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檢查
肛門抹片
高清肛門鏡檢查
新冠肺炎檢查
各種過敏檢查
星期一至五: 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星期六: 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5號普基商業中心2樓
2157 3840 (尖沙咀)
每個個案均由有經驗的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主理
即日預約,一般24小時內有期
没有隱藏收費,清楚了解收費項目
由檢查、入院到手術均有團隊提供適切跟進
視乎病人情況,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客戶私隱全面保障
當肛門細胞檢驗發現異常情況時,便需要進行肛門鏡檢查 。肛門鏡像一個顯微鏡放在肛門口附近一樣,能夠仔細檢查肛門。檢查通常在門診診所進行,通常需時大約20-30分鐘。
了解更多
2020-01-14 11:26:48
繼2003年沙士襲港之後,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再次令港人掀起另一股口罩搶購熱潮。不過,要預防受到感染,除了要佩戴口罩外,其實還有很多自保清潔用品,只要懂得正確使用,一樣可以減低受感染或傳播風險。 (一)酒精搓手液 最少要搓20秒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雖然用肥皂洗手是最佳的清潔方法,但礙於執行上較為不便,所以酒精搓手液確是很好的替代方法。「因為酒精搓手液使用方便,並可以隨身攜帶,除了很個別的細菌之外,基本上是可以殺死大部份病毒細菌。」至於使用方法,他建議只須適量放在手心,搓最少要20秒,並要確保手掌、手背、手指隙、手指背部、拇指、指尖和手腕共七個部位,全面被酒精搓手液徹底清潔得到。」 (二)消毒濕紙巾 勿立即抹乾 坊間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濕紙巾。林醫生強調,如要達到預防病毒的作用,就必須認清產品是否提供了消毒成份。「還要留意正確的使用方法,因為有些含濕潤成份的消毒液體,要在表面停留一段時間,才能充份發揮消毒作用。例如要殺滅病毒就可能要停留約20秒,而一些個別細菌,更可能要保持表面濕潤幾分鐘,才能完全發揮消毒作用。」 (三)消毒噴霧 保護範圍受限制 林醫生個人認為,消毒噴霧在執行上要達至全面消毒是有一定困難,他解釋:「因為噴灑後的消毒劑,會隨着時間散落在不同的表面上,不一定可以將室內空氣全面消毒,所以只能在個別地方發揮消毒效果。」所以對於會透過飛沫傳播或空氣傳播細菌病毒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反而才是最理想的預防方法。 (四)漂白水/消毒藥水 高危物先浸泡30分鐘 如曾到過受病毒污染的地方,又或者衣物明顯受過細菌病毒污染,林醫生就建議可使用1:49漂白水作為消毒,先將衣物浸泡3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清洗。「不過如果是清潔一般的家居衣服,我認為未必須要用到消毒藥水或漂白水。因為洗衣粉本身已有清潔作用,就等於洗手用的肥皂,基本上是可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的。」 (五)口罩 正確佩戴才有效 至於熱搶中的口罩,林醫生認為一般的外科口罩已足夠,但佩戴前要看清楚指示,切勿內外倒轉,上下反轉,並要緊貼口、鼻和下巴部位,而且並不建議購買太花巧及昂貴的一類。「因為理論上口罩戴了幾小時已經很骯髒,應該丟掉,如果買了一個很貴的口罩,就有可能會因為很捨不得而繼續佩戴,反而不斷積聚污染物。」 資料來源:http://bit.ly/2uAqC3H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
2020-01-10 12:34:04
武漢爆發不明病毒肺炎,截至星期一8時,全市共報告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診斷患者為59人,其中7人屬重症。至於本港就曾於一日內急增8宗疑似個案,情況難免令人擔憂。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武漢當地多個個案突然爆發,病毒有可能已經空氣傳播,以及多於一個動物宿主。「武漢肺炎暫時仍未能找到病原體,因此可以假定此為新興傳染病。現時會用已知的抗病毒藥物作治療,但不能保證一定十分有效。」 新興傳染病或與野生動物有關 現時有消息指,是次肺炎是由新冠狀病毒引起,即類似沙士的病毒,武漢肺炎是否即等如非典型肺炎?林醫生解釋,「非典型肺炎」一詞並不太恰當:「非典型肺炎這名稱是從前常用的醫學用語,意指由不常見的細菌所感染的肺炎,但已不合時宜。現時會根據病原體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肺炎,而由於根據內地當局所做的測試,包括呼吸系統或微生物檢測,仍未找出病原體,因此可稱武漢肺炎為新興傳染病,而其明顯的病徵就集中在呼吸系統。」 新興傳染病定義指,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過,或曾在很久以前出現、但沉寂已久的傳染病。林醫生指新興傳染病其中的特點是,約六成機會是由動物傳染,當中又有七成是由野生動物傳來,如當年的沙士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就是其中之一。 病毒或經空氣傳播多於一個宿主 大部份病毒性肺炎都是經由飛沫傳播,但當年沙士有部份個案懷疑經由空氣傳播。林醫生指,現時武漢華南海鮮巿場發生了40多宗肺炎個案(編按:截至訪問當日),情況猶如當年沙士於淘大花園出現的「super-spreading event(超級傳播)」。「飛沫傳播只在3呎距離範圍內發生,這次武漢肺炎傳播速度卻十分不尋常。除了懷疑飛沫傳播外,亦有可能經空氣傳播,兩者有機會同時存在。」 另外,由於擴散速度加快,感染個案上升,林醫生指武漢華南海鮮巿場內,很可能於同一時間有多個不同動物宿主、病毒同時存在,因此懷疑有不只一個感染動物宿主。當不同感染動物宿主被運往各個市場時,亦會導致傳播速度加快。 而中東呼吸綜合症則是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播,武漢肺炎的動物宿主及病毒仍未確定,因此不能確定是否與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宿主相同。 出現上呼吸道病徵亦要留意 肺炎的病徵通常出現於下呼吸道,有懷疑患有武漢肺炎的香港病人則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是否與肺炎的病徵不符?林醫生解釋,肺炎病原體未必只造成下呼吸道感染。「有些肺炎初期的病徵是從上呼吸道感染開始,然後再延伸至下呼吸道感染後,再出現肺炎常見的病徵。」 不論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肺炎,通常都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喉嚨痛或肌肉酸痛等症狀,而有一些由病毒引起的肺炎,病者較大機會出現肚瀉情況。 檢測及藥物難覆蓋新興傳染病 遇有武漢肺炎的懷疑個案時,醫護人員除了為病人進行一般測試之外,亦會進行比較新的呼吸樣本病毒測試,能一次過偵測十多種病毒及數類細菌。「假設所有測試結果都呈陰性,但覺得病人有可能是患有新興傳染病,醫院便會將樣本送到香港大學進行化驗,用基因排除方法測試是否新的病原體。」 治療方面,林醫生以沙士治療作比喻。「沙士由冠狀病毒引起,當時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醫護人員用了幾種藥物作嘗試。如現時出現新興病原體,又是某種病毒,如現行已知的抗病毒藥物對這些病毒有顯著作用,便會試用這些藥物。但亦要視乎情況,難以保證絕對有效的治療藥物。」 由於病毒可能經空氣傳播,防感染措施必須加強,林醫生再三提醒,如市民到武漢當地,便要做好預防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用酒精搓手液消毒等。口罩方面,建議選擇外科手術口罩及N95口罩,可防範經飛沫及空氣傳播的疾病。外遊回港後如感到不適或有任何懷疑個案,必須到就近醫院求醫,並清楚告訴醫生。 資料來源:http://bit.ly/2uAqC3H
2019-12-17 11:17:32
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今年累計突破萬宗,現時病人普遍沿用雞尾酒療法控制病情,惟長期服藥會使身體機能提早衰退,年長感染者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營養不良等情況。有非牟利機構指,公營醫療系統缺乏對年長愛滋病病人的支援,冀港府增加撥款,助病人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總幹事劉燊燊指出,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今年累計達到10,150宗,已發展成愛滋病的則有2,075宗,愛滋病病毒(HIV)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染,若感染後不接受治療,約半數人會在10年內發病為愛滋病(AIDS)患者,根據過往調查數據,2010至2016年本港新增感染者中35%為45歲或以上,年長感染者因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很多時會出現肌肉流失或行動不便等問題。 患者看九專科 「間屋似藥房」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HIV感染者需長期服藥,臨床遇過最年長覆診者80歲,服藥多年的患者免疫系統較一般人易老化,未能有效對抗外來病毒原體,易出現傷風感冒及結核病、肺炎或腸道寄生蟲感染等併發症,亦會增加患癌風險。林續指,現時對抗愛滋病病毒的一線藥物已較20、30年前的副作用減少很多,但仍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及新陳代謝紊亂等副作用,現時公院未有系統性為覆診病人檢驗骨質密度,心理治療及預防疫苗注射支援亦不足,冀政府從鼓勵病人求診及整體支援上都能改善。 註冊營養師唐梓峰補充,愛滋病感染者很多時會出現胃口欠佳和惡心肚瀉等問題,營養吸收不足令肌肉量減少,降低免疫力,形成惡性循環,若患者本身還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營養搭配方面就更需要注意。 63歲的Stephen 1998年發現染上愛滋病,一直服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惟服藥後約四年已出現許多副作用,包括胃潰瘍、青光眼及骨枯等,目前同時看九個專科醫生,包括眼科、胃科及精神科等,形容「間屋好似間藥房」。他指愛滋病潛伏期可達10年,擔心很多年輕患者害怕社會歧視目光,未必會及時或主動求醫,香港主要亦只有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九龍灣綜合治療中心有相關專科門診,冀政府可提供更多支援,「可唔可以好似老人科、兒童科咁,多啲資源醫呢一班病人」。 資料來源:http://bit.ly/2Ptr6Rh
2021-01-20 15:46:39
英國由12月初開始出現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令鄰近國家紛紛宣佈對英封關。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亦宣佈政府將於12月22日零晨起,禁止所有由英國飛往香港的客機般班抵港。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是次英國的新冠病毒變種病毒株之所以令人如此擔心,全因英國目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其傳播能力較香港目前出現的病毒株高,代表病毒的傳播人口會較多,情況令人擔憂。
2021-01-20 15:39:41
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本港疫情反覆不斷,控制疫情猶如一場硬仗。港府已預訂三款疫苗,最快在2021年第一季度約有三分一市民可優先接種。接種疫苗要注意什麼?記者專訪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指出群體免疫的重要性,並為讀者拆解對新冠疫苗的疑問。
2021-01-15 16:44:54
面對嚴峻疫情,世界各地政府對疫苗寄予厚望,冀透過群體免疫阻止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港府預購的三款疫苗,分別是上海復星醫藥代理、美國輝瑞及德國BioNTech合作的「BNT162b2」,由北京科興控股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CoronaVac」,及英國牛津大學及阿斯利康共同研發的「AZD1222」。三款疫苗應用的技術不同,究竟哪一款更為安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又應接種哪款疫苗?不妨看看林緯遜醫生對三款疫苗的看法。
2021-01-15 16:02:08
英國搖滾樂隊Queen主音Freddie Mercury於1987年驗出有罹患愛滋病,最終在1991年英年早逝;同年NBA球星Magic Johnson確診愛滋病,及至1996年出現雞尾酒治療,讓他獲得有效治療,並且能從球壇轉戰商界,繼續活出精采人生。由此可見,如果愛滋病感染者願意積極服用HIV藥物,其實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可以健康地存活下來。
2020-12-23 14:23:33
自本港於2018年發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後,今年確診至少7宗個案,累計15宗確診個案。有醫生指,大鼠戊肝的傳播鏈不明顯、難以追查,促未雨綢繆,盡快改善民居鼠患問題。
2020-12-14 11:22:47
老一輩聽到「愛滋病」就會認為是不治之症,可是後來何大一教授提倡的「雞尾酒治療」,令感染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療,而現在的醫學發展更是推陳出新,新型HIV藥物如三藥方案(3DR)和二藥方案(2DR),每天只需服一顆藥,不但改善了感染者的生活,更大大減低HIV藥物副作用。
2020-12-14 11:17:27
在2006年之前,愛滋病藥物效果未夠顯著及持久,而且副作用及抗藥性亦高,故此感染者往往要等到病徵出現才作治療,但已併發症叢生,身體機能大受破壞。直至雞尾酒治療出現,大大提升療效,感染者才可於併發症出現之前接受治療;可預防感染愛滋病病毒的PrEP藥亦幫助不少高危人士逃過魔掌。
2020-12-14 10:24:12
繼葵盛西邨8座及馬鞍山錦豐苑錦蕙閣後,九龍灣麗晶花園第6座亦爆發新冠肺炎。該座17日內累計七宗確診個案,據悉所有確診者都居於同一座號D室單位,涉及四個單位。居民及區議員懷疑喉管播毒,住戶一片恐慌,有人將小朋友暫託親友家。衞生防護中心一直未有主動公佈爆疫,至12月9日深夜經傳媒報道後才急發公告要求第6座居民接受強制檢測。
2020-12-07 15:57:2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全球,感染人數已超過6,400萬,造成多於140萬人死亡。為有效遏止疫情,其中一個方法是大規模接種疫苗,首批疫苗亦有機會於明年第一季到港。而接種之前,或者大家都有不少疑慮,就由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和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來拆解一些常見迷思。
2020-12-07 15:52:46
政府及專家目前都估計,香港要到明年中才可安排高危群組接種,年底才完成全民注射。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不算太遲,指市民目前對疫苗或仍有不少誤解,需要加強宣傳以釋疑,若倉促行事或有反效果,而且單是高危群組300萬人已涉及不少人手安排,短時間內難以成事。他又提到,香港疫情相對穩定,西方國家先注射,已可間接減少香港的輸入個案「冇輸入就唔會有第5波(疫情)」,而且可讓港府觀察疫苗成效。
2020-12-04 15:47:40
群體免疫是遏止疫情的先決條件,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要有至少450萬市民感染新冠肺炎或接種疫苗,本港才會達至群體免疫。他指出,當本港大多數人已接妝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亦間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市民,如初生嬰兒及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
