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腰痛要警覺,很可能出現脊椎滑脫症。
脊椎不穩定,椎骨移動會因而壓到腳部的神經線,而導致腳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出現。如果唔及早處理,可能會影響膀胱功能,有大小便失禁等情況出現。
神經外科專科李世偉醫生指出,脊椎不穩定會使病人腰痛,當椎骨移動時,有機會壓到腳部的神經,所以脊椎滑脫症的另一個病徵是腳痛,或俗稱的坐骨神經痛。
脊椎滑脫症康復者Eric在二十多年前已經發現有腰痛的問題,當時看醫生照X光片,診斷出腰椎第四節裂骨及脊椎滑脫。但當年他仍很年輕,所以沒有太理會,繼續做自己喜歡的運動。Eric回想:「當時仍然有氣有力,很強壯,不覺得腰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當年我會參加民安隊、跑步、馬拉松、和朋友騎登山單車,和他們騎四、五小時,就像打了麻醉針,不會覺得痛。」直至近十年,Eric的腰痛和腳痺情況愈來愈嚴重,無論他用甚麼姿勢,都無法減輕痛楚,甚至連步行、外出都成問題。Eric指:「無論走到哪裡,十分鐘後腳便會開始麻痺、不聽使喚,會想找地方休息甚至蹲著,問題無法解決。」而令Eric感到最大壓力的事情就是乘搭巴士,他即使只等候數分鐘,都要蹲在地上。「最難看的是巴士到,那一刻才算恐怖,我站起來向前踏一步,左腳突然動不了。為什麼自己的腳動不了?當時麻痺得失去感覺。上到巴士後最後都是要蹲著,所以很大壓力。」
脊椎滑脫症是指兩節腰椎之間出現前後移位的情況,滑脫程度可以分為第一級的0%-25%,至第四級的75%-100%。大部份患者都屬於最輕微的第一或二級。當腰椎滑脫壓著神經線,除了會出現腰痛,亦會壓著伸延至腳掌的神經線,導致腳痺。患者會一拐一拐般走路,步行距離會愈來愈短,最嚴重更會影響膀胱功能,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概括而言,脊椎滑脫症的成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指患者本身脊椎有先天性缺陷,發育不正常,椎弓峽部的兩個關節之間出現缺口,導致上下兩節脊椎移位,通常在第五節腰椎與骶椎第一節之間移位。第二種是椎間盤退化,椎間盤是兩節腰椎之間的固定位置,充當避震器,如果出現退化會導致它失去避震功能、無法固定,兩節腰椎之間便會移位。脊椎滑脫症較常出現在50歲以上女性,當中以第四、五節出現後天退化性的患者較為常見。醫生可以透過X光和磁力共振診斷出患者脊椎滑脫以及神經線擠壓的情況。
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預防患上脊椎滑脫症呢?中大矯型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羅尚尉指,先天性無法預防,而退化性的預防方法不外乎幾個因素。第一是體重管理,當體重愈重,對脊椎的壓力會愈大。第二是吸煙都會有影響,身體有很多微絲血管供應至腰椎板,而吸煙會導致微絲血管阻塞,加劇腰椎板退化。另外,進行適量的運動會對痛症有所幫助。而在治療方面,當脊椎壓著神經線,除了可以利用消炎止痛藥,亦可透過物理治療,減輕神經痛的症狀,例如手法治療和健身球運動。然而,如果患者嘗試了藥物、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後,神經痛的情況仍未有改善,甚至嚴重影響活動能力,便可以選擇接受手術治療。
脊椎滑脫症康復者Winnie從事文職十多年,經常都要對著電腦工作,在三年前發現有腰痛問題。「我工作時要對著鍵盤、熒幕,當時彎著腰坐、打字。久而久之,長期維持彎腰使後面的腰椎變得不再筆直。而通常女人差不多上了年紀,都會腰酸背痛、退化,所以起初沒有刻意理會。」當時Winnie剛剛轉到另一個崗位,需要做搬鐵箱等粗重工作,因為一時貪圖方便,沒有依照正確姿勢搬運重物,又經常彎低腰,令她的痛症愈來愈嚴重。Winnie回想:「到了2018年,無緣無故地發覺痛楚由原先只是腰部,然後伸延至臀部,再伸延至大腿後方。那種痛是隱隱作痛,走路時要小心翼翼,不能走得快。久而久之會彎低腰、不能伸直。還有件事情令我很害怕,就是打噴嚏和遇上傷風咳嗽,在打噴嚏那一下最疼痛,腰後方的痛楚足足維持一分鐘。」Winnie當時做了二十多堂物理治療,但情況未有好轉,於是她再看醫生和照磁力共振,才發現患上了脊椎滑脫症。
面對困擾日常生活的病症,Winnie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的方案。在完成手術差不多三個月,她再次回到診所覆診。她表示現在即使步行得快,亦不會再覺得隱隱作痛,完全沒有以前的那份痛楚。在覆診時,Winnie的主診醫生神經外科李世偉醫生透過神經反應測試和手術前後的X光片及磁力共振評估手術效果。Winnie原先第四、五節腰椎出現脊椎滑脫,在手術後滑脫的位置已經復位,手術放進的支架將前方腰椎提高,使整條脊椎回復適當的弧度。另外手術會有螺絲扣著患處的一節腰椎,螺絲和支架的位置都很理想。
脊椎滑脫症的手術原理是怎樣?怎樣幫助患者改善神經痛問題?李世偉醫生指,脊椎滑脫症的手術治療普遍會做「脊椎融合手術」。第一,手術時會將壓著神經的組織移走,做一個「神經減壓手術」。另一部份,由於椎間盤本身不健康,醫生會取走椎間盤,然後將支架放入骨與骨之間,並提高少許,再用螺絲鎖著有問題的那一節,從而固定脊椎,讓它變得更穩定。
脊椎滑脫症除了傳統手術外,近年亦有微創手術。究竟傳統及微創手鯣有甚麼分別?李世偉醫生指,傳統手術會在脊椎中間的後方位置劃一刀,然後將兩側肌肉撥開,再取走一小塊骨、椎板和小關節。在外科醫生的角度是由外向內,所以會打斜地進入,而要將外皮、肌肉盡量撥向側邊,刀口需要較大才能做到。至於微創手術,只需要在皮膚開一小刀,然後用金屬管一層一層般,在X光引導下直達手術位置。因為肌肉本來呈條紋狀,我們只須將肌肉綻開,無須將肌肉剝離,最後將管狀牽開器套進金屬管,再取走一支支綻開肌肉的金屬管,將顯微鏡拉過來,經管狀牽開器進行想做的手術,包括取走椎間盤、放入支架,全部工序都能經過牽開器去做。因為傷口小,對周圍組織造成的影響較少,手術後的康復會較快。李醫生最後又指出,患者一般在手術後翌日,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學習如何步行和維持良好姿勢,同一時間,需要戴上腰封四至六星期,維持脊椎的穩定性,便會漸漸康復。
資料來源:電視廣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