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不時悶痛,小心是患上冠心病的警號!心絞痛是冠心病的先兆,心臟科專科醫生梅震宇醫生解釋,出現心絞痛是由於傳送到心臟的血液流量和氧氣不足,心臟缺血而引起胸口悶痛和壓逼感。心絞痛一般容易在飽餐後、運動後及情緒激動之後出現。梅醫生分享3 個真實個案,初期症狀已能影響做家務、行山等日常活動!小心留意5 個高危致病原因,及早察覺心臟不適和盡早接受治療,心絞痛症狀便能受控,甚至逆轉,重回正常生活質素。
真實個案揭示冠心病高危因素
以上3 個真實個案,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發病先兆均有數個共通點。梅震宇醫生指,部分特徵的確是患上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其中較為常見的因素則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若患者有留意6 個早期症狀,有助及早察覺冠心病及接受適時的治療。
引發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 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長期攝取高脂肪的飲食習慣
- 缺乏運動
- 長期病患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精神緊張等
- 不可控因素,如年齡增長、遺傳、性別等,又以男士發病率較高
冠心病6 個早期徵兆 3 類病人的初兆不明顯
以上的個案雖然都患有冠心病,但疾病的初期症狀卻不盡相同,有些會有心口悶痛和心悸,也有些人是感到體力明顯下降,很容易氣促和氣喘,影響了日常生活。梅醫生就此分享了冠心病的前期徵兆,如有懷疑,應盡早主動與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治。
早期徵兆:
- 心絞痛:最常在運動時、飽餐後或情緒激動時出現,胸口出現廣泛及壓逼性的疼痛,嚴重時更會蔓延至手臂、肩頸、牙骹及背部位置;
- 呼吸困難,氣促;
- 噁心;
- 頭暈;
- 冒汗;
- 四肢無力
以上症狀出現後,若病人立即休息,或是服用「脷底丸」,症狀都能在短時間內好轉。長者、糖尿病患者或是女士患上冠心病的初兆可能並不明顯,需要更細心留意不適的情況。梅醫生解釋,男士如患上冠心病,心絞痛的情況通常會較為明顯,而部份患者的疼痛則未必在胸口,或會出現在背部等位置,較難被察覺,如個案(一)的女士,在心電圖檢查時亦顯示為正常,需更小心注意不同的症狀,方可斷症。
假如懷疑有心絞痛症狀,尤其是持續及反覆出現,應盡快找醫生進行詳細的檢查,例如:
- 運動心電圖、運動心臟超聲波,此兩項檢查記錄病人在運動時會否出現冠心病症狀、心臟功能會否有變化
- 心臟電腦掃瞄
- 磁力共振
- 核子掃瞄
-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以上檢查都能更準確地偵測冠狀動脈的情況,再由醫生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
冠心病治療 非嚴重者可靠藥物控制
當病人確診冠心病,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嚴重性和症狀,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協助病人改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下一步才建議做手術,如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初期及輕微的冠心病症狀的病人,一般可依靠改善生活習慣或藥物來控制病情。心血管風險較多或經手術治療而情況穩定後的冠心病患者,醫生會建議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和改善心肌缺血的藥物,以及減低惡化成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冠狀動脈造影手術前後圖,受訪者提供圖片)
(冠狀動脈造影手術前後圖,受訪者提供圖片)
梅醫生指,病人即使完成「通波仔」手術也不是一勞永逸,研究表示有20%至50%術後病人仍有血管再次收窄的風險。因此,術後病人亦需要服用半年或以上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等,以減少冠心病再次惡化的機會。
梅醫生認為,要預防冠心病症狀惡化,最重要是重塑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戒煙、減少飲酒、控制體重,以及持之以恆地運動,養成「三低一高」,即低鹽、低脂、低糖、高食用纖維、零反式脂肪的飲食習慣。
冠心病症狀可逆轉 讓生活重回正軌
梅醫生表示,冠心病病人如能及早察覺,跟從醫生的針對性治療及控制日常習慣,大部分患者的症狀都可控制和改善,在藥物治療或手術後,心臟功能亦有可能逆轉。相反一旦延誤治療,病人便有機會出現冠心病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使心臟功能受損,即使能夠做手術,亦未必能完全回復健康的水平。
就個案所見,心絞痛、體力下降等冠心病早期症狀已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做家務、散步和行山等活動。如未能及早治療,或有機會出現致命的併發症如嚴重的心律不正、心臟衰竭,甚至休克或猝死。
梅醫生指,病人在經過治療後,若情況穩定,也可逐步回復適當的運動量。如果病人曾經有心臟病,則會由醫生和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由輕量運動開始建立運動習慣。有研究亦指出,持之以恆地進行適量運動能加強心臟功能,同時減低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死亡風險。
資料來源:https://bit.ly/3ZzhX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