2020-12-04 15:37:33
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檢測中心每天都有非常多人排隊,如此誇張的人群聚集,見到都怕怕。最近市面上出現聲稱「即驗即知」的快速測試棒,原理是檢測深喉唾液中的新冠肺炎抗原,只要15分鐘就知道有否受感染。這類家用測試棒是否真的有效?其原理又是甚麼?《健康蘋台》請來化學博士K Kwong及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講解。
2020-11-30 15:53:38
最近不少市民趁秋意漸濃結伴遠足,但在郊外仍應留意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早前11月15日確診的5457號病人、72歲男子,是前日確診的5433號病人、65歲退休男的朋友,兩人曾在病毒潛伏期期間遠足,並先後發病。72歲老翁的太太則昨日確診,但她無病徵。換言之,本港已首次出現「遠足」染疫群組,並懷疑引爆第三代傳播。
2020-11-27 10:10:07
多個公共街市進行大清洗後,鼠患問題仍未解決,加上部分街市出現防疫漏洞,醫學界人士擔心增加新冠肺炎的感染風險,甚至爆發多種經老鼠傳播的傳染病
2020-11-27 10:03:46
最近本港公立醫院爆發耳念珠菌,今年至少錄得逾140宗個案,較去年的20宗增加6倍。有專科醫生指,耳念珠菌需要特定渠道才能感染人體,但因其抗藥性高,一旦受感染將難以治療,患者死亡率更高達3至6成。另有醫生提醒,如誤用抗生素治療耳念珠菌,或會適得其反。
2020-11-27 10:01:04
內地自10月中起分別出現零星的本地確診個案,患者均是有機會接觸進口食品的工人,加上在山東、山西及天津等地發現多種冷凍食品的包裝有武漢肺炎病毒,令冷凍食物的傳播風險再惹關注。香港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冷凍食品如受污染,對負責裝卸的港口或冷庫工人威脅較大,消費者只要購買、處理時,做足衞生措施,便能確保安全。
2020-11-09 16:19:35
耳念珠菌乃其中一種念珠菌,屬於真菌類。二〇〇九年首次在日本一名病人外耳道分泌發現,因而命名為耳念珠菌。耳念珠菌喜歡在濕潤、溫暖環境生存,更可在帶菌者身上存活八至十二個月,其間仍有傳播能力。
2020-11-09 16:09:12
公立醫院大規模傳播耳念珠菌,遍布內科、老人科、外科等。據統計今年已有近一百二十名帶菌病人,接近去年的六倍,個案全部在九龍西醫院聯網出現,令醫護界關注耳念珠菌已經在本港「落地生根」。有醫生表示,耳念珠菌抗藥性高,若少數人特別是免疫力差的病人感染,死亡率高達三至六成。
2020-11-09 16:02:42
又到流感高峰期,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提醒各位香港人,新冠疫情肆虐下,更應該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因為據初步醫學數據,患上流感亦會同時增加患新冠肺炎的機會,而另一項研究亦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後,對新冠病毒抗禦力亦相對提高。林醫生會詳細講解疫苗的種類、接種須知以及大家所擔心副作用的迷思。
2020-09-11 11:13:10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南韓首次發現雙重病毒感染,有患者對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都呈陽性反應,具體情況有待詳細確認後公布。 綜合媒體報道,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長鄭銀敬前日(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當地出現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雙重感染病例。她又表示,境外亦曾出現雙重感染病例,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機率雖然較低,但有存在同時感染的可能性;至於是否會導致症狀更嚴重甚至致命,目前仍無法確定,有待觀察。 有報道指,出現雙重感染的患者來自正處於冬季的南半球國家,南韓防疫部門正研究相關資料。鄭銀敬表示,南韓政府今年將流感疫苗對象擴大至1,900萬民眾,為18歲以下,62以上的民眾提供免費接種,又建議慢性病患者亦積極接種疫苗。 流感、新冠肺炎病徵相似難以分辨 專家︰有同時感染的可能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曾表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痛等;而「新冠肺炎」則是由新冠病毒引致,可同一時間造成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鼻塞、喉嚨痛、呼吸困難等。由於兩者同樣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相似的病徵,難以分辨,故只能接受檢測確認。 林醫生指,理論上人有可能同時感染上新冠肺炎及流感,不過暫時未有足夠數據確定一旦出現「雙重感染」,會否造成更嚴重後果。他強調雖然接種流感疫苗無法預防新冠病毒,但可減低市民因嚴重流感入院,或因發燒而誤以為感染新冠肺炎,被安排在監察病房隔離和做測試,而受感染機會。 香港傳染病專家許樹昌教授曾指出,一個人同時染上兩種病毒並不罕見,有存在這種可能性,曾有一病例,女患者於第一次檢驗時驗出流感病毒,第二次驗出新冠病毒,顯示她同時感染兩種病毒,依據病毒特性,流感病毒常存在於咽喉位置,新冠病毒則在氣管,因此會先驗出流感病毒。 資料來源:https://bit.ly/2DO7Iv4
2020-08-11 11:39:29
本港首名郵差確診!香港郵政一名隸屬灣仔派遞局的郵差確診新冠肺炎,他負責港島大坑道、福群道及利群道多幢大廈的派遞工作,最近一次上班日期為上周六(8月1日),前日早上因身體不適到診所求醫,晚上獲通知確診,目前在家接受隔離,等候入院。十名員工為密切接觸者,約二百名灣仔派遞局及灣仔郵政局員工將接受病毒測試。 郵政署回應指,有關員工等候衞生署測試結果期間,有關人員會在家休息。灣仔派遞局及灣仔郵政局關閉至八月十五日,進行徹底清潔消毒。因應灣仔郵政局關閉,市民可到就近的郵政局,包括軒尼詩道郵政局、告士打道郵政局或摩理臣山郵政局。 該名染疫郵差最近沒有外遊紀錄,外出工作及在派遞局工作時一直有佩戴口罩,於上班期間一直有進行體溫探測,體溫正常。郵政署昨派員到該郵差曾派遞的大廈通知相關管理處及張貼通告,知會住戶及商戶相關情況。灣仔派遞局及相連的灣仔郵政局昨日及今日關閉進行徹底清潔消毒,跑馬地、灣仔、銅鑼灣、大坑及北角電氣道的郵件派遞服務在此期間會暫停。 香港郵政局員工會主席卓信指,一直擔心前線員工的安全,始終郵差派信工作範圍廣,現時疫廈即使不會上門派信,改為只入信箱,但依然會有心理壓力,工會曾向署長發信要求全面停止派信服務,但得不到回覆。 香港郵政合約員工權益會副主席陳偉文則指,內地郵政部門或速遞公司處理貨櫃或飛機郵件,當開櫃時會噴灑消毒劑處理,工會早於年初疫情開始時向香港郵政提出倣效有關做法,但署方至今未有回應,只表示會提供手套及洗手清潔液。陳續指,有員工反映,署方提供的手套不透氣,焗到一手汗及皮膚敏感。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郵差的工作性質須踏足多處,有機會因到多間大廈派信後透過間接接觸傳播予住戶,但因他們工作時會佩戴口罩,其感染後播毒風險相對較低。他又指,即使向信件噴酒精消毒,但紙張會吸收水分,令酒精無法平均分布,消毒效果不佳,市民取信件後徹底清潔雙手,便可防止間接接觸感染。議員葛珮帆表示,現時由於出現多宗確診個案,衞生署未必可立即到疫廈進行消毒,變相增加須上門派掛號信或速遞的郵差感染風險。對於香港郵政每日將確診個案大廈表發給郵差,卻沒有提供其他保護措施,她形容做法不足夠,促暫停疫廈的派遞工作,避免他們在工作時感染。 資料來源:https://bit.ly/2PDepT8
2020-08-11 10:44:58
新冠肺炎近日奪去多人性命,累計死亡超過50人。一名86歲男病人(第3153號個案)於8 月5日離世,有長期病患,7月29日因發燒及氣喘入住屯門醫院,其後情況持續惡化,延至昨午3時16分死亡。死者是屯門康和護老中心黃金分院院友,累積至今該院已有超過五名院友死亡。 醫管局亦公佈一名86歲初步確診男患者死亡,死者前日下午由救護車送入北大嶼山醫院,當時有發燒及肺炎病徵,轉送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前晚9時47分離世,病毒測試結果呈初步陽性。 新準則下出院人數兩日200 本港累積至8月6日有43宗武肺死亡個案,當中36宗於第三波疫情出現,當中最少八人病發後一周內死亡,佔今波死亡人數約25%,包括一名60歲病人,上月21日病發,24日因心臟病入院,25日死亡,即病發後四日死亡。 另外最少有三宗個案確診時沒有病徵,但病情急速惡化死亡。其中一名港泰護老中心95歲女院友,有長期病患,上月9日確診時及翌日入院時均沒病徵,但11日情況轉差,要氧氣輔助呼吸,13日即確診後四日死亡。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新冠肺炎潛伏期中位數為五日,病發前兩日可驗出病毒,可能當時未有病徵,但之後病發,加上身體差及年紀大等原因,導致很快死亡。 醫管局近兩日安排逾200病人出院。住院最短的是3611號個案,一名30歲女子,她8月4日確診,住院一日昨已出院。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醫管局採用新出院準則,會為病人測試血液抗體。他解釋,若病人無病徵,且血液內有肺炎的抗體,已等於康復,傳染風險亦很低,特別是年輕或病情穩定病人,可較早康復出院。 資料來源:https://bit.ly/3gMXbOS
2020-08-05 10:40:02
本港於7月31日再新增121宗新冠肺炎本地確診個案,當中118宗屬本地感染,輸入個案僅佔3宗,是本港連續第10日確診數量過百。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認為,每日新增個案多而且為數不少未知感染源頭,有關部門忙於處理新增個案,難預料疫情何時受控。 建築公司群組增1人確診 辦公室同層清潔工染疫 「堅城(梁氏)建築有限公司」早前爆出感染群組,多名於觀塘創紀之城11樓辦公室工作之員工確診感染。今日再多1名公司員工確診,患者於檢疫中心確診後送院。此外1名有為涉事辦公室樓層工作之洗手間清潔工亦告確診,群組累積在7月已有24人受感染。 洗手間被視為藏菌黑點,公司或商場之公廁衛生情況更令人擔憂。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單純皮膚接觸不易傳染,但如以沾有病毒之雙手觸碰口鼻則有機會構成感染。他又提出5大公廁防疫重點供市民留意: 5大公廁防疫法重點 用手肘或紙巾開門進出廁所或進入廁格時,可用手肘推開門,如廁所門屬門把設計,則可用紙巾包著門把。 勿來回抹廁板清潔廁所板時應順著同一方向清潔,避免來回抹令廁板再沾上細菌病毒,如廁格有酒精消毒液亦建議使用,然後再於廁所板上鋪紙巾。 避免使用頭2格紙巾如擔心紙巾之前受用家或其他環境污染,可以避免使用頭2格紙巾,但一般而言紙巾的細菌量不高,毋須過於擔心會受感染。 沖廁前蓋廁蓋、用紙巾按掣沖廁前用紙巾蓋上廁蓋,以免細菌和病毒飛濺到其他地方。按沖水時建議用紙巾按掣,再棄置於垃圾桶內。 洗手盡快抹乾如廁後應仔細清潔雙手,按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手腕的順序,用梘液及清水洗手至少20秒,洗手後應盡快用抹手紙抹乾雙手。 資料來源:https://bit.ly/3gxCoPw
2020-08-04 11:18:23
新冠肺炎疫情在夏天仍然持續,在大熱天戴口罩常有悶熱出汗困擾,近日網上熱傳可撐起口罩、令呼吸更順暢的「口罩支架」,同時可減少口罩濕氣影響,延長口罩壽命。有傳染病科醫生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口罩與口鼻減少接觸,的確可減少濕氣影響,延長口罩使用時間,不過也要小心「離罩」損防護效果。 一位男網民近日在Facebook群組推介「可重用口罩支架」,形容支架重量輕,可避免面部接觸口罩,即使伸出舌頭都不會接觸到口罩,形容使用口罩支架6小時後,感覺口罩的濕氣問題有減輕,亦改善長期戴口罩而出現的口臭問題。 帖文吸引有不少網民留言,有網民形容可以減低口鼻焗促感,有人又指「我都有用緊呀,主要放入布口罩入面用,個罩挺啲,講野唔會成日咬到個罩。今日試過放入外科口罩用,但個軟膠面會貼住面,造成少少不適,總好過俾個摺位打橫擋住鼻孔,而家起碼抖到氣」、「我都買咗,因為我唔用口罩嗰陣時令到我下巴敏感出粒粒,我依家試一試睇吓會用後敏感有所改善」 在內地網購平台所見,一套5個「可重用口罩支架」售約13元人民幣,即每個約2.6元人民幣(約2.8港元),標榜「立體支撐不貼口鼻」。另外,本港不少雜貨店亦有售同類產品,每個約5港元,獲不少市民購買。 減慢濕氣影響 延長口罩使用時間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表示,濕氣是其中一個影響口罩壽命的因素,當口罩變濕便難以阻擋細菌病毒,甚至令細菌滋生。他指出這類「可重用口罩支架」產品可以撐起口罩,減少口罩和面部、口鼻的接觸,提高舒適度外,亦有機會可減少濕氣影響,延長口罩使用時間。 支架太大易「離罩」損防護效果 不過林醫生提醒,即使使用「可重用口罩支架」,亦不應該使用口罩超過8小時,並要注意支架太大有機會造成口罩不貼面情況,導致口罩邊出現空隙,影響防護效果,使用時要注意支架及口罩大小。 資料來源:https://bit.ly/3fq8LOF
2020-08-03 11:11:11
國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於7月29日接受內媒訪問時表示,從大數據分析及時間判斷,不排除大連疫情可能來自境外海產輸入,他續指,當地海產品加工或銷售場所較為潮濕,而且溫度比較低,環境適合病毒存活,局部區域污染會令病毒有可能愈積愈多,產生傳播風險。 有關研究令人擔心輸入食物或食物包裝是否存在感染風險,特別是冰鮮及冷藏食材,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病毒與細菌不同,病毒離開人體或動物身上數量將停止增加,細菌則會在不同環境與表面滋生;病毒在運送過程中,只會愈來愈少,而在過程遇到的各種環境變化,亦會影響細菌存活時間,因此傳播機會率非常低。 林醫生表示,有關新冠病毒研究報告顯示,病毒在平滑表面,如塑膠物料包裝上,存活時間較長,有機會達4至7日,而在低溫狀態下亦比常溫存活時間長,按照理論分析,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但要視乎接觸情況,因此風險度較低。 雖說日常生活要從食物或食物包裝途徑感染機會極微,但為著健康與安心,在處理冰鮮或冷藏食材時,又應該如何保障自己?林醫生建議,如購買冰鮮或冷藏食材後,可先用水清洗乾淨再放回雪櫃,接觸包裝前後亦要洗手,食物經徹底煮熟後,就不存在感染問題,毋須過份憂慮。 資料來源:https://bit.ly/2BT6I87
2020-08-03 10:13:55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嚴峻,更有逾百名確診者在家中等待送院,雖然確診者一般不會外出,但同住家人或無可避免要落街購物及買外賣,以解決日常所需,其中粉嶺一名婦人確診4日仍未獲送院,期間同住丈夫擔任照顧者,並負責到超市買日用品,最終2名兒子亦告中招。有關情況令不少市民擔心居住同一座大廈會增加感染風險,《晴報》綜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及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的意見,集合5招教大家自保防疫。 1.避免乘搭人多的升降機 黃醫生指出,國外有部分地方要求乘搭升降機時,各自分別企在四個角落,避免近距離接觸,雖然本港無相關規例,但他建議市民避免乘搭人多的升降機,減低感染風險。林醫生亦指,升降機人多擠逼、空氣不流通會增加感染風險,他建議如升降機內已「半滿」,就乘搭下一班升降機,而接觸𨋢掣後亦應盡快洗手。 2.高層住戶避免開窗 林醫生解釋,天台設有糞渠排氣口,當患者糞便排到糞渠,糞便病毒經霧化後,或會隨弱風經天井位的廚房、廁所窗戶入屋,如大廈出現確診人士,近天台的住戶應避免開啟窗戶,在夏天可以開冷氣,可減少病毒入屋機會;不過長期關窗也會影響空氣流通,因此可注意天台氣喉出口位置,只關上最近窗戶,而開另一方的窗戶。 3.確保排氣管冇「漏氣」 林醫生指出,當如廁時將門窗全關,同時打開抽氣扇,抽氣扇就有機會將渠內帶菌空氣抽入室內;而一些舊式單位廁所排氣管設於屋內,一旦排氣管經老化、改裝、接駁不當都會導致「漏氣」,病毒便有機會隨空氣進入屋內。他建議,開抽氣扇時聞一聞屋內有沒有充斥臭味,有臭味反映排水管或有漏氣問題,應盡快叫人維修。 4.確診U形喉有水 林醫生遂指,廁所的U形喉是用以阻隔大廈排污系統的病毒細菌進入室內,如U形喉乾涸,便會令帶有病毒細菌的空氣有機會直接進入屋內,故此應間中向去水位倒水以形成間隔,阻止帶菌空氣流入室內。由於此目的不是為了殺菌,因此不需要特意倒入漂白水,用一般清水則可。 5.減少去街市超市次數 黃醫生提醒,近期出入時應格外提高警覺,特別是居於確診個案多的地區,外出時可用密實袋裝起錢幣,減少用手直接接觸;如有購買東西,自備膠袋或容器分開擺放,回家後把膠袋棄掉或清洗容器,在接觸公用物品後,要用酒精搓手液或酒精消毒紙清潔,減低風險。 林醫生則表示,外出時會接觸到不少公用設施,而且商店和街市人流較多,亦容易增加感染風險,故此他建議市民在疫情期間減少到人多的環境。 資料來源:https://bit.ly/2D6c7cC
2020-07-31 11:19:14
公院隔離設施超負荷,大量確診者未能即時入院,被迫留家。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建議,確診者在家中等入院期間,切忌外出以免傳染他人;確診者應全日留在房間內,盡量不與家人接觸,可開窗保持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若家中有套房,應讓確診者使用,可避免與其他家人共用洗手間。 確診者即使單獨在房間,都應戴口罩。若有時想脫下口罩「透下氣」,必須留意有否咳嗽或打噴嚏,因飛沫會污染周圍環境,咳嗽或打噴嚏後必須立即消毒周圍環境,以免病毒留在環境表面。 同住者不應外出 若家中沒有套房,林醫生建議確診者盡量減少在家走動,以免造成環境污染。確診者的糞便或帶病毒,因此最好每次使用洗手間後,都清潔消毒。鑑於其家人也是密切接觸者,有可能已受感染,也不應外出,應找人幫手處理日常外出買日用品或食物等,家人在家中也應全日戴口罩。 林緯遜補充,確診者尤其是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應留意自己身體狀況,每日量體溫,若有血壓計可以每日量血壓,及留意自己有否呼吸加快。若有不適應立即致電衞生防護中心,情況緊急者,應召救護車送院。 資料來源:https://bit.ly/2PaqSNR
2020-07-31 10:58:40
新冠肺炎疫情失控爆發,酒吧、派對房間等勒令關閉,惟執法不嚴,不少私竇仍然活躍。東網直擊工廈水煙吧內煙霧瀰漫,枱與枱之間不足半米,多人脫去口罩共享水煙,甚至有人被量度出體溫過高卻久未離開;場內亦涉違法提供酒精飲品。醫生直指共用煙壺是高危活動,受感染風險比食肆更高,議員促有關部門加強執法。 荔枝角1間工廈派對房間以水煙吧招徠,日前無視禁令繼續營業。該水煙吧位置神秘,客人需在網上預約,而樓下水牌顯示場地是派對房間,並需摸黑走幾層樓梯才到達。約300平方呎的空間,坐滿至少20人,幾乎全部人都無戴口罩,每枱約4人分享1壺水煙,部分人半躺地上,拿起水煙「你一啖,我一啖」,惟枱與枱之間距離不足半米。 雖然每位入場人士均有量度體溫,但因店內人手不足,客人往往坐下約15分鐘後才有人量度體溫。當日更有至少1人體溫超過攝氏37度,惟負責人未有即時要求他離場,最終逗留約半小時才被請離開。而場內小型酒櫃有各式酒精飲品供客人選購。惟食環署證實,該處所未領有酒牌局簽發的酒牌,並已轉介警方跟進。 據悉,至少兩間位於觀塘的工廈水煙吧近期仍有營業,並只招呼熟客。有水煙吧於社交網站發布疑於禁市期間的「爆場」表演片段,場內部分人拉下口罩,甚至「無罩」狂歡。懷疑水煙吧內窗簾長期緊閉,透出迷幻燈光,門外大陣煙味,甚至有「天文台」把風。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在水煙吧吸食水煙受病毒感染的風險,比在食肆用膳更高,加上共用吸食器具時,水及霧都令喉管、煙壺等無法每次使用後消毒,每吸一口都有交叉感染風險。 議員柯創盛表示,水煙吧是一個高危地方,尤其在疫情期間,呼籲市民減少吸食。 食環署發言人回覆,截至本月22日,署方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第599F章)的指示,就餐飲業務處所(包括酒吧)巡查逾20萬次,提出逾420宗檢控,違例者最高可被罰款5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 衞生署發言人則指,今年1至5月,控煙酒辦公室於酒吧進行224次巡查,並就違例吸煙發出44張定額罰款通知書或傳票,當中8張涉及吸水煙。任何人在法定禁煙區內吸煙(包括水煙),可被定額罰款1500港元。 警方發言人表示,去年7月至今年5月,共進行42次打擊無牌賣酒行動,並以「無牌售賣/供應酒類」的罪名拘捕21人,當中11人被檢控。 資料來源:https://bit.ly/33fMvV9
2020-07-30 10:56:20
本港疫情反彈,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早前在記者會表示,現時有逾百名患者在家中或檢疫地點等候入院,同住家人存在傳染風險。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及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提醒確診者同住家人要留意5大防傳染要點。 同住家人不應上班 何栢良今日(27日)於電台《千禧年代》節目表示,若有同住家人確診,所有人在家中亦需要戴口罩,洗手間亦需要加強消毒,需要分開食飯,同住家人不應再上班。 2.確診者居住獨立房 林緯遜表示,確診者所有起居飲食亦應在獨立房進行,視乎家居環境,最理想是有一間獨立房供確診者居住,如房中有套廁及開掦通風的窗戶更佳。如家居環境不容許開窗,亦可選擇開冷氣。 3.全家佩戴口罩 雖然患者發病前兩日已有傳播風險,但仍不能排除有同住家人未受感染,故此除了確診者外,林緯遜提醒,同住家人亦應長期佩戴口罩。至於戴哪款口罩較好,林醫生指,雖然N95口罩防護力較強,但透氣度較差,若確診者出現呼吸困難再佩戴N95口罩,容易出現不適,建議佩戴外科口罩即可。 4.正常清潔確診者使用過的用品 林醫生表示,由於飛沬是主要傳播新冠肺炎的途徑,毋須太擔心因處理確診者使用過物品而染疫。他指出,只要正常清潔確診者使用過的碗碟或其他用品,同住家人仍可照常使用;衣服方面同樣基本處理即可,但如有明顯污漬(例如痰、口鼻分泌物),則可用稀釋漂白水浸泡,再放入洗衣機清洗。 如需共用洗手間,林醫生則建議在確診者使用洗手間後,用稀釋漂白水仔細清潔馬桶及周圍。 5.由年輕家人做主要照顧者 林醫生建議由其中一位家人作為「主要照顧者」,但並非必需,如有疑慮可安排對感染控制措施有清晰理解、年輕的同住家人作為「主要照顧者」,其他家人則分擔照顧工作。 資料來源:https://bit.ly/2P967Cc
2020-07-30 10:17:26
多宗確診個案涉及公共交通工具,的士及巴士司機先後「中招」,然而,東方日報日前隨機抽樣檢測的士、小巴、巴士及港鐵的扶手及公共設施,共十五個樣本中,有九個樣本含大腸桿菌,顯示受糞便污染;而聲稱已消毒的設施總菌量仍高。有專家直指交通工具通風不足,政府只是強制乘客戴口罩,未有減少車廂內的乘客數目,人與人社交距離不足,車廂淪流動播毒場所。 的士噴消毒塗層 觸碰多效用減港鐵觀塘站售票機屏幕上的總菌量每毫升超過三萬細菌菌落(CFU/ml),大腸桿菌含量亦有一千四百CFU/ml。儘管有的士曾於三月時噴灑光觸媒消毒塗層,但有效期只到六月,檢測更發現其安全帶掣的總菌量,較沒有光觸媒消毒的高出三成。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兼職講師(科學)梁浩文博士解釋,光觸媒消毒塗層效果會隨着人為觸碰而減少,公共交通工具人流高,他建議即使未到消毒塗層有效期限,亦須因應觸碰次數增加而加密消毒次數。 病毒隨呼氣散開 倡應盡量開窗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含菌量高反映公共交通工具消毒不足。他擔心候車處有人吸煙,如吸煙者帶有新冠病毒,病毒有機會隨其呼出的空氣散開。林建議乘客在公共地方應戴口罩,乘車時亦應盡量避免接觸公共物件。 「無論咩口罩,都無辦法百分百隔絕呼出嚟嘅空氣,有時啲口罩邊位都有啲氣走出嚟。」空氣專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築學會(香港)副主席(教育及培訓)黃勁松指,大部分小巴、巴士及的士的冷氣系統只循環車內空氣,易成播毒場所,乘搭時應盡量開窗,讓新鮮空氣流入。他批評港府只要求乘客戴口罩,但未有限制車廂乘客數目,措施本未倒置。黃建議取消車廂企位及強制隔開座位。 業界強調進行深層消毒 升級防疫港鐵回覆指已加強日常消毒措施,車站及車廂等噴塗納米銀二氧化鈦殺菌劑,亦引入雙氧水霧化消毒機械人,進行深層消毒;清潔工人定時清潔;空調系統隔塵網亦加密更換及清洗。 新巴及城巴指公司一直為負責清潔的承辦商提供指引,加強巴士總站的清潔及消毒,巴士每日都會以稀釋漂白水消毒;並試驗使用「離子群」技術、光觸媒及塗層技術消毒車廂。 九巴指已引入最新技術及升級防疫措施,包括於巴士車廂噴上醫學級的殺菌塗層及放置消毒潔手啫喱,並會繼續加強清潔車廂,及以廣播及顯示屏提醒乘客保持個人衞生。 資料來源:https://bit.ly/3jZZNeD
2020-07-29 16:25:14
第三波疫情已持續3周,與之前疫情不同,今波疫情較多的士司機確診,累積最少22名,並與多個群組有關連,最少7人與坪石彬記或佐敦新發茶餐廳群組有關,另有2人曾到旺角維景酒店海港酒家,另一人曾訪深圳灣口岸,該處一名入境處人員確診。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的士司機走勻全港各區,車廂細小密封,司機容易受感染或傳染客人,或於聚腳點傳染給其他的士司機,相信是引致今波疫情嚴峻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排除於機場接載病人後染疫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曾表示,本港出現第三波疫情爆發,或因早前政府放寬邊境措施、容許特定人士豁免檢疫而造成漏洞;而他又估計「零號個案」很可能是的士司機,因的士司機可能在機場接載病人而受感染,的士司機再到不同食肆,將病毒傳染食肆員工,再傳染顧客,再經其他交通工具傳染各區。 彬記新發群組 染疫的士司機佔約16% 翻查資料,第三波疫情至今最少有22名的士司機確診,最少有7人曾到彬記、新發,或與曾到該兩食肆之的士司機有接觸,該群組有44人確診,即的士司機佔約16%。 另有2名的士司機曾到旺角維景酒店海港酒家,該群組有13人確診;另1人曾到聚點坊吃東西,又曾載老闆由聚點坊回家,聚點坊有4人確診。 有一名的士司機曾到深圳灣出入境管制站,剛巧一名於深圳灣口岸工作的入境處人員也確診。 另一名的士司機居於大圍隆亨邨善心樓,救世軍隆亨長者之家一名確診清潔工,也居於善心樓。衞生防護中心指兩人並不認識,可能是環境污染致兩人受感染。的士空間密封易播毒 林緯遜表示,的士空間小,未爆疫前都關上車窗,變相密封,司機容易受感染或傳染給乘客;而的士司機習慣有聚腳點,平日到全港各區接載乘客,容易有交叉感染,相信是引致今波疫情嚴峻的其中一個原因。確診者所駕駛或曾乘搭的士車牌及時間 ●第1291號個案:6月27日至7月5日(夜間),車牌MB7876●第1301號個案:7月2日至7月6日,車牌KZ3637●第1315號個案:6月30日至7月6日,車牌TV7●第1329號個案:7月5日至7月7日,車牌EL7890●第1357號個案:7月5日至7月6日(日間),車牌MB7876●第1438號個案:7月6日至7月9日,車牌TH8867●第1443號個案:6月29日至7月1日,車牌JW2118●第1483號個案:7月6日至7月7日,車牌VM8302;7月9日至7月10日,車牌WG4970●第1497號個案:7月7日,車牌RC9667;7月9日,車牌RG7882●第1518號個案:7月11日至7月12日,車牌WP9381●第1578號個案:7月5日,車牌KH7353;7月12日,車牌FY9138●第1594號個案:7月12日,車牌UZ1286●第1815號個案:7月15日,車牌KB8265●第2090號個案:7月13日至7月19日,車牌TA9397●第2012號個案:7月21日,車牌VK1469●第2142號個案:7月18日,車牌MF3045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AWRQE
2020-07-28 10:28:57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人心惶惶,不少人稍有不適、身體發熱就以為自己受感染,爭相排隊檢測。其實夏日炎炎,你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而出現熱衰竭(中暑)症狀。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熱衰竭的症狀包括體溫上升、頭暈、頭痛、想嘔吐、呼吸困難,嚴重可能會神志不清、全身出現肌肉痙攣,繼而進入中暑狀態。至於武漢肺炎,症狀主要是發燒、咳嗽、疲倦,部份患者可能有較罕見的病徵,如失去嗅覺或味覺。 中暑和感染武漢肺炎同樣會發燒,究竟兩者有何分別呢?林醫生指出以下3點分別: 一是引致發熱的原因和情況不同:「傳染病的話,視乎病原體在身體哪部位,若是上呼吸道感染,應該會有其他病徵症狀,如咳嗽、流鼻水;若是中暑,一定是長時間在高溫場所下暴露且不能散熱所致。」 二是四肢的反應,各位亦可以此方法自測,非常簡單,林醫生說:「很多時由傳染病導致的體溫上升,患者會覺得自己的手腳有冰冷感覺,甚或乎會有打冷顫的情況出現;若是中暑,則會覺得手腳較熱,甚至出汗。」 第三個分別則是體溫之別,林醫生說:「通常中暑的體溫可以升到很高,很容易超過40度;但一般傳染病的引起的升溫未必會如此高,例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般發燒都屬低燒,即38至39度左右。」 疫情嚴重,怕受感染絕對是人之常情,不過也不要忽略其他可能性。 資料來源:https://bit.ly/302jJVY
2020-07-27 14:27:47
本港過去一星期增數百宗確診個案,患者蹤跡遍布全港18區,可能鄰棟大廈、工作地點、常去食肆都曾現確診者,加上多屬源頭不明,全城人心惶惶!很多市民因而湧去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做測試,求個安心。早前社交平台流出一條短片,有公營化驗所的走廊擺滿化驗樣本,周一更發生調錯確診者報告的事故,正正透露出檢測系統壓力龐大,瀕臨崩潰。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呼籲,如果市民沒有病徵,亦沒有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不建議做病毒測試,以免增加檢測系統的壓力。 因應疫情惡化,新冠病毒測試需求急速上升,除了公營檢測系統不勝負荷,連私家醫院外亦現人龍,排隊領取測試籌號,部分市民更需凌晨開始排隊,就如回到數月前的口罩荒。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留意到近日市民的病毒檢測需求大增,他工作的私家診所檢測量亦增加,他接觸的大部分檢測人士沒有病徵,有些需要健康證明以返回內地;部分人曾與確診者有接觸,但未被界定為密切接觸者,又或未等到政府「派樽」,為求安心而自行求醫。除公營化驗所檢測壓力大,他指連「私人化驗所都爆咗煲」,以往即日有檢測結果,現時需增至一至兩天。他認為大部分市民都過於憂慮,雖然近日個案增多,但以整體測試數字以及實際確診個案的比例而言,未被界定為密切接觸者的人士自行測試後確診的比率很低,99%以上都是陰性結果,可見大家都過於恐慌。 在第三波疫情爆發之前,政府鼓勵市民做檢測,任何人有輕微病徵,或沒有病徵而懷疑自己可能與確診者有接觸史,都態接受測試,找出社區的隱形傳播者;唯林醫生指現時檢測系統已「爆煲」,暫時勸喻完全無病徵,或無任何懷疑密切接觸史的人士,若純粹因確診個案增加、為求心安而做病毒測試,有機會增加有病徵人士的檢測時間,亦可能令私營醫療體系超出負荷;衞生防護中心日前亦致函私家醫生,不建議為無病徵者做檢測,以減低政府檢測機構的負擔。 我需要做檢測嗎? 現時社區內有很多無源頭個案,林醫生認為市民如要接受檢測,可以考慮以下條件,看看有沒有檢測必要: 情景一:同一屋苑隔離大廈有人確診,需要做檢測嗎? 答:視乎與確診者所居大廈有沒有共用設施,如果所住大廈相距很遠、沒有共用設施,毋須擔憂;但若相鄰大廈共用同一個大堂,或共用同一會所,病毒有機會經物件表面傳播,可以考慮做測試。 情景二:同事的家人/朋友確診,感染的機會大嗎? 答:與確診者之間相隔了一名無受感染人士,屬間接接觸,現階段檢測系統負荷重之際,若無病徵不建議做檢測。 情景三:去過有確診者的食肆,需要做檢測嗎? 答:需考慮食肆環境、是否與確診者同一日到訪過該食肆;如果餐廳環境狹小、較擠逼,又與確診者去餐廳的日子吻合,可考慮做測試;不過,若食肆環境寬敞、與確診者到訪日子相距甚遠,而又沒有病徵,未必有檢測需要。 情景四:接觸過確診者,但雙方都有戴口罩,需要做檢測嗎? 答:「密切接觸者」沒有很死板的定義,很多時需視乎情況而定,但大部分都界定為沒有戴口罩的接觸。如果曾戴著口罩與確診者在戶外通風的地方交談半小時,雙方遵守預防感染控制措施,沒有特別其他接觸,未必要做測試。 情景五:公司要求員工檢測結果呈陰性才能上班,這是否有需要呢? 答:林醫生指這未必如以上情景般涉及感染風險的考慮,但因現時檢測容量緊張,私人企業可考慮以其他方法解決問題,如容許員工在家工作,減低因人群聚集而產生的感染風險。 檢測者應如實道出接觸史 近日有醫生指求診者為做病毒測試而隱瞞接觸史,林醫生指明白有些人士或許認為向醫生透露某些資料會令自己不便,但患者向醫生如實報告接觸史非常重要,有機會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度。他舉例指若測試者與確診者接觸後翌日馬上做測試,但沒有向醫生透露,當結果呈陰性,雙方可能都以為這代表沒有確診;但若醫生得知病人的接觸史,因接觸初期後馬上做測試很大機會現陰性結果,他可建議測試者之後再做多次測試,以確保沒有受感染。 等候測試結果期間應留家 另外,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日前在記者會上指出,近日有確診患者現病徵後或等待檢測結果期間,仍到處遊玩。中心人員在追蹤患者的行蹤時發現他們到過很多地方,有很多密切接觸者,有機會將病毒在社區內傳播。她呼籲市民為自己及他人健康著想,在等候檢測結果期間或出現病徵後,應留在家中,避免外出。 資料來源:https://bit.ly/3g5khjp
2020-07-27 13:52:37
香港正式爆發第三波疫情,早前港大有研究指,通風不足是病毒於室内傳播的關鍵因素,或會造成「機會性空氣傳播」(Opportunistic Airborne)。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在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內,如病人所噴出的飛沫或飛沫核病毒量夠高,較細及較輕的飛沫核或可飄到數米遠,造成有限度的空氣傳播。 他指如患者本身並無戴口罩,四處咳嗽及打噴嚏時,如該為空氣不流通的場所,氣流或可把較帶有大量病原體、較細及輕的飛沫核帶到另一人身上,而即使該距離已逾2米,已可造成有限度的空氣傳播。 他指,空氣傳播要成立,須符合3大條件。第一是病毒可被霧化;第二是病毒在離開人體後,可存活一段時間;第三是存活的病毒微粒,能去到受體,例如人類的氣管,令人類受感染。他續說,現有證據已知,日常即使是打噴嚏或咳嗽,都有機會將飛沫霧化。而早前有研究指,新冠病毒可在飛沫核最少存活數小時。另外在某些基因分析中,知道武漢肺炎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是在呼吸道。如果有病毒是較小的微粒,即5至10微米以下,而這些微粒被人體吸入的話,它就可造成空氣傳播。另外,他表示機會性空氣傳播非常難預防,現階段只可以選擇光顧一些做好感染控制的食肆,如通風較好、人流較少,食客進店時須量體溫等。而戴眼罩亦未必有很大作用,因如病毒微粒小於5至10微米,只要氣流適合,帶有病毒的飛沫絕對有條件通過縫隙進入黏膜,包括眼睛、鼻或口。如果要完全避免經由空氣傳播而感染,就只可以全民戴N95。但林醫生就補充,根據目前的研究和觀察,武漢肺炎病毒,主要經由飛沫和間接接觸傳播,所以大家都是留在家中,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毋須過份擔心。 資料來源:https://bit.ly/3hC2YHd
2020-07-27 13:22:20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大爆發,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於電台節目時,提議當局應限制街市人流和強制要求進入街市的人佩戴口罩。街市人流密集,幾乎沒有社交距離可言,但在疫情下,市民多回家吃飯,無可避免地要到街市買餸,究竟在這疫情下無奈地要到街市買餸時,有甚麼可注意的地方呢?問到街市內哪一類檔口較高危? 感染及傳染科專科林緯遜醫生指,市民不用過份憂慮光顧街市內販賣生食的檔口,因為食材買回家後還是會充份煮熟才食用。 但到街市選購食物時應注意以下數點︰凍肉檔、魚檔林醫生指,早前港大已有硏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在攝氏約22度下依附死物表面多達兩星期。凍肉檔因擺放凍櫃原故,故周遭的環境溫度較低 ; 魚檔因有水缸和鋪上冰塊,其周遭溫度亦較低,有利新型冠狀病毒存留,故林醫生提醒到以上檔口購物時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盡量不要觸碰凍櫃圍欄或其他地方。肉檔盡量選擇一些已把個別肉類部位包裝妥當來購買。這些肉類原則上較掛起來任由市民觸碰的肉類安全,買回家後只要用番梘水抹一抹包裝便可。至於個別肉類要用絞肉機絞碎處理的,林醫生指︰「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會特別存活於絞肉機,但在傳染病角度而言,其他病菌如大腸桿菌則容易在絞肉機內滋生,故市民不用太過擔心。」水果檔、菜檔不少市民都有在水果檔揀水果的習慣,但這正是傳播病毒的途徑。林醫生建議盡量購買一些已包裝或用袋裝好的水果,買回家後,可選擇以清水不斷沖洗以沖走病毒,或選用一些適合清洗蔬果的清潔劑清潔。街市熟食檔不論是街市的燒味店,或是售賣一些即食熟食的檔口,林醫生謂應選擇一些食物已充份蓋好,或者是以盒裝包裝妥當的。即使是即食熟食,回家後最好亦以蒸或炒的方式翻熱才食用。林醫生又特別提醒︰「微波爐翻熱雖較方便,但如果食物本身如水份不高,有機會影響食物是否充份翻熱,故蒸或炒是較保險的方法。」買餸時市民務必在出街前「戴好口罩」,例如調校好口罩的鼻樑鐵線位。目標是由出街至回家整個買餸過程中,雙手均不用觸碰口罩。回家後先洗淨雙手,除下口罩下再清潔雙手,然後清潔大門門柄,最後把出街的衣物立即清洗。街市多用現金交收,故最好買餸前先預備一透明密實袋,把交收的錢幣放入密實袋。回家後以番梘浸泡清洗,或者選擇把錢幣保留在密實袋,留待下次購物時使用。 對於街市的檔主,林醫生忠告必定要穩妥地佩戴口罩。「檔主開檔時要不斷說話,除戴口罩外亦可考慮佩戴有膠片阻隔的防疫帽。另外,他們多有戴手套的習慣,但亦應記緊勤加洗手,以及定期更換口罩,減低受感染傳播的風險。」林醫生說。 資料來源:https://bit.ly/30Grhgh
2020-07-24 11:16:20
第三波疫情確診個案大多集中於東九龍,疫情更殺入南區,出現第二間安老院舍爆發。東華三院黃竹坑賽馬會朗逸居昨日新增三宗確診,包括一名九旬院友及兩名員工,當局認為設施合適,院友在院舍隔離。本報獲悉,政府另外物色到一至兩個營地讓院舍長者檢疫,其中一個為烏溪沙的伸手助人協會樟木頭老人度假中心。而昨日亦新增一宗死亡個案,累計第十一宗,為五日內第四宗。一名七十一歲婦人數日前有病徵,但未獲私家醫生派樽檢驗,前晚昏迷入院,昨午離世,最終確診。 本港上周出現首宗安老院舍群組爆發,涉及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而黃竹坑朗逸居是第二間爆疫院舍。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三名確診者包括一名九十二歲的婆婆居於綜合中心二樓一個六人房間,前日起發燒及咳嗽;另一名四十四歲女照顧員,在一樓工作,周三開始發燒及咳嗽。至於另一名五十六歲女子,為登記護士,在二樓工作,曾照顧該婆婆,昨開始發燒,兩名職員居於石排灣及香港仔。 東華三院表示,照顧員近月一直休假至本月十二日下午回院工作一天,隨後繼續休假。該婆婆在過去十四天亦沒有留醫及離開院舍的記錄,至於登記護士在婆婆起居的同一層工作,工作期間沒有發燒和身體不適。張竹君指,該院舍早前容許探訪,確診婆婆的女兒曾在本月五日到訪,但不屬密切接觸者,當局亦未找到源頭。 張竹君指,衞生署、社署人員等專家前晚到朗逸居視察,認為該處「環境理想,乾淨寬敞」,適合讓七位院友原址檢疫,只需遷至其他房間,而該房及院舍公共設施要大清洗,其他密切接觸的職員就入住檢疫中心。東華三院補充,全部院友和職員會進行病毒檢測,六位密切接觸者入住檢疫中心隔離。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執委李輝表示,朗逸居環境好,地方大,形容調動長者就像「大遷徙」,認為院舍環境合適應原址隔離。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亦指,若院舍做好感染控制,原址隔離可減少交叉感染,是可接受做法。 至於院舍員工會否「周圍走」,張竹君指兩層分開人手,無共用,「最多行上行落」,未知感染原因。而朗逸居在黃竹坑的東華三院賽馬會松朗安老綜合中心,該幢其他樓層還有非牟利自費院舍賽馬會朗愉居及賽馬會朗愉日間中心,當局相信未有影響。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接觸感染,老人院感染機會風險大,長者未必願意戴口罩、護理人員工作量大,院舍空間人多狹窄,都導致院舍容易出現群組爆發。 恐防再有院舍爆發,據悉政府另找到一至兩個營地讓院舍長者檢疫,其中一個選址為伸手助人協會的「樟木頭老人度假中心」。該中心網站顯示,由六月八日至八月底,營地已租用予社署,其間暫停對外開放。營地位於烏溪沙,環境清幽,共有四十九間房間,可容納一百五十人。走廊均設有扶手,亦設有兩部升降機。 另外,昨再多一名患者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表示,一名七十一歲長期病患婦人,患糖尿病及高血壓,四、五日前上呼吸道感染,看家庭醫生但未獲派樽檢測,前晚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心臟停頓要做心肺復甦,測試確診新冠肺炎,之後情況轉差,延至昨午不治。現時共有十一名確診者病亡,更為五日第四宗,過去五日的四名死者全為長者。 資料來源:https://bit.ly/2Box5Cq
2020-07-24 10:22:23
本地單日確診個案創新高令人擔心,但更令人擔心的是有多宗源頭不明的個案。源頭不明個案的恐怖之處是追無可追,市民難以躲避。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源頭不明的個案呢? 林緯遜醫生指,透過觀察六月尾七月初的時間,其實香港有頗多都輸入個案,有可能是輸入個案流傳到社區,造成隱形的傳播鏈。而六月時市民的防疫意識普遍較為鬆懈,可能心情轉為輕鬆而增加了日常的社交活動。這時傳播鏈在社區變得較廣泛,形成及後的爆發出現。 疫情反復,大家真的不能鬆懈。早前有吸煙人士懷疑在吸煙期間受感染,林醫生指出,現時未有很確切的證據證明病毒可以在呼出的煙存活很久,但在吸煙的時候,人們會除下口罩,而在吸煙過程中亦會有飛沫呼出,所以絕對有機會傳播病毒。 資料來源:https://bit.ly/2ZPfgGa
2020-07-24 09:41:39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嚴重,今集VIUTV節目《今晚趁熱食》 緊貼事態發展,邀請了林緯遜醫生講解抗疫資訊。 訪者:在九龍東似乎出現了疫情的爆發,香港是否面臨「社區大爆發」?林醫生:新一波的疫情和以往第一、第二波不同。第一、第二波佔大比例的都是輸入個案,而這一刻較大比例是以本地個案為主。「社區大爆發」的意思是指本土有持續個案的發生,而並非只有輸入個案,便是社區爆發的意思。 訪者:現時很多個案都是源頭未明,會否引來大眾的恐慌?林醫生:這是一個非常憂慮的情況。觀察數據所知,7月初這一波疫情有超過20%的病人是來源不明的,即是除了明顯的兩三個群組之外,我們不知道病人從何感染,難以追查,所以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存在,並有機會繼續將疫情散播開去。 訪者:這新一波的爆發和之前兩波有什麼分別?是因為香港人出現了抗疫疲勞所致?林醫生:我同意這「抗疫疲勞」的說法。在疫症的初期我們表演得較為緊張,而到了5、6月時疫情開始緩和,少了確診個案。到了6月,市民似乎較為鬆懈,防疫意識和平時我們常強調的個人衛生、環境衛生做得沒那麼好,便可能使疫情再次出現。 訪者:在現時的情況,你會建議大家減少外出或減少出外用餐?林醫生:絕對需要,特別是在未來的日子依然可能會出現每日數十宗的確診個案。所以在這段時間應增加我們的社交距離,減少外出、不必要的社交聚會,和出外用餐,可以選擇在家煮食。 訪者:如果有需要到餐廳食飯,我們應如何做好自己的防疫?林醫生:首先要視乎可否以買外賣取代堂食,因為堂食需要除下口罩,以及有不可避免的接觸。另外,可以選擇一些有信心、在防疫方面有做足的餐廳,例如1.5米的相隔距離、枱與枱之間的阻隔、餐廳清潔,和職員本身有沒有戴口罩。而對於是否需要自己抹餐具,我個人會在用餐前先抹一抹,便更為安心。 訪者:有個案是餐廳廚師確診,有沒有機會在烹煮的過程中使病毒在食物傳播開去?林醫生:理論上食物傳播的機會不是太大,但如果廚師沒有做足個人衛生,如沒有戴口罩、沒洗手,理論上有機會將飛沫噴出去,並沾在餐具上。當其他食客接觸到受沾染的餐具,便有機會構成接觸傳播。 訪者:餐廳方面又應如何做好?圍板相隔的距離又是否足夠呢?林醫生:其實圍板要做得更完善,譬如說我發現有餐廳圍板較細,或仍有很多空隙。有時飛沫會隨著風向或噴出來的角度繞過圍板,感染到鄰桌的食客,所以這方面餐廳要做得較足。而其他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量體溫、清潔消毒等都要做足。 訪者:清潔方面,即使有餐廳做得很努力,但有沒有機會使用了受病毒沾染的毛巾,將病毒帶到周圍?林醫生:相信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可能有些餐廳全日都用同一條毛巾清潔不同位置。建議職員應分開毛巾的使用,抹不同東西用不同毛巾,並定時將毛巾消毒。 訪者:那麼現在應避免吃生冷食物,應煮熟才食用嗎?林醫生:理論上高溫不利病毒的存活,但如果透過食物傳播新冠病毒的機會不是太大,所以食物的生熟影響不大。但如果大家買新鮮食物回家食用,建議應將它煮熟,因為包裝上有機會沾有殘餘病毒。 訪者:所以買外賣時我們應抹一抹包裝?林醫生:對,或在拆開包裝前後洗手。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jXQEI
2020-07-23 09:35:56
新冠肺炎近日持續在本港肆虐,港府收緊防疫措施,規定食肆在傍晚6時後不可堂食。不過部分市民仍對買外賣回家心存疑慮, 一位網民就分享妙法,建議買外賣回家後再將食物加熱,以高溫殺滅病毒,食得更安心。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加熱食物的可破壞病毒基因,並提出買外賣回家後的3個步驟,可以有效減低感染風險。 日前有一位女網民在討論區《親子王國》發表文章,提醒網友買或叫外賣回家後,要做多一個動作,將外食物放入微波爐翻熱1分鍾,沒有微波爐則用烤爐、焗爐加熱,或直接再翻炒蒸熟食物。她指出:「細菌70度就會死,安全第一」有不少網友留言大讚此方法,但亦有網民指出是次造成新冠肺炎的是病毒,而並非細菌,質疑加熱成效。 加熱食物可破壞病毒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到現時為止,食物不是一個明確的主要傳播途徑,暫時亦沒有實證指會導致染上新冠肺炎,不過如市民對此有顧慮,他指理論上加熱食物可破壞病毒基因,從而減低感染風險。 不過他提醒,因微波爐有時未能均勻加熱食物,如果要加熱食物防疫,建議用烤爐、焗爐或直接翻炒等方法更實際。 此外,林醫生又分享3個買外賣回家後的「防疫步驟」,以減低感染風險: 將外賣膠袋棄掉,並將食物倒在家中的碗碟; 洗手,避免膠袋或外賣盒上的病毒沾到雙手; 加熱食物。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eSKzUO
2020-07-22 12:17:25
疫情期間市民憂心出外染疫,捐血人數都有所下降。醫管局早前指,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獲悉一名三十五歲男子,本月五日捐血,前日確診,其捐贈的血小板已供一名住院長期病患者使用,該患者情況穩定。醫管局及醫生同樣表示,新冠病毒經血液傳播機會十分低。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接獲該三十五歲確診病人通報,他七月五日曾到西九龍捐血站捐血,九日發燒及咳嗽、前日確診。其捐贈的血包分成血小板、紅血球及血漿,劉家獻指當局不會使用其紅血球及血漿,但一名伊利沙伯醫院有長期病患的病人已接受其血小板,會安排接受者改住隔離病房做病毒檢測,現時情況穩定。據悉,該接受者為七十三歲女士。 劉家獻稱,參考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及早前南韓有新冠病毒患者捐血的案例,評估經血液傳播風險較低,而當日捐血者無病徵,亦非發病前兩日,並非傳染期,因此沒有職員或其他捐血者被列作密切接觸者。前日有五百七十五人捐血,僅達每日捐血目標一千一百人一半。 劉家獻稱,疫情以來捐血人數大減,擔心血庫短缺,即使個別地區出現確診個案,都不認為不適合捐血。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稱,即使患者血液帶有病毒,據以往經驗,呼吸道病毒經血液傳播機會大約十幾萬分之一,「(感染)是要病毒接觸受體才會發生,新冠病毒受體主要在呼吸道,病毒在血液走回呼吸道感染機會很小,跟HIV病毒、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經血液傳播不同。」 至於是否需要為捐贈血包做病毒檢測,林緯遜指武漢及湖北省自二月十日起,有化檢測血包是否含有新冠病毒,認為本港捐血時的感染控制措施嚴謹,整體感染風險較低,未必需要跟從。 資料來源:https://bit.ly/3eQlidG
2020-07-22 10:39:55
政府上周起向全港每戶派發10個外科口罩,有關口罩來自政府撥出15億元公帑資助的「本地口罩生產計劃」。惟《蘋果日報》發現,獲得兩條生產線資助的瑞士億科有限公司,亦有生產名為「同舟」的外科口罩,有用家指該批口罩質素參差,專家測試發現該批口罩樣本中,至少一成口罩的兩側未有完全封實,建議用家以膠紙黏實漏氣位才使用。 「同舟(Unite Mask)」在Facebook專頁表示,口罩由人稱「7哥」、「7嫂」的羅家昌及蘇曉芬於今年3月創立,生產線位於葵涌,設有一個無塵間及數條口罩生產線。公司註冊處顯示,兩人共同持有同舟共濟有限公司。 根據同舟口罩包裝盒上的資料,生產商是瑞士億科有限公司,即其中一間獲得政府資助口罩生產線的公司;供應商則為獅子山醫療用品集團有限公司,「7哥」羅家昌是董事之一;至於分銷商則為旭毅貿易發展有限公司。 同舟於今年4月初提供口罩預訂,設有「6個月口罩保障計劃」,顧客須一筆過付款購買6個月口罩,每月可獲1至8盒口罩,每盒99元,另每月30元運費。首批口罩於5月發貨,但有收到口罩的買家反映,同舟口罩質素參差。 據知,苦主群組有逾50人,其中一位苦主李小姐(化名)表示,4月時與親友夾錢向同舟訂購6個月口罩,每月獲8盒口罩,一口氣支付了近5,000元,但首批口罩已出現問題,包括耳繩易斷、口罩兩側未完全封實、鼻位金屬線凸出等;第二批口罩於6月初到貨,質素依然有問題,「第一個(口罩)已經爛咗條繩」。她在6月初向同舟反映問題,擾攘多時,同舟才承諾退回餘下4個月款項,但運費則不能退回。據知已有苦主向消委會投訴。 C先生(化名)亦有訂購同舟的6個月口罩計劃,批評口罩耳繩易斷及長短不一,兩側亦未有完全封口,「一開出嚟連續幾個(口罩兩側)都爛,鼻位直程爆出嚟」,估計約一半口罩出現問題。 《蘋果日報》取得3盒同舟口罩,分別來自不同買家及批次,委託中文大學化學系前講師鄺士山(K. Kwong)檢查及測試。鄺士山指,3盒口罩透氣度及格、耳繩未有輕易拉斷、口罩外層亦防水,口罩中間均採用複合式熔噴布,質素雖有分別但全部及格。 鄺士山指出,口罩兩側原本各有4條壓紋封口,部份同舟口罩卻只有1至3條壓紋,「雖然而家未有完全裂開,但一戴落面度一定裂開」。他亦發現,熔噴布質素較佳的兩盒口罩,分別有10%及16%口罩兩側未有完全封實,導致「漏氣」。 鄺表示,口罩兩側是以超聲波的熱力封實邊位,確保用家吸入的空氣先經過口罩的防水層及熔噴布層才吸入人體,若口罩兩側空隙太大,部份空氣有機會只穿過最貼面的一層口罩。若口罩兩側「漏氣」,是超聲波的溫度控制欠佳,建議已購買的用家以膠紙黏實漏氣位才使用。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則表示,理論上最好所有空氣均經外科口罩才吸入人體,惟外科口罩主要功能是阻隔大型飛沫,設計不及N95口罩貼面,會有空隙讓「氣霧」(Aerosol,又稱氣溶膠) 進入。對於有外科口罩兩側未有完全封實,他認為對實際功效影響不大,「但你問我有得選擇,會選擇封咗口嘅」。 同舟回覆時指,口罩未有獲政府任何資助,承認口罩質素曾出現問題,目前約有80盒退貨及1%退款,現已作出改善,確保口罩兩側會封實,又稱口罩使用兩種不同型號的熔噴布,強調均符合ASTM level 2標準。對於有顧客投訴無法退回未使用的運費,同舟表示當時是以優惠價發售,運費亦須補貼,難以全數退款。 商經局回應查詢時表示,7月9日已到有關生產線進行視察,並未發現問題中提及的事宜。該局又指,政府已與20條生產線簽訂合約,截至6月26日,政府合共向受資助公司發放約1,215萬元資助。 瑞士億科至今未回應。 資料來源:https://bit.ly/32E0TGx
2020-07-21 17:56:28
本港爆發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今日新增34宗本地確診個案,短短5日內累計逾70宗,令「疫廈」遍佈全港,令市民人人自危,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指,一旦同大廈甚至同屋苑出現確診者,即使沒有病徵亦應盡快接受檢測,並分享5大出入居家自保方法。 1.小心信箱、大門、升降機致交叉感染 早前曾有大廈出現多名確診者,懷疑居民出入時經屋苑大門或信箱受感染。林醫生提醒,新冠病毒主要透過接觸傳染,如居住的大廈出現確診者,使用公用設施時應加多注意衛生以避免出現交叉感染。 建議:多用手肘代替手指直接接觸升降機按鈕,開門和信箱時,可用紙巾包著,觸摸公共設施後亦應盡快清潔雙手。 2.高層住戶應避免開啟窗戶 林醫生解釋,天台設有糞渠排氣口,當患者糞便排到糞渠,糞便病毒經霧化後,或會隨弱風經天井位的廚房、廁所窗戶入屋。 建議:如大廈出現確診人士,近天台的住戶應避免開啟窗戶,在夏天可以開冷氣,可減少病毒入屋機會;不過長期關窗也會影響空氣流通,因此可注意天台氣喉出口位置,只關上附近窗戶,而開另一方的窗戶。 3.確保排氣管冇「漏氣」 上月沙田瀝源邨祿泉樓疑因患者打開抽氣扇以致向外播毒,導致同座3個同座向的住戶「中招」。林醫生指出,當如廁時將門窗全關,同時打開抽氣扇,抽氣扇就有機會將渠內帶菌空氣抽入室內;而一些舊式單位廁所排氣管設於屋內,一旦排氣管經老化、改裝、接駁不當都會導致「漏氣」,病毒便有機會隨空氣進入屋內。 建議:開抽氣扇時聞一聞屋內有沒有充斥臭味,有臭味反映排水管或有漏氣問題,應盡快叫人維修。 4.U形喉儲要有積水 林醫生遂指,廁所的U形喉是用以阻隔大廈排污系統的病毒細菌進入室內,如U形喉乾涸,便會令帶有病毒細菌的空氣有機會直接進入屋內,故此應間中向去水位倒水以形成間隔,阻止帶菌空氣流入室內。由於此目的不是為了殺菌,因此不需要特意倒入漂白水,用一般清水則可。 建議:早前有網民Facebook分享自製「自動補水器」,用紙包裝飲品盒割去其中一邊,以飲管將包裝與去水位兩連,倒水時就不容易弄濕地面。 5.同屋苑有確診 應盡早接受檢測 建議:衞生防護中心會在有確診者居住的大廈派發檢測樣本瓶,林醫生強調,當同座大廈出現確診人士,即使沒有病徵也應盡早進行樣本檢測,如感不適更應盡快求診。至於鄰座大廈或同屋苑居民,如有機會與確診者共享某些公用設施,例如平台升降機等,亦應盡早接受樣本檢測,以防萬一。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k5QWb
2020-07-21 15:29:41
今次第三波本地疫情一開始,便有食肆出現三代傳播6人受感染。觀塘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爆發感染群組,由周日粥店首名59歲男員工確診後,短短4日內,店內另一名廚師先感染,出現第一代傳播;之後兩名食客確診,出現第二代傳播;其中一名食客相信傳染給其兒子,以及他經常接載、於另一茶餐廳做侍應的朋友,造成第三代傳播。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建議市民未來兩周減少外出用膳,如真的要外出用膳,必須做足手部衞生等,食肆也應遵守枱與枱之間相隔1.5米距離等措施。 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爆發群組首宗個案,是一名59歲男廚師,於6月30日開始有病徵,7月1日最後上班,他於該店的員工宿舍居住,7月5日確診。他與另一名30歲男廚師於7月3日曾見面,30歲男廚師7月4日出現病徵,7月6日確診,是群組中第一代傳播。 一名28歲男食客於6月30日及7月2日曾到該店食午餐,一直沒病徵,7月7日確診。另一名58歲男的士司機也是該店食客,曾於7月1日到該店進食,也於7月7日確診,是群組第二代傳播。該的士司機曾帶食物給沒有到該店的兒子,而且經常接載68歲男友人,友人於佐敦新發茶餐廳做侍應,兩人也於7月7日確診,是群組中第三代傳播。 林緯遜表示,該粥店於4日內出現三代傳播,相信因首名確診病人病毒量高,加上該粥店面積較細少,空氣不流通等,容易導致店內傳播,再間接傳播其他人。至於新發茶餐廳會否也出現群組爆發,視乎該侍應是否做好感染控制措施,如戴口罩及勤洗手。對於飲食業界發起7月及8月推出折扣優惠,希望吸引多些市民光顧,林指,未來14日應減少外出用膳,再待政府追查感染源頭,若最後仍未能追查感染源頭,又或社區爆發持續,便需再審視情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認為,多宗個案顯示在有關場所不戴口罩之風險相當高,故有必要檢視599F章規管餐飲業務及表列處所開放營運之相關條件,亦將因應有關處所營運模式及所涉之風險,研究重新收緊餐飲及娛樂場所等人數及容量限制,以及相關措施。 之前第二波本地疫情中不少個案集中於港島區,如西灣河港鐵站一帶,以及北角曾是聚集確診個案的地方。於今年2月底當本港有92宗確診個案時,約26%即24人曾涉足北角;最大群組是北角福慧精舍,而確診的馬主周巧兒與家傭居於北角瑞士花園,及不時在區內活動。 今次第三波本地疫情一開始,個案集中在東九龍及沙田區。東九龍至少有10宗確診及初步確診個案。包括彩虹坪石邨彬記粥麵美食爆發群組,有兩名員工及兩名食客中招;其中一名食客是的士司機,居於黃大仙彩輝邨,其14歲兒子就讀黃大仙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該的士司機經常接載的68歲男性友人也確診,他居於觀塘安達邨禮達樓,及於佐敦新發茶餐廳做侍應。 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有3名院友確診及初步確診,另有一名院友不適已送院,有待化驗確定是否受感染。另外一名居於慈雲山慈正邨的一名92歲老翁也初步確診,正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 沙田區方面,居於沙田禾輋邨德和樓的40歲九龍醫院資訊科技部員工確診,他除曾到迪士尼樂園及酒店外,也曾到迪欣湖、新城市廣場,及曾到馬鞍山求診。居於同邨美和樓的42歲男子也確診,於石門京瑞廣場的豐鍋雞煲任侍應及收銀。居於水泉澳明泉樓的66歲女子也確診,她曾到新城市廣場,及光顧大圍及水泉澳的餐廳。 林緯遜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某些地區有地理問題,以致感染個案較多。個別地區感染個案較多,他相信因區內有傳播鏈,而且病人的病毒量高,例如今次粥麵店群組的源頭病人,容易傳染多人;相反若病毒量低,傳播鏈很快截斷。他提醒該兩區居民要提高警覺,做足個人衞生措施,食肆、大廈及商場也要加強清潔,清除殘餘病毒,盡快截斷傳播鏈。 資料來源:https://bit.ly/30zdqIq
2020-07-21 10:29:12
消毒滅菌(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描述了一種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破壞或消除微生物生命的過程。壓力蒸汽、乾熱、EtO氣體、過氧化氫氣體等離子和液體化學品是醫療設施中使用的主要消毒滅菌劑。影響消毒和滅菌功效的因素包括消毒前清潔、微生物污染的類型和水平、殺菌劑的濃度和暴露時間、物體的物理性質、消毒過程的溫度和pH值。家居清潔消毒規格當然不用醫療設施的那麼高,但疫症蔓延、人人自危,知多一點或許會令大家更安心。 漂白水及酒精是較常用的家用消毒方法,在使用漂白水時應小心處理,因為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遇熱和光會分解,亦容易與化學品產生化學反應,不當使用漂白水會影響其消毒功能及令使用者受傷。而酒精具有快速殺菌作用,雖然酒精搓手液非常方便,但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 最近也留意到有電視節目講述紫外線(Ultraviolet, UV)消毒,自新冠肺炎蔓延數月,坊間出現不少UV消毒產品,聲稱能殺滅99.9%細菌,更能殺滅新冠病毒,但同時亦有人對UV消毒效果存疑。紫外線的應用十分廣泛,但不幸的是,其殺菌效果和使用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暴露時間、距離、塵埃或微粒和紫外線強度。要特別留意的是UV不能穿透實物,大部分會被塑膠和普通玻璃吸收,基本上亦不能夠有效消毒照射不到的地方(如縫隙、死角等)。紫外線較適用於空氣及物件表面的消毒。而坊間出現有很多的UV消毒產品在能量、時間、設計上未必能夠達到全面的消毒效果。高能量的UV消毒産品(如UV燈)未必適用於一般家庭,亦有機會損害皮膚及眼睛,引致嚴重皮膚灼傷及眼部創傷。 在所有可用的消毒滅菌方法中,蒸汽消毒是最廣泛,亦是最可靠的方法。蒸汽消毒是無毒且廉價的,具有快速殺菌、快速加熱並高滲透性的特質。蒸汽消毒的基本原理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使每個物品在所需的溫度和壓力下直接接觸蒸汽。因為可靠,所以蒸汽消毒廣泛用於醫療機構及其他家用消毒產品。 在眾多消毒方法中,我會建議選用較傳統、安全及可靠的方法,成效高而風險低。建議大眾選購消毒產品時亦要小心考慮,尤其針對長者、初生嬰兒、長期病患者、孕婦或免疫力較弱的人士。
2020-07-13 16:58:45
香港在一星期內,新增最少42宗確診新冠肺炎個案,正式爆發第三波疫情。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估計,第三波疫情會比首兩波更為嚴重,相信社區存在「非常非常多傳播鏈」,更不排除與過往輸入個案,特別是毋須做病毒測試的人有關。截至7月9日,香港新增最少42宗確診新冠肺炎個案,不少源頭未明。林醫生指,新冠肺炎病毒的潛伏期,約介乎2至14日。理論上受感染的病人,如非同一個感染源頭,不會有大量病人在一兩天同時內發病,「這意味着在我們社區當中,有非常非常多傳播鏈,可能很多是一些症狀輕微,甚或是沒有症狀的病人。預期應該會比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嚴重。」 而世衞日前表明,病毒不排除可經空氣傳播。林醫生亦相信,新冠肺炎病毒在特定條件下,可構成有限度空氣傳播。他指,空氣傳播要成立,須符合3大條件。第一是病毒可被霧化;第二是病毒在離開人體後,可存活一段時間;第三是存活的病毒微粒,能去到受體,例如人類的氣管,令人類受感染。他續說,現有證據已知,日常即使是打噴嚏或咳嗽,都有機會將飛沫霧化。早前有研究指,新冠病毒可在飛沫核最少存活數小時。另外在某些基因分析中,知道新冠肺炎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是在呼吸道。如果有病毒是較小的微粒,即5至10微米以下,而這些微粒被人體吸入的話,它就可造成空氣傳播。 如果要完全避免經由空氣傳播而感染,就只可以全民戴N95。但林醫生就補充,根據目前的研究和觀察,新冠肺炎病毒主要經由飛沫和間接接觸傳播,所以大家都是留在家中,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就毋須過份擔心。 資料來源:https://bit.ly/2OkN87a
2020-05-23 09:37:10
什麼人容易患上肛門癌?肛門癌有什麼癥狀?有沒有聽過高清肛門鏡? 研究顯示高清肛門鏡檢查發現88%都有不正常结果,而當中43%更有二期或三期的癌前病變。外國有研究發現診斷嚴重上皮內瘤變與肛門癌發展之間平均相隔約為5年
2020-05-21 10:43:06
早前在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精液內驗出武漢肺炎病毒,在這抗疫期間,除了要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是否還要保持「性交距離」呢?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指就着武漢肺炎病毒來說,由於對其傳播途徑所知有限,即是除了飛沫傳播外,到底性接觸會否構成傳播風險,至今仍然亦未能肯定。眾所周知,男性生殖道的分泌物,包括精液,的確有機會將疾病傳播,較常聽的是性病,例如淋病、衣原體、支原體或HPV病毒等等。而近年有研究發現很多病毒是可以存活於精液或睾丸內,甚至高達27種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及寨卡病毒。這兩種病毒已被證實可以存活於男性分泌物內,亦能夠造成人傳人傳播。因此男性患有寨卡病毒的話就要小心,不要透過性接觸感染另一異性,因為如果女士受感染而懷孕的話,是會對胎兒造成非常嚴重的健康風險。醫生又補充,雖然病毒有機會存在於精液內,但不一定能夠有效複製或者傳播開去,這範疇仍須要更多的研究和肯定。 目前除了中國有指新冠肺炎病毒會經精液排出之外,其實人體的糞便早已被發現有病毒存活,而且有機會將病毒傳播開去。林醫生表示如果我們能正確有效使用安全套,一般來說是可以預防大部份的性傳播的疾病,如果特別是確診的病患者,在這不明朗的情況之下,醫生認為安全點比較好,會建議患者或去過一些有爆發疫情的地方,例如南美、巴西等地,之後可能須要有一段時間禁慾,或者至少用安全套的預防措施,不要感染或傳播到下一代。至於這項禁慾措施要施行多久?林醫生指因研究資料有限,相信暫時未有人能夠回答。 資料來源:https://bit.ly/36fpVvt
2020-05-11 17:45:49
○三年沙士造成本港二百九十九人死亡,慘痛經歷令港人醒覺傳染病的威力,醫管局在事後檢討報告提出,需要增加感染控制人手。十七個寒暑過去,新一輪疫症新冠病毒再次考驗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但公立醫院的傳染病科醫生仍然嚴重不足,疫情期間四個月內更有兩人離職,現僅餘二十二人。○三年任職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的劉少懷直言,傳染病科有如偵探查案,將表面的病徵,從傳染病角度推敲,但人手不足就有機會走漏個案傳入社區,有必要盡快增加傳染病科醫生。據悉,醫管局明年首季先在兩個聯網,各增加一名傳染病科顧問醫生,希望提供晉升機會挽留人才。 由流感、登革熱、禽流感、沙士、豬流感,到今年初爆發新冠病毒,再次挑戰本港的傳染病疾控工作。○三年沙士,時任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劉少懷負責每日在記者會交代疫情,他之後擔任總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署任質素及安全總監,至前年退休,有十七年統籌應對傳染病的經驗。 劉少懷:傳染病科如偵探查案 傳染病科醫生是抗擊疫症的領軍主將,除了貼身照顧病人,亦要研究治療方案及檢討院內的感染控制。劉少懷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傳染病科醫生在日常斷症及爆發新病毒時,擔當重要角色,「例如有病人對不同測試都呈陰性,傳染病科醫生就會思考,到底病人是否患有香港少見而其他地方流行的傳染病?」 全球確診新冠肺炎人數近四百一十三萬人,本港亦有一千零四十七宗確診及一宗疑似個案。在追蹤爆發群組及堵截社區傳播鏈,傳染病科醫生抽絲剝繭判斷個案,劉少懷說:「今次新冠病毒其中一個病徵是失去味覺或嗅覺,回想起如果一月底有相關病徵的病人,都會被轉介到耳鼻喉專科醫生診治,但如何檢查都不會發現到問題;不過傳染病科醫生的臨牀觸覺,就會思考病徵是否由病毒攻擊所致。」 在公立醫院工作近二十年,去年底離職的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亦指出,醫學院對傳染病課程涵蓋較少,所以一般專科醫生未必能迅速診斷出患者感染傳染病,或會延誤治療時機,而傳染病科醫生就協助診斷及研究治療方案,「有一個(微生物學家)袁國勇都不足夠,他主要做決策角色,仍然需要傳染病科醫生親身照顧病人,而且累積經驗的過程十分重要,有助臨牀判斷。」 傳染病科醫生要「查家宅」追問患者的工作及家庭環境,以追蹤其接觸史和外遊史,找出傳播鏈,今次新冠肺炎爆發酒吧及佛堂多個群組,亦是透過嚴謹的調查才發現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 林緯遜指,就算普通傳染病,傳染病科亦要找出線索,「曾經有個案一度因為嚴重肺炎,留醫深切治療部多時,後來有傳染病科醫生協助後,先診斷到患者被蟲所咬,令病毒入侵身體。」 劉少懷坦言,現時傳染病科醫生不足,其他專科醫生會協助診症,但傳染病陸續有來,應該立即強化相關人手架構。 應立即強化相關人手架構 傳染病科醫生隸屬內科部門,醫管局在○三年只有六名傳染病科醫生,約一年內在每個聯網設立一支「傳染病服務隊伍」,以制定院內感染控制措施及應對大型疫情,成員包括傳染病科醫生及微生物學家,前者主要負責臨牀診症及使用抗生素等,後者主力實驗室研究;另外亦開設五個傳染病科副顧問醫生。 時隔多年,現時全港公院的傳染病科醫生增至二十二人,至今依然短缺,當中未計不是主力做臨牀工作的衞生署和醫學院共七名醫生,另外私人市場約有八名。綜合多方消息,醫管局的九龍中及新界西聯網分別在去年十二月及今年三月各有一名傳染病專科醫生離職,佔總數近一成。 翻查資料,九龍中聯網的傳染病科醫生最多,有七名,但該聯網內不是每所醫院都有,其中廣華醫院就沒有。九龍東及新界西聯網,亦只有一名及兩名傳染病科醫生。 醫管局將在九龍東及新界西聯網建立「傳染病服務網絡」,消息指,該兩個聯網將各增聘一名傳染病科顧問醫生(見另稿)。醫管局回覆指,傳染病科醫生需要應對社區爆發及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管理隔離病房、為醫院各部門提供臨牀諮詢服務、治療各類傳染病。局方表示十分關注公院醫生人手情況,透過增加駐院醫生培訓名額,全力招聘全職及兼職醫生等措施,增加醫生加入公院。 資料來源:https://bit.ly/3coAXR4
2020-04-23 15:20:22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數月,早前本地著名的男高音莫華倫亦傳佈確診。然而,該個案卻有些特別之處,本次電台節目邀請了感染及傳染病專科林緯遜醫生出席電話訪問,討論相關個案的情況。 訪者:莫華倫的個案在本地確診之前,已經曾在泰國證實確診。他雖然是香港居民,但早前曾到訪美國,之後再到過泰國,在3月初時確診,在當地治療後被驗出陰性並返回香港。為什麼現在又被驗出陽性呢?為什麼會有「復陽」的情況出現? 林醫生:其實這個現象在中國內地等報告都曾經出現過,很有可能是過程中間的測試有「假陰性」的出現。我們現時知道發病兩、三星期後出現陰性結果,很多時候反映病毒數量不斷減低,去到那個階段雖然測試的敏感到較高,但是測出來樣本的量或本身鼻咽或喉嚨的分泌情況都會對結果有所影響,形成「假陰性」的情況,即病毒依然存在,但只是因為測試或樣本不足夠所致。因此,所謂的「復陽」就像是一個捕風捉影的階段,去到疾病較後期的情況。其實這類個案並不罕見,本地亦同樣有相關案例。 訪者:即使在這種情況,患者其實未康復,體內仍存有病毒,但只是該次檢測未有測中,是這個意思嗎? 林醫生:可以這樣說,不過我們常說的病毒測試是指測試病毒的基因,譬如測試到病毒基因,便說病毒是有存在。但是,這不代表病毒是處於存活的狀態,即俗話說的「死病毒」或「病毒屍骸」,只是偵測到殘留的病毒,其狀態已經缺乏感染的能力。 訪者:以現在莫華倫的情況推論,他這次再驗出的病毒有可能只是「屍骸」,未必再會有傳染性? 林醫生:的確有這機會。因為在報導中指他已經沒有病徵和病狀,所以現時觀察的復發或再感染都是由病徵病狀主導,如果完全沒有病徵病狀,或電腦掃描及X光發現肺部處於康復狀態,更甚加上在血液抽取時發現有抗體存在,便很有可能是已經康復,只剩餘殘留的病毒。 訪者:但是好像很難單靠沒有病狀而判定沒有傳染性,因為有很多隱形病人都沒有病狀,但他們傳染能力都很高。 林醫生:有少少不同,新型病毒一般發病去到第五日便處於最高峰。而你剛才所說的沒有病徵或很初期未出現病徵的病人傳染力較高,而到了後期傳染力便會相對較低。而我們現時的做法,會相隔24小時有兩個陰性的樣本才批准出院,屬於十分保守的做法。實際上,當病毒超過兩個星期,特別是有入院治療並情況有改善之後,其實大約一至兩星期後感染力已經會大大減低。 訪者:莫華倫的個案在泰國留醫接近三個星期,當中曾檢驗過三次均驗出陽性,直至4月11日驗出陰性然後批准出院返港。想問醫生驗到一次便返港這些情況合適嗎?還是要驗出兩次呈陰性才應該讓他返港? 林醫生:檢驗兩次是較好和較保守的做法,香港和大部份地區都是以此作為標準。剛才都提及到檢驗的原理,檢測到一次呈陰性代表病毒量相當低,所以風險亦會較低。但是,有關新病毒的研究數據還在逐漸推出,所以在未能完全了解病毒的情況下,所以兩個樣本都屬陰性才批准出院是最保險的做法。 訪者:感覺泰國的檢驗方式很粗疏,多次檢驗出陽性後,只驗出一次陰性便許可病人出院甚至離境,就像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林醫生:的確,泰國的做法和現行大部份地方的做法是有所偏差。 訪者:醫生提到莫華倫的情況很大機會是起初驗出陰性時未夠準確,驗不出病毒。但是會否有再次染病的可能性?還是理論上曾經被新型肺炎感染過會有抗體,不會再次受到感染? 林醫生:理論上是的。雖然數據有限,但多數病人一至兩星期內會出現抗體。所以如果在短期內,譬如三個星期再次受到感染,機會是微乎其微的。當然現階段無法保證百分百不會出現再次感染,但情況是的確是十分罕有。 訪者:早前中國有不少試劑在運到其他國家後發現準確度低於一半,那麼現在香港檢驗用的試劑,我們又能否保證其準確度高呢?這些試劑又是否來自中國呢? 林醫生:我們現時的測試與你所提到的試劑不同。出現問題的試劑很多時是指一些抗體測試,而並非病毒基因測試。如果以病毒基因測試而言,一般病人的病毒量可以是數以十萬計,而如果病毒基因測試做得正確,即使是幾粒病毒都能夠偵測到。只是測試本身敏感度高,如果抽取樣本的位置不正確,便未能發揮到檢驗功效。 訪者:如果要進行核酸測試,病人是否要將鼻涕吸至上腔,再噴出來才比較準確呢?還是測試位置沒有病毒,而在鼻腔口腔卻有病毒,所以檢測不到? 林醫生:現時數據發現啖是最多病毒的,其次是上呼吸到樣本,如鼻液、喉嚨、口水等,所以在香港會做深喉唾液測試。深喉唾液測試並非只吐出口水,因為早前中文大學亦有數據發現口水的病毒量較啖少數百倍。深喉唾液測試的重點是吐出鼻咽分泌和啖液,找到病毒的成功率便會較高。 訪者:最近香港連續幾日都是單位數的確診數字,讓人感覺到疫情有所好轉。你作為傳染病專科醫生,現時香港的疫情是否真的向好的方面發展?這一刻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擔心? 林醫生:我擔心的是前早復活節假期有很多人出街,而近幾日上班時都發現街上有很多人,感覺像是相約三個以內的朋友外出,以避免觸犯政府訂下的禁聚令。雖然最近有少部份的輸入個案,但當最近人和人的接觸增多,較擔心的是在未來的時間會有本地傳播的個案出現。 資料來源:https://bit.ly/2yAXCKX
2020-04-21 15:31:32
「其實所有義工都知道救鴿是不合法,但都沒有辦法,因為就算會被人檢控,你都不可能見死不救。」根據香港法列第139章《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條例》,鴿被列為家禽,禁止飼養及餵飼野鴿。街上不時會發現受傷的野鴿,沒有獸醫及動物機構願意接收醫治,市民惟有向食環署及漁護署舉報,然而對於鴿來說是死路一條。幸而,有一班自發的救鴿義工,將受傷的野鴿帶回家嘗試醫治、給予牠們一個舒適的環境療傷,「當你發現一隻受傷的鴿時是求助無門,獸醫不會醫、嘉道理農場不會收、愛協都不理會,你就要出手救助,否則就只好看着牠死。」其中一位義工阿包於三年前在街上遇上一隻黏上「老鼠膠」的野鴿,其羽翼凋零、無法飛行,阿包因此將其帶回家清洗及照顧,成為她第一隻救治的野鴿。迄今,阿包曾救過二十多隻鴿,牠們多數是因為患鴿痘、單眼傷風等吃成藥就可康復的小毛病,或是須要餵奶的雛鳥,「其實如果沒有義工去救治牠們,牠們就只可留在街上,即使生病都只有瑟縮一角等死。」當鴿康復並有野外的生存能力後,阿包就會將牠們放回,以騰出空間繼續救治其他受傷的鴿。「其實都有擔心,將牠養至健康肥大後,就將牠放回去,外面世界是怎樣、能否生存其實都是一個未知數,有時都有一點好像送牠去死的感覺。很矛盾,但是都沒辦法。」 阿包慨嘆鴿在香港生存的空間極少,既沒有合適的食物、乾淨的食水,更受到大眾的仇視、政府的「妖魔化」—— 鴿會傳染禽流感。「其實政府都曾經出過一些文章,甚至全球很多國家都出過文章,表明鴿將禽流感傳染人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基本上沒較大機會傳染人。」 阿包覺得,義工人數之少是無法將所有受傷的野鴿都拯救,只有盡力而為。同時,最重要還是希望能教育公眾,鴿並非如細菌病毒般須要必殺無疑,牠們也是生命,在城市裏同樣須要一個被尊重的生存空間。「其實做了鴿義工這麼久,我覺得是有得着的,因為我可以將這個訊息傳開去。有些人本身很怕動物和雀鳥,知道原來鴿是可以醫可以救,他們都會願意走多一步、不再視而不見。當我願意去走出這一步,原來是可以感染身邊更多人,一起去付出這份愛,讓更多鴿可以多一個生存機會。 」 衞生署指,禽流感是由主要影響鳥類和家禽的流感病毒引致,然而,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情況並不常見。自2003年開始,香港曾確診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1及H7N9分別為22及21宗;全球確診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1、H7N9及H5N6分別為861、1568及24宗。對於感染源頭來自何種家禽,衞生署則稱沒有相關分類數字。漁護署則指,自有紀錄以來,本港曾在 2009年經檢驗後發現一隻野鴿屍體帶有禽流感病毒。另指,本港現時並無法律規管接觸或餵飼雀鳥,若公眾人士餵飼雀鳥致弄污公眾地方,例如遺下殘餘飼料在地上,則會違反香港法列第132BK章第 4(1)條《公眾潔淨及防止妨擾規例》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對於人類被野鴿傳染禽流感,在全球的懷疑個案只有數宗,而在香港懷疑或確定個案均屬零。另外從數據來說,野鴿極少感染禽流感,儘管染上禽流感,再傳染人類的風險亦非常非常之低。然而,由於流感病毒有機會出現變種的風險,公眾亦應在接觸野鴿時做好防預措施,「禽流感跟現時的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很相像,但一般來說,野鴿不會近距離向着你咳嗽,所以在街上看見也無須過度驚慌。」林續提醒,禽流感能於雀鳥糞便存活一段長時間,故此不要在接觸雀鳥或其糞便後觸摸眼、口、鼻等,並應徹底洗淨雙手。 資料來源:https://bit.ly/2wUlxoi
2020-04-21 09:53:35
早前政府公佈了本港失業率是3.9%,創下九年來的最高。在疫情底下,失業率高確是使人惆悵,但萬一在工作期間感染新型肺炎,打工仔又有沒有保障呢?肺部受損又會否帶來長遠影響?VIUTV節目 <<今日疫情>> 今集邀請了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以及職工盟的主席和幹事,討論疫情為打工仔帶來的影響。 主持:很多人對「肺花」的認知都不高,其實「肺花」是怎麼一回事? 林醫生:「肺花」其實是廣東話的俗稱,是指肺炎在X光或電腦掃描影像見到白色的異常地方,一般是由急性肺炎造成的病變。 主持:那麼肺部纖維化和「肺花」有分別嗎? 林醫生:肺部纖維化一般是指較後期的後遺症,例如嚴重肺炎或這次新冠肺炎中的併發症 ARDS,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當出現如此嚴重的肺炎或併發症,肺部便有可能出現病變。例如有名出現嚴重ARDS的病人,兩邊肺部影像全花掉,有枝氣管擴張及部分組織出現蜂巢狀的病變,嚴重的程度使病人肺部有永久性的損害。不過要強調的,暫時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有大約8成都屬於輕微,預期急性肺炎都會完全康復。在中國內地有些數據顯示,譬如SARS覆診了十多年的個案,只有4%的人肺部仍出現異常,即是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康復。 主持:如果出現肺部異常或有後遺症,通常是什麼問題呢? 林醫生:主要影響了肺功能,例如肺活量,或做運動呼吸時感到氣喘及體能下降。 主持:有人說康復者就算急走兩步都會感到身體和以往很不同,情況有這麼嚴重嗎? 林醫生:如果是一些很嚴重的情況,例如剛才說到的肺纖維化,的而且確是有這可能性。但大部分屬輕微、中度的肺炎,病症康復後都預期肺功能都能夠接近大部分康復。 主持:新冠肺炎導致人心惶惶,有沒有什麼職業會更高危? 林醫生:以我個人醫生的角度觀察,最高危的當然是在醫院工作的醫療團隊,特別是在隔離病房、急症室,或需要近距離照顧病人的人員。除了醫生、護士之外,仍有清潔人員、抽血團隊等,都需要很近距離接觸病人。所以他們在醫院內的風險會較高。 主持:醫生最近又有沒有接觸一些病人,使自己內心都很擔憂有受到病毒感染的風險? 林醫生:今早都有名從事空中服務員的人求診,並接受病毒測試。所以其實有不少同行的醫生護士都會擔心。 資料來源:https://bit.ly/2RLaS6v
2020-04-20 17:37:15
香港電台節目「新紫荊廣場」早前請來了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接受訪問,討論有關抗疫期間購物袋、環保袋的衛生問題。 訪者:原來環保袋比廁所板還要骯髒,林醫生可以分析一下當中的原因嗎? 林醫生:其實環保袋的確可以有很多的細菌存在,因為在購物的時候,有時會用來袋生的東西,有時會裝熟的。當然,裝熟的東西時細菌含量一般很低,但當用作裝生的食物或蔬果時,會有很多細菌,而當中有部份甚至是可致病的,例如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而很常出現的大腸桿菌則不一定會致病,其實在我們人類腸道內都有大腸桿菌,反映整體衛生情況。在我們購買生的產品時,產品有機會污染環保袋,當中的水分有機會加劇細菌滋生。 而細菌與病毒或其他微生物不同,細菌很多時候喜歡在有水分的地方生長,而離開物件或有機物後可以自行存活,並繼續複製。譬如購物後把蔬菜從環保袋取出,但細菌依然可以在有水分的地方滋生,情況與病毒不同,當細菌數量多的時候,即使是簡單接觸到便可致病。 訪者:環保袋很多時只會間中使用,如果在購買乾貨後在家中放幾日都不使用,病菌會自然消失嗎? 林醫生:首先要分清楚微生物的種類,病毒和細菌是有些不一樣的。例如現在的疫情是源於新冠病毒,當病毒離開人體,在外界存活最多三至四天。但是細菌卻有所不同,只要乎合足夠的生存條件,細菌便可以一直停留並自行生長。例如環保袋中曾裝過生的食物,細菌便可伴隨著受污染的水份和其餘的有機物慢慢滋生,數量不斷增加,而我們單憑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就我個人而言,即使在疫情發生之前,我用完的環保袋都會每次清洗。 對於一些較潔癖的做法,首先是要在去超級市場購物時環保袋分開生、熟兩個,即食的食物盡量避免與生的物品共用一個環保袋,而分開生熟是關於廚房煮食的一個最大原則,從源頭便要這麼做,特別是一些蔬果要留意。事實上,一些冷凍雪藏產品的包裝上有細菌的機會不大,但蔬果表面多少都可能會有些細菌,要特別小心。 訪者:在超級市場或街市買肉的時候,店主都會用膠袋裝起,細菌會從膠袋滲出來嗎? 林醫生:並非完全防水的袋是會有滲出來的可能。以肉來說,我們最擔心的是一些絞過的、免治的肉,一般細菌量較多。如果肉檔的衛生做得不好,肉切好後亂放的話,便有機會沾上了細菌。在外國處理一些絞盤的牛肉,處理過程的風險會比較高,有時會將腸部與其他肉的部份絞在一起,容易發現大腸桿菌。因為肉類如牛肉本身含菌不高,往往是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豬肉擔心的是有寄生蟲,那些便不會直接因手部接觸而感染,但要留意的是豬肉要先煮熟才進食。所以不同的食物的感染風險都會不同。 訪者:用完的環保袋直接清洗便夠乾淨嗎?要如何清洗才能徹底清除污染物呢?要多久清洗一次? 林醫生:我自己是每次用完都清洗的,但無須全面消毒或浸漂白水。我個人認為使用番梘水或平日用的洗潔精便足夠。但如果環保袋有明顯的髒物或血水,安心至上便可使用1:99的漂白水浸一浸,但無須全部情況都這樣做。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DCeg6
2020-04-20 12:30:12
新型肺炎肆虐,有關防疫的假新聞、謠言滿天飛。近日社交媒體流傳一段錄音,聲稱有傳染病學醫生指出,因新型冠狀病毒忌鹼性物質,防疫關鍵是把體質維持「弱鹼性」,錄音建議不要飲用本港某幾種牌子的樽裝水,並呼籲市民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因肉類分解後的蛋白質帶酸性。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於電台訪問澄清,訊息屬假新聞,當中混雜了真假資訊,「聽落好似啱喎,食適量嘅肉,健康飲食,但跟住就混雜咗一堆其他嘢」,何批評訊息擾亂市民常識,對抗疫「一啲幫助都冇」。 何栢良昨於社交網站發聲明,否認短訊的錄音人是他,懷疑有人假冒其聲線發佈假資訊。錄音訊息提及,病毒由蛋白質構成,被薄薄的脂肪層包住,「脂肪點樣消滅?平時大家洗碗、洗手都知道,點樣讓啲油膩嘅嘢被清潔呢?一定係用鹼性嘅嘢。」錄音建議透過飲食習慣,改變身體的酸鹼度對抗病毒。何批評,進食鹼性食物能抗病毒毫無科學證據,「邏輯上,病毒感染嘅基理亦係冇基礎」。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亦指,訊息滲雜真假資料,容易混淆視聽。他更正,病毒同時怕酸亦怕鹼,故環境的酸鹼度會影響其存活率,但人體有機制調控酸鹼值於正常水平,不會受飲食習慣影響,「除非你有病,或者飲大量化學物,身體嘅酸鹼度先會偏埋一邊」。 林又指,維持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對身體有利,但訊息提及多飲用「還原水」、「純天然礦泉水」,不要飲某品牌樽裝水的建議,則沒有科學根據。他質疑,疫情爆發以來不斷有類近的假訊息流傳,懷疑是水商的傳銷手法,「可能想sell嘢」,呼籲市民勿輕易中計。 資料來源:https://bit.ly/3cIy0uL
2020-04-20 10:46:44
瑪嘉烈醫院照顧武漢肺炎確診者的傳染病中心,上星期(3月13日)3時發生故障,有關負氣壓設施一度變成非負氣壓,半小時後才正常。惟衞生防護中心記招上,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醫療成效及科技管理)庾慧玲醫生未有主動交代此事,在傳媒追問下始承認。至晚上約10時半,醫管局始發聲明,指涉事屬傳染病中心7層病房的冷氣系統及負壓抽風系統,曾停頓5至34分鐘,受影響包括69名病人,當中44人為武漢肺炎確診者。 晚上約10時半,醫管局始發聲明,就今午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一系病房負氣壓設施故障交代,指事發於今午2時55分,機電工程署外判維修員於傳染病大樓維修冷氣系統,其中7層病房的冷氣系統及負壓抽風系統突然停頓,為時5至34分鐘,至3時34分恢復。 瑪嘉烈醫院初步調查,受影響樓層的負氣壓設施病房均設有雙重門,涉及69名病人,包括44名武漢肺炎確診者,其餘病人包括懷疑個案及其他傳染疾病患者。 院方指,所有樓層員工在受影響期間均採用合適的保護裝備,事發時沒有醫護人員在該樓層進行任何高風險醫療程序,負壓病房內的病人亦沒有離開病房,相信造成感染風險很低。院方已通知醫管局總辦事處,並要求機電工程署調查及盡快提交報告。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為香港首間傳染病醫療中心,經2003年「沙士」一疫後興建,以應付大型疫症爆發及保障巿民健康。庾慧玲今午在4點半記者會上表示,局方是剛收到消息,仍在整理緊資料,又指病人一般於病房內須戴口罩,醫護人員亦有佩戴裝備,相信可減輕影響,但仍需視乎有甚麼類型病人於病房內。 傳染病專科醫生:病毒有機會流出走廊 機電工程署回覆《蘋果》查詢,指今天下午約3時,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S座)中央空調控制及監察系統一個路由器出現不正常情況,需要進行緊急維修,其間有負壓病房受影響。經搶修後,約半小時內有關病房已回復正常運作,事故的原因仍在調查中。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稍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指,暫不清楚瑪嘉烈醫院的負壓病房故障出在哪個位置,一般若氣壓有問題,警報系統會響起。他評估最壞情況是剛好在那30分鐘內有確診病人正進行高風險如抽痰程序,病毒有機會由負壓病房流出走廊,污染環境,惟若醫護人員有佩戴N95口罩,相信感染風險不大,因新型冠狀病毒不算能有效率透過空氣傳播,但負壓病房外所有地方應馬上進行徹底消毒。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形容較少見涉及中央系統的故障,若曾導致多間隔離病房換氣或負壓度不足,醫管局應調查該30分鐘內有多少間隔離病房曾打開門,導致帶病毒的空氣有機會流出病房其他位置,「好視乎嗰半個鐘同事知唔知道系統break down咗,如果佢哋知道而又冇打開隔離病房道門,密封住啲污糟空氣,影響就不大 。」她指如醫管局發現有關失誤對同事造成感染風險,應盡快公佈,同時盡快進行環境清潔。 網上傳抽痰機維修前未曾消毒此外,網上有傳醫管局負責維修抽痰機、探熱機等人員指相關機器於維修前未曾消毒,維修員擔心因此而受感染。庾慧玲表示,未接獲相關投訴,並指會先了解情況,並指一般情況下,會為視乎人員工作地方,提供適合裝備。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lA9GD
2020-04-17 17:17:10
政府3月20日起於亞洲國際博覽館設檢測中心,機場抵港人士若有病徵須即做檢測,當日機場有6,427人次入境。大半個月後,機場每日不足900人入境,但當局仍未能安排全部人留在亞博館測試及等化驗結果。衞生防護中心稱,亞博館每日只能容納不多於400人做測試;但行政會議成員及傳染病專科醫生均認為,亞博館尚有空間收容更多人,應盡快啟用,收容所有抵港者。 港府4月5日因應滯留秘魯人士返港,首度要求他們留在館內接受測試及等候結果,呈陰性者才准返家繼續檢疫,當日機場入境人次為813人,相較3月20日大跌87.4%。上述措施4月9日擴闊至英國抵港者,當天機場有456人次入境,再跌44%。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宣佈,措施明日再擴至美國、歐洲抵港人士,隨即被追問為何對象不是所有入境者。她稱,因「地理限制」,亞博館每日只能容納不多於400名旅客檢測;又稱「唔想太多人喺度等結果」,故先安排英、美、歐洲等患者較多的地區返港人士,等到有結果才准走。對於食衞局長陳肇始表示,要求所有人等結果的措施是港府「短期目標」,張沒正面回應何時實行。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指出,沒病徵的患者比率不斷上升,政府會爭取盡快實行上述目標。他認為,亞博館過去數周能及時處理檢測者,加上館內尚有很多空間,適合收留更多人,相信亞博館仍會是主要檢測站,不需考慮其他地方。但他指,衞生署人手短缺,若提升收容人數至1,000人,人手或要加倍;加上要考慮收集、送交樣本化驗的時間,相信日內未必能推行,但同意應盡快做。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則認為,港府反應太慢,沒早於全面「封關」之時,就安排所有機場抵港者留在亞博館等結果,結果很多留學生感染個案,都是家居檢疫期間才被發現,部份甚至出現二代傳播。他指,越遲找出隱形病人,社區傳播機會越高,「呢一波疫情雖然頂住咗,但政府好明顯做漏、做遲」,希望政府吸取教訓。 資料來源:https://bit.ly/34Jh3xf
2020-04-17 12:46:11
4月7日有名確診男子,在發病時只有流鼻水的徵狀。由於病徵輕微,所以該患者不但如常上班,更和幾名同事在銅鑼灣唱K,最後同行三名同事都相繼確診新型冠狀病毒。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林緯遜醫生指出,新型病毒的典型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和肌肉痛。但有小部分病人會出現腹瀉、流鼻水和喉嚨痛等病徵。雖然比例較少,但如果市民有相關的呼吸道病徵,都建議及早尋求醫生意見,或者避免出席一些社交場合,因為會有機會將病毒傳播開去。 如果市民擔心自己染上新型冠狀病毒,或有類似的病徵和病狀,有部分的私家醫生可以安排進行檢疫測試。而測試本身是由政府所提供,所以無需收費。 資料來源:https://bit.ly/3beFS6O
2020-04-17 12:25:28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污水的處理問題都使大家十分擔心。早前有研究指病毒在康復者的糞便能存活多天,所以要加強家居方面的清潔。香港電台節目 <<新紫荊廣場>> 早前邀請了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和大家討論這方面的意見。 訪者:為什麼病毒會殘留於糞便入面,並通過糞便排出? 林醫生:首先大家要明白的是,根據以往包括SARS的冠狀病毒經驗,病毒的確可以在人體殘留一段很長的時間,並可從糞便排出。新型冠狀病毒都有數據顯示,有病人呼吸道已經沒有病毒,但大便內仍有病毒存活,並可以在大便排出後繼續存活一段時間,推算可以存活至數日。當然,病毒可以在人體內存活更長的時間,但排出後依然可生存數天。 因此,我們會較擔心一些個人衛生做得不足夠的人士,例如去完洗手間沒洗手,或洗手時雙手周圍觸碰,都有機會不慎沾染到病毒。現時知道病毒除了可以在污水或糞便存活外,洗手間的表面例如一些不銹鋼、玻璃、塑膠等較平滑的表面,病毒都可以存活約3-4日。如果有病患者大便存有病毒,而衛生又做得不好時,病毒便有機會污染了附近的環境,並停留數天,增加共用人士的感染風險。 訪者:大便如廁後沖廁時我們可能會選擇蓋上廁板,以免飛濺,但廁板蓋和周邊位置有機會受污染嗎? 林醫生:蓋上廁板沖廁實屬公德心的問題,特別是家居以外有機會與他人共用的廁所。在沖廁的時候,由於力度和壓力的關係,有機會將坐廁內的污水霧化,使病原體污染附近的環境,如坐廁的塑膠表面,或廁格的其他表面。而病毒的殘留時間都比較久,即使殘留一至兩天,共用的廁所都可以被多人接觸到,帶來傳播風險。 訪者:小便會殘留病菌嗎? 林醫生:現時未有數據顯示小便會殘留新型病毒。 訪者:如果大便如廁後忘記蓋上廁板,我們可如何清潔? 林醫生:其實新型病毒可以使用一般的家用清潔劑殺死,當然最有保證的是1:99的漂白水和酒精消毒,都可以很快殺死病毒。我們建議在金屬表面使用酒精,在其他合適的表面才用漂白水清潔。由於新型肺炎是源於病毒而非普通細菌,所以漂白水需要停留一段短時間才能有效消毒,所以使用漂白水時要留意的是在拭抹後要風乾約10分鐘,不能太心急用水再清洗。 訪者:還有什麼剛才沒有提及的事項要留意? 林醫生:由於疫情可能仍會維持一段時間,所以大家都很容易疲倦,很難做到每天都清潔家居所有角落。所以在清潔時要特別留意一些很常觸碰的表面,例如洗手間、水龍頭等位置,要較常消毒。 資料來源:https://bit.ly/2XJISUW
2020-04-16 16:03:51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污水管問題致人心惶惶,早前有研究證實病毒於康復者糞便存活多日,有醫生呼籲市民要勤加清潔,並留意家居清潔方法是否能有效殺滅病毒。 英國醫學期刊《刺針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發表中山大學醫學團隊等研究員的文章指,即使患者呼吸道樣本對病毒檢測轉陰性後,其糞便樣本病毒呈陽性的時間仍可長達近5周,反映就算患者呼吸道中的病毒已清除,病毒仍會在患者的胃腸道中活躍複製。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以泮涌新村雀鳥沾染排泄物為例,若沾染含肺炎病毒的排泄物,雖然暫無資料顯示雀鳥會成為病毒宿主,卻有機會因把排泄物帶入民居,導致病毒感染居民。林提醒市民應加強家居消毒清潔,並且在使用稀釋漂白水清潔時,讓漂白水停留在表面逾10分鐘,以確保有效殺滅新冠肺炎病毒。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a3VOu
2020-04-16 13:01:57
疫情愈來愈嚴峻,「隱形病人」隨時在身邊。雖然大家已實行在家工作、減少外食、限制聚集,但日常難免要購買食物和日用品。網上流傳短片,一名女士在澳洲超市內向香蕉吐口水;沙特阿拉伯有確診男子在超市向手推車及大門旁吐口水。 街市、超市、商店內陳列貨品,路人甲摸一摸,路人乙打噴嚏,路人丙口沫橫飛講電話……會否已沾上病毒?大家如何自保?又如何不讓自己成為驚弓鳥? 國際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在塑膠和不鏽鋼表面停留72小時。超市手推車、商舖陳列貨品,甚至外買膠盒,都隨時沾有病毒。買完餸和日用品,或叫外買飯盒,到家是否要拆袋、拆盒、消毒?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與健康科學學系副教授方麗影,兩位專家逐一拆解當中的疑慮。 疑慮一:超市手推車、購物籃、貨品人人碰過,觸碰前消毒過才安心! 林:《新英倫醫學雜誌》於上個月發表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能夠以氣霧(aerosol,或稱氣溶膠)狀態存活至少3小時;如果病毒留在硬紙卡上,存活時間不多於24小時,在塑膠和不鏽鋼上則可存活2至3天。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接觸傳播,如觸摸帶有病毒的表面,然後觸摸自己的眼睛、口鼻,便可能受感染。 如商舖貨品包裝沾到病毒,理論上有接觸傳播風險,但風險相對低。因為傳染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病原體數量,日常生活並不需要一個無菌的狀態,一般的「清潔」已能夠將病原體數量減低,不一定要「消毒」。病原體數量少,便不會構成傳染病。 購物前後潔手 少接觸貨品 所以,最重要是清潔雙手,特別是觸摸眼睛、鼻子、嘴之前。若要把街外任何東西如超市購物籃、巴士扶手、港鐵椅子全都抹過,實際上難以做到。潔手比起抹購物籃、包裝盒更重要!在超市購物前後都要潔手,亦應避免在貨架前東挑西揀,買哪樣就拿那樣,減少用手接觸貨品。另外,在處理食物包裝、取出食物後及用餐前,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 疑慮二:店舖內的蔬菜、水果暴露空氣中,隨時沾有病毒,一定要用清潔劑冲洗。 方:市面上標榜用來清洗蔬果的食品級消毒劑,成分通常是次氯酸鈉,即家用漂白水的有效成分。食品級消毒劑的次氯酸鈉純度較高,成分單純,不含其他雜質,較安全。不過,單在蔬果表面噴上消毒劑,不能完全殺菌,應浸泡10至30分鐘,之後倒去消毒水,放在隔篩待乾。原因是殺菌過程需要時間,才能將細菌的細胞破壞,從而抑制細菌。 以流動清水冲洗浸泡即可 其實,以流動清水冲洗或浸泡蔬果5至10分鐘,視乎蔬果數量多少;重複冲洗或換水3數次,並用手攪動製造漩渦,增加清洗摩擦力,便能有效將食材表面的污染物洗走。不要濫用消毒產品,以免助長細菌產生抗藥性。 林:不單止因為疫情,平時都需要清洗水果!水果的原產地可能有病原體,而運送過程或者貨架上亦都可能滋生細菌。有人覺得厚皮水果反正不吃皮,毋須清洗;但是切開水果時,有可能把外皮細菌帶進果肉。因此,就算不連皮吃也要洗一洗,洗掉細菌、病毒和殘餘農藥。理論上,清水已能夠冲掉水果表面大部分細菌、病毒,但由於疫情比較嚴峻,清洗水果時可以加少許清潔劑或梘液,較容易清除表面污垢。 有一點要注意,經食物傳播的疾病大多由細菌引起,所以食品級消毒劑都是針對細菌為主。如果產品標明是「殺菌」,這只是代表殺滅細菌而不是病毒,亦未必有實證支持能夠殺滅病毒,或是對新冠病毒起作用。 疑慮三:疫情期間,避免食沙律、魚生。 林:香港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高溫環境下存活時間較短,於37℃下可存活兩日,在56℃則可存活30分鐘。因此,外賣買回家後翻熱會比較穩妥。 外賣1小時內食用 翻熱更佳 未經煮熟的食物如沙律、魚生,如果受到病毒污染,表面或會有病毒存活。但要留意的是,不是魚生本身有問題,其他食物在處理過程中都可能會沾染病毒。如果製作過程衛生可靠,理論上食魚生的風險不會特別高。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指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食物或食物包裝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有關,亦未有證明食源性接觸(foodborne exposure)是新冠病毒傳播途徑之一。 方:細菌可以自行繁殖,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1變2,2變4,4變8,8變16……細菌附在食物表面,食物提供水分、溫度、營養讓細菌繁殖。但病毒無法在物質表面自行繁殖,只能在生命活體內繁殖。當人接觸到依附在表面的病毒,再觸摸眼、口、鼻,便有可能受感染。 食物會否在沒有清洗、加熱等處理,增加感染風險呢?應該是細菌性感染風險較大。以沙律為例,沙律有不同食物源如肉、蔬菜、沙律醬。細菌萬一依附在沙律上,在室溫環境下,細菌可以自行繁殖,當菌量高達某一數量時,就能引起食物中毒。如果擔心食物在處理或者運送過程中受到污染,叫外賣選擇經加熱的食物較沙律安全。但市民亦不要過分擔心,應合理合情、理智地面對疫情。 外賣買回來後,應在1小時內進食。無論冷或熱的食物,都要盡快食用,因為存放太久,口感與衛生情况都不理想,細菌增長會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如非立即食用,可先放在雪櫃冷藏,進食前經高溫加熱處理,切勿放在室溫。 疑慮四:街市很污糟,傳染病毒風險高! 林:以新冠肺炎來說,街市和超市的傳染風險相若,因為環境衛生並非致病因素。至於其他傳染病,街市的傳染風險可能較高,因為其污水處理、垃圾和乾淨食物分隔未必做得好,引起腸胃炎的細菌和病毒容易散播。 疑慮五:每次買完餸回家,都要清洗環保袋。 方:環保袋需要勤清洗,尤其是被菜汁等污染物弄髒。環保袋、食物器皿、餐具,都是間接傳染的媒介,可引起交叉污染(cross-contamination)。如果外賣盒邊有汁液流出,放置一段時間後,菌數含量高便有可能交叉污染食物。 林:即使沒有疫情,一般情况下仍需要定期清洗環保袋,每次用完可用梘液清洗。 資料來源:https://bit.ly/2XDK6kk
2020-04-16 12:09:44
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踏入復活節長假期的第3日之際,不少人難抵留在家中之苦,趁假日到郊外遊玩。西貢市中心下午人頭湧湧,不少人都到食肆午膳,或再轉乘巴士到黃石碼頭。有來西貢行山的市民表示,困在家中太久,所以趁機到郊外遊玩,強調會全程戴口罩作防備。衞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兼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提醒市民勿掉以輕心,若復活節期間「大家出去玩」和聚會,一兩周後將會得知有否引發大規模感染。 今日中午,西貢碼頭一帶的海鮮酒家、茶餐廳生意暢旺,露天位置幾乎坐滿。記者所見,食肆大多遵守規例,每枱最多4名食客,枱與枱之間相距一定距離,部份枱更設白色膠板分隔,亦有不少人聚集在碼頭附近購買海鮮等。 不過,有食肆雖然每枱只限坐4人,但枱與枱之間十分緊逼,記者目測其相距不足1.5米,涉違反規例。不過美食當前,食客沒有理會,紛紛除下口罩,大快朵頤。另有食肆疑受限坐令影響,令店內坐位減少,變相市民需要排隊等候入內。店外排長長人龍等候入內,惟排隊市民大多都有佩戴口罩。 另外,在西貢海濱公園內,有不少中年大叔下棋,並引來其他阿叔圍觀。高峯時,計及下棋的人士一度超過6人,有大叔於圍觀或下棋時更拉低口罩。上述情況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現場未見有職員上前勸阻。 行山友揀中高難度路線避人群 至於巴士站,往北潭涌、萬宜水庫的94線最長龍,平均逾20人等候上車,每架巴士的座位幾乎坐滿,不少人更帶備地墊等行山設備。 梁小姐與3名朋友準備乘巴士往北潭涌行山,她指,西貢的景色怡人,她與朋友挑選中上難度的遠足路線,「應該少人行啲,接觸少啲人」。她表示,留在家中多日,恰巧與朋友今日有空,便約定一同行山,強調全程戴口罩,並會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見到人多都會行遠啲」。 同樣往北潭涌行山的賴小姐亦認為,比平日多人,她由從旺角乘車來西貢,笑稱西貢比旺角多人。但她慨嘆:「留咗係屋企好耐,今年第一次出街」,故想到郊外走一走。她指出,因擔心疫情,所以會全程戴口罩,保持衞生。 往萬宜水庫的黃先生同樣表示,不少娛樂、康文署設施已關閉,所以只好到郊外鬆一鬆,「曬吓太陽都可以增加抵抗力」。他由沙田來,巴士站大排長龍,等20分鐘才可上車,直言西貢比他預期更多人。他指,依從政府抗疫指引,大部份時候也戴上口罩,與其他行山人士保持距離,用動作代替開聲打招呼,「如果附近冇人,先會除低(口罩)」。 石澳泳灘人滿為患除了西貢逼爆外,《蘋果》記者今午到石澳泳灘視察,沙灘人滿為患,太陽傘更幾乎遍佈整個沙灘,也有少女無懼疫情除下口罩曬太陽、玩水,亦有一家大細在泳灘享受家庭樂。而前往石澳泳灘的巴士更迫爆,排隊人龍無間斷;石澳泳灘的停車場同樣迫爆,不少私家車都要輪候車位。 至於大浪灣及龍脊同樣擠滿郊遊人士,不少人都無罩行山。漁護署早前宣布所有郊野公園露營地點及燒烤場延長關閉至本月23日,現場所見,燒烤場被圍封,沒有遊人違反禁令進入燒烤場範圍。不過,在市區的康文署場地,即使有膠帶圍封,仍有不少市民無視禁令,進入有關設施做運動。 市民不減社交活動 或致爆發危機張竹君在記者會上表示近來行山或聚會的市民增多,由於香港一直有輸入性個案,若市民進行家居隔離,可減少「二代傳播」。在本地個案方面,張竹君指目前監察系統不是百分百捕捉到所有個案,亦無法肯定本地傳播鏈已完全中斷,因此要依靠監測及市民自發求診,在拿到樣本後才可得知。在本地個案隱性患者方面,如市民仍不減社交活動,自然會增加爆發危機。張竹君稱現在不會得知是否出現爆發危機,唯有於一或兩星期後才可得知有否引發大規模感染。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亦指,留意到復活節假期期間多了市民外出,強調病毒不會休息,市民不宜對疫情鬆懈,應繼續保持社交距離。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港人的「抗疫疲勞」在復活節假期下原形畢露,只抱着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的心態,忽略了郊遊期間乘坐交通工具、吃飯的時候,病毒傳播的風險與平日一樣。他指,除非市民在行山、踩單車、郊遊期間全程戴口罩,否則身邊人若有病徵,自己隨時成為密切接觸者,代表有很高的感染風險,呼籲市民盡量忍耐。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亦稱,留意到很多郊遊地點迫滿沒戴口罩的市民,感到非常擔心,若當中有隱形病人,隨時引發新一波傳播;此外,深水埗黃金商場等走廊狹窄的室內地方,近日亦人流密集,容易增加傳播病毒機會。他呼籲市民,在復活節假期的最後一天,「如果冇必要,真係唔好出街,留喺屋企一日」。 資料來源:https://bit.ly/2wNoyqA
2020-04-08 13:52:49
與 #糖尿病 同行多年的 #許冠文 ,面對愈趨嚴重的 #新冠狀病毒 疫情,日常生活大受影響!特別他也是 #長期病患者 ,需要定期去醫生覆診,但診所被認定為高危地方,難道每次出街亦要全副裝備上陣,不如由 #感染及傳染病 專科 #林緯遜醫生 逐一解答相關疑問吧。 問: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長期病患者,尤其糖尿病人特別高危? 醫生:其實這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的確數據反映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他們屬於比較高危,可能會出現一些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果糖尿病控制不佳的話,整體抵抗力會較差,所以糖尿病人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控制。 問:糖尿病人應該以怎樣的防疫裝備外出? 醫生:糖尿病人的裝備無須比一般人高規格,只要做足大家平時會做的事情,包括勤洗手、戴口罩、注意環境衛生,已經足夠。 問:糖尿病人的抗疫關鍵是什麼? 醫生:糖尿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會對身體免疫系統構成負面影響。所以第一個關鍵是準時服藥及覆診,保持自己血糖水平於合格水平,還有平衡飲食,定期運動,從而讓免疫系統保持一個良好狀態,可以對付任何病原體。其實醫院或者診所的環境設有分流措施,當中處理可達到要求,所以我們無須過份擔心醫院的環境會感染肺炎。 問:疫情之下人心惶惶,糖尿病人應如何面對心理壓力? 醫生:我自己覺得對抗疫情就像一場長跑比賽一樣,開始時,可能大家還能努力做好,但到後期,的確會進入比較困難的狀態,壓力較大,但記住其實我們只要堅持,我相信很快可以見到曙光。 許冠文:現在我越來越緊張,在家中尤其我太太,食飯時,一家人需要坐開一點,不要夾菜給別人,不要互相飲大家的湯或其他飲料,其實是否需要這樣緊張嗎? 醫生:現在來說我們要小心為上,因為第一是不希望自己染病,第二是不希望自己染病後將病毒散播去社區,所以的確大家現在需要提高意識。 許冠文:這個疫情會不會弄到有世界未日呢? 醫生:中國內地或者香港的情況可見得到,其實疫情來說,如果我們大家齊心做足防疫措施,其實可以將疫症感染數字減到很低,當然現在開始世界其他地方,例如美洲、北美或者歐洲開始有疫情出現,所以大家所有人都一起有抗疫意識,一起做好預防措施,我自己覺得有機會,還有時間可以截斷傳播鍵,希望在夏天前,疫情可以緩和下來。 許冠文:在這個漫長的戰役中,向糖尿病人有什麼需要小心注意的地方和鼓勵說話? 醫生:糖尿病來說,雖然聽到很多消息指可能染病後情況會較嚴重,如果糖尿病控制良好的話,其實免疫系統可以對抗這個病毒是沒有問題。最重要是準時覆診服藥,做足自己本份,衛生措施做好,無須特別擔憂這個病毒能染。 許冠文:最重要定時服藥,保持你的HbA1c在適當水平。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Vlulz
2020-04-06 16:58:32
現在 #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持繼蔓延,四處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資訊,但真是難分真假,曾有人說上機要full gear,有人說飲酒可以殺菌,有得問不要靠估,不如由感染及傳染病專科林緯遜醫生幫你拆解迷思。 問:上機前是否需要full gear? 例如浴帽、膠手套、雨樓、護目鏡、口罩全部戴齊? 答:本人認為不需要,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沬傳播及接觸傳播,最重要的是除了進食和飲水的時間以外,都應該戴上口罩,而且潔手是非常重要,因為飛機上有很多共用設施表面有機會依附病毒。另外,不要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或沒有潔手的情況下接觸自己的口及鼻,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環節。 問:網傳好多保健食品可以抗流感?例如維他命C、紅茶菌、益生菌,究竟應該食哪種呢?食得多會不會中毒? 答:市面上有很多保健產品,可能是西藥甚至中藥成份的產品,通常聲稱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在成份上看有一定的道理和作用。不過還未找到比較有系統性的研究,顯示什麼類型的產品長期服用會對抵抗傳染病有幫助。就算最受大眾認知的維他命C,還需要很定期的服用一段時間,才起到少許作用。但如果剛剛感到不適,才開始服食,其實未必能起到很大作用。 問:如果不可以外出打邊爐,那留在家中可行嗎? 答:打邊爐本身是沒有問題,因為打邊爐不屬於一個以霧化成為感染源頭的醫療程序。其實打邊爐的問題是一個群體聚在一起傾談,吃飯。但當你回到家中可以打邊爐呢?我估計情況等於正常回家吃飯一樣,我們自己評估風險,例如家人會不會是接觸過確診患者或者懷疑病患者。 問:網傳Hot toddy可以殺菌,那飲其他酒可以? 答:酒精方面醫生角度就不會建議作為預防疾病的其中一種方法,任何濃度都包括在內。 資料來源:https://bit.ly/3aNOj8X
2020-04-06 16:56:27
除了水龍頭出水位,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亦會依附在公廁的沖廁手柄、水龍頭開關及乾手機等市民經常接觸的地方,加上廁所環境較潮濕,容易成為細菌溫床,尤其現時有公廁水龍頭仍使用手柄開關設計,市民在洗手後,因要關閉水掣而再次接觸手柄,反令細菌沾回手上。此外,部分公廁設座地式吹風機,被質疑致病毒擴散。 「咁多細菌嘅數量其實就等如話畀人知個公廁乾唔乾淨。」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該些細菌於公廁內爆錶早已是見怪不怪,但他認為現時正於防疫時期,相關情況仍沒有改善是不能接受,「呢啲敏感時期,政府應該要做好啲先得。」 林建議公廁應該全面自動化,減低接觸細菌機會,包括增設自動沖廁系統、自動水龍頭及自動梘液機等,都能有效減低感染風險,惟若廁所內未設有自動化設施,市民可用紙巾作阻隔,避免再接觸有菌設施。他又提醒市民要注意個人衞生,如廁後要把廁所蓋板放下再沖廁,並培養正確洗手方法,「依家出咗公廁再用埋酒精搓手液就最穩陣。」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JhIeS
2020-04-06 16:21:27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每日增加,有確診者需要等候兩日,甚至四日的時間才能送到醫院接受治療。面對多宗等待入院的確診個案,隨時有在社區播毒的可能性。 對於床位太滿的情況,感染及傳染病專科林緯遜醫生指,近日確診數字持續上升,增加了對隔離病房的需求。而過往入院的病人都要完全康復才能出院,所以他們在隔離病房逗留的時間會頗長,例如一至兩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會出現現時病床不夠的情況。醫院普遍有過千張在負壓病房的隔離病床,但一個病房會有多張病床,一般在隔離時都不會安排超過一個病人入住,也可能因此減少了隔離病床的使用。 林醫生又提到,現時病床的情況不理想,確診的病人因未能入院而會出現兩個問題。首先,他們有可能在家居傳播,無法將傳播鏈切斷。另外,他們的情況未被醫療團隊評估過,變相增加了風險。所以現階段的確有需要去考慮一些較低規格的隔離中心,讓一些病情較穩定的患者繼續接受治療,讓確診者有機會及早入院治療,都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s://bit.ly/2V2IuO8
2020-04-06 12:16:43
武漢肺炎爆發初期,長者及中年人士被視為風險較高的一群,但香港的確診個案近日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平均年齡由兩星期前的54.3歲,急降至昨日的39.7歲,是自1月確診曾例以來首次跌穿40歲。18至29歲是現時最多感染個案的年齡層,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指,患者年輕化與大批返港留學生確診有關,認為是近日當局增加對回港人士進行測試,因此找出更多病徵輕微的年輕患者。 《蘋果》統計截至3月29日的641宗確診個案,最新的患者平均年齡是39.7歲,是首次跌穿40歲的大關。香港的首宗個案是39歲的輸入個案,首輪十多個中國輸入個案後平均年齡升至60歲,隨後的個多月,平均年齡一直維持在55至56歲左右。3月中全球爆疫,大批海外留學生紛紛返港,由3月15日起計的500宗確診個案當中,有111人均為海外留學生,他們年齡介乎12至38歲,亦令整體患者平均年齡拉低。 以年齡群組劃分,18至29歲是最多確診個案的年齡層,共有187人,佔整體29.1%;其次是30至39歲,有140人,佔21.8%。40歲以下患者有362人,佔整體超過一半,達56.4%;相反60歲以上的患者只佔17%,有109人。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指,基本上任何人對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沒有抗體,因此無論年紀大小、健康好壞,均有感染風險;但確診數字視乎有否進行測試,年輕人普遍病徵較輕、甚至沒有病徵,即使感染都未必會做測試,但長者或長期病患者一旦感染,症狀普遍較嚴重,因此爆發早期較多確診個案為中、老年人士。 港府在3月中起,規定英、歐、美返港人士不論有否病徵均須進行測試,因而抽出不少輕症患者,111名確診返港留學生中,更有24人確診時並無病徵,林