快。李醫生最後又指出,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學習如何步行和維持良好姿勢,同一時間,需要戴上腰封四至六星期,維持脊椎的穩定性,便會漸漸康復。 資料來源: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2019-08-20 09:30:38
出現腰痛,雙腳痹痛無力,很多長者認為這是老人家退化必經的階段。其實絕大可能患上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是可以醫治的,而且更可以使用微創手術方法以改善病情~ 詳情:https://bit.ly/2TKMAJH #李世偉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 #專科 #楷和醫療 #腰椎管狹窄 #微創手術 #老退化 #長者 #老人家 #腳痛 #輪椅 #腰痛
楷和宗旨
創辦人的話
認識楷和
公司活動
最新資訊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私隱條款
中環專科中心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26樓2601-04 & 06-08室
尖沙咀專科中心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5號普基商業中心2樓
楷和眼科中心
中環普通科醫務中心
With care we serve. Copyrights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hiron Healthcare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