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傑醫生 — 長者延遲白內障治療 風險更高

長者延遲白内障治療

內容

人口老化,各種老年病相繼出現,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白內障。差不多五六十歲開始,便會發病;70歲以上,白內障發病率更高達七成,年紀愈大,就幾乎「人人有份」。

香港已進入高齡社會,根據統計處的最新公布,2022年本港長者比例已超過兩成,數字更穩步上揚。對於長者常見的眼疾──白內障,政府醫院的輪候手術時間需一年或以上。

50歲後 眼睛逐漸退化

步入50歲後,眼睛會逐漸退化,最普遍的是出現白內障,即是眼球內前端的晶體,由本來清澈透明,開始變得渾濁,進而影響視力。其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景象偏黃偏暗、近視突然加深等等。嚴重的話,更可引致青光眼及虹膜炎,最壞情況是失去視力。

白內障手術相對簡單,可以微創手術處理,主要透過「超聲波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即可令病人回復視力。這手術相對簡單、時間短、風險低、恢復快,對病人而言,很值得做。

回復視力 患者壓力減輕

盡快幫長者做白內障手術,也可以幫助減輕公共醫療開支。不少長者因白內障視力模糊,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風險,造成骨折。白內障手術可以有效和直接地為長者恢復正常視力,預防跌倒,減低長者骨折而入院的機會。此外,很多長者因為看不清楚,自理能力變差,影響情緒,當做完白內障手術後,不少長者反映手術後回復視力,壓力減輕了,心情也開朗起來。

如果白內障患者本身已有眼疾,例如青光眼、黃斑病變等,更需要盡快做手術。因為白內障「愈來愈熟」,晶體會變得肥厚,佔據眼球空間,令眼壓升高,青光眼會惡化。另外,做完白內障手術移除晶體後,醫生才可看清糖尿病患者或黃斑病變病人的眼底情況,為他們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幫助控制病情。

晶體過熟 微創手術不宜

很多病人一旦確診有白內障,都會問及手術有沒有黃金期,能不能遲一點才做手術。其實這沒有一致準則,需要視乎病人的眼睛情況而定。如果白內障影響視力和生活,便有需要盡快做手術。延遲手術,其手術風險會更高,有更大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晶體過熟或過硬,可引發急性青光眼、眼發炎;包裹着晶體的後囊膜,亦有可能會破裂。情況已惡化的白內障,有可能需要分開兩次手術治療,最終增加了醫療開支。

另外,有些情況是晶體過熟而不能透過微創手術處理,需要開刀,手術後角膜可能會腫脹,傷口的縫線亦有機會造成病人散光加深,醫生需要為病人調節,康復時間亦可能延長一個月至兩個月。

現在公立醫院白內障病輪候手術人數眾多,並且視力降至五成以下,才獲安排輪候手術,不少長者亦反映輪候時間需要一年或以上。現在醫學界普遍認為早做手術好處多,有助長者視力維持較佳的水平。公立醫院資源有限,相信未來公私營協作會更多。

作為眼科專科醫生,自然希望盡一分力紓緩公院重壓,讓更多長者病人及早做手術。我參與的港安醫院慈善基金今年已25周年,近年推出白內障資助計劃,就是希望盡一分力,幫助有需要的長者。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