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柔醫生 — 癌症化療常致噁心與嘔吐 醫患溝通助處方有效止嘔藥

內容

隨著醫學科技日益進步,從前許多難以醫治的惡疾,如今已有效果不錯的治療方法,不過亦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治療癌症常用的化學治療(化療),雖然療效頗高,但其副作用——噁心與嘔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令很多病人聞之色變,嚴重的甚至會抗拒化療。幸好近年二合一止嘔藥面世,造福一群化療病人。

CINV大致可分為急性及延遲性兩類,前者指化療後0至24小時內出現的CINV,來得快亦走得快,一般在24小時內消失。臨床腫瘤科專科羅麗柔醫生表示,醫生通常會在病人做化療前處方止嘔藥,以預防CINV;遲發性 CINV 則在治療後一至五日之間發生,八成化療病人會出現這種副作用。

化療刺激受體令病人作嘔

羅麗柔醫生解釋,化療會刺激腦部、胃部和小腸部位,令延髓內的嘔吐中樞受到刺激,這種刺激會透過激活腦部內催吐化學感受區和胃腸道中5-HT3及 NK1 受體傳送,令病人作嘔。

常用的化療藥物中,部分有高度致嘔風險,包括順鉑(Cisplatin)和阿黴素(Doxorubicin)等;另外,病人的個別因素也會造成化療引起的CINV風險,例如年輕人,特別是女性;本身容易暈車浪;曾在懷孕時出現嚴重噁心的症狀;本身有焦慮、沮喪情緒,甚至早已預期化療會引致CINV的病人,均屬於CINV高風險一族。

「很多時病人與醫生缺乏溝通,感到不適也沒告知醫生,他們更不知道可以轉用更有效的止嘔藥。這些病人若置之不理,一直因CINV而不思飲食,其生活質素固然受影響,電解質失衡或會導致脫水,嚴重的更會令食道黏膜撕裂;亦會妨礙營養吸收而令抵抗能力下降,不但影響心情甚至會打擊對持續化療的信心,削弱治療效果。」羅麗柔醫生說。

感到不適直接告知醫生

醫生一般會先評估化療引致的嘔吐風險,再配合適當的止嘔藥,例如NK1受體抑制劑、5-HT3受體抑制劑及皮質類固醇,以預防化療病人出現CINV。其中的NK1受體抑制劑,可選擇性地阻礙NK1受體與P物質的結合,從而阻斷催吐訊息的傳送; 5-HT3受體抑制劑則透過抑制位於腦部內催吐化學感受區和腸胃道神經內的5-HT3受體,阻斷催吐訊息的傳送,以預防出現由血清素引致的嘔吐反應,惟兩種抑制劑均可能出現便秘、頭痛、容易疲倦等副作用。

羅麗柔醫生建議,病人在化療前根據醫生指示服用適當的止嘔藥物;日常生活少食多餐;使用無香味的除臭劑、洗髮水和護髮素;多做運動;還要多清潔口腔。如果化療後感到不適,應直接告知醫生,或可再添加其他止嘔藥物。謹記醫患之間的良好溝通,是提高治療效益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https://bit.ly/3L15s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