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itis B vaccine

什麼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屬於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主要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播,例如共用針筒、牙刷或剃刀、輸入乙肝帶菌者的血液、母嬰傳播或經性接觸感染。 

由於乙型肝炎早期沒有病徵,延遲發現不但增加了傳播的風險,更有機會引致肝硬化和肝癌,所以及早診斷乙型肝炎對控制病情和治療非常重要。

乙型肝炎有甚麼病徵?

乙型肝炎的常見病徵包括:

      • 發燒

      • 疲勞

      • Loss of appetite

      • 噁心或嘔吐

      • 腹痛或不適

      • 便秘或腹瀉

      • 關節痛楚

      • 皮膚及眼睛變黃 (黃疸)

      • 尿液呈茶色,如咖啡或普洱茶一樣

      • 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

    大部分乙型肝炎患者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輕微,如患者身體未能清除病毒,可以變成慢性乙肝帶菌者,造成慢性肝炎,更有機會發展成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如何治療乙型肝炎?

    如確診患上乙型肝炎,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情處方抗病毒藥物,以抑制病毒生長。醫生亦會按需要處方其他藥物,以舒緩乙型肝炎引起的症狀。 

    此外,乙肝帶菌者應定期監察病情,如每半年接受一次血液檢測肝功能、病毒DNA、甲胎蛋白及肝臟超聲波檢查,以檢驗病毒是否活躍和肝臟是否有腫瘤和癌指數有否升高。及早診斷肝癌可增加根治的機會。

    有方法可以預防乙型肝炎嗎?

    預防乙型肝炎有以下方法:

    1.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HBV)
    2. 進行安全性行為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可以產生具保護性的抗體,預防感染乙型肝炎。一般需在半年內注射3針。 

      香港政府自80年代末開始為初生嬰兒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香港衛生署 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數據顯示(1),乙型肝炎的呈報個案由高峰期152 宗 (1999年) 減少至29宗 (2018年)。

      進行安全性行為

      體液如精液和陰道分泌等可以傳播乙型肝炎,進行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感染乙型肝炎。

      避免與人共用針筒、牙刷或剃刀等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

      針筒、牙刷或剃刀等物品有機會受血液污染,故此應避免與人共同使用此類物品。

      妥善處理傷口

      血液是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之一,一旦受傷出現傷口,就應盡快妥善包紮傷口。

      接觸血液或體液時戴上手套

      處理有體液或血液的物品時,可以戴上手套,再以稀釋的家用漂白水消毒物品,預防感染乙型肝炎。

      定期檢查

      定期血液檢查是預防肝炎或肝病的有效方法。血液能發現體內是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體,以抵抗外來的病毒。即使發現未有抗體而不是乙肝帶菌者,仍可選擇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感染。

      乙型肝炎疫苗及檢測收費

    乙型肝炎疫苗及驗血套餐​ 收費 (HKD)​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3針加驗血 (HBsAb) 套餐
    2100

    註:以上價錢只供參考,楷和醫療集團有權定期更新收費表,如有任何疑問,可與本診所職員聯絡。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乙型肝炎需要大量體液才有機會被傳染,只要不涉及有傷口或流血的風險,一般共用食具並不會傳染乙型肝炎。

    A:即使確診感染乙型肝炎,只要準時服藥控制病情,仍然有康復的希望。乙肝患者應定期監測病情,包括定期覆診、每半年驗血,了解肝酵素水平及定期進行超聲波檢查作評估、定期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以檢驗肝臟是否有腫瘤和癌指數有否升高。及早診斷肝癌可增加根治的機會。

    A:乙型肝炎與肝癌關係密切。由於乙型肝炎早期病徵不明顯,延遲發現不但增加了傳播的風險,更有機會引發肝癌,而肝癌生長速度快,平均兩個月腫瘤體積可增大一倍,所以及早診斷可以在癌細胞擴散前進行根治性的手術治療,大大增加痊癒的機會。

    Reference
    (1)Surveillance of Viral Hepatitis in Hong Kong – 2018 Update Report. 香港衛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 2018. https://www.hepatitis.gov.hk/tc_chi/document_cabinet/files/hepsurv18.pdf

    最後更新日期: 2021年3月
    Please note that all medical health articles featured on our website have been reviewed by Chiron Medical doctors. The articles ar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 and are not medical opinions nor should the contents be used to replace the need for personal consultation with a qualified health professional on the reader’s medical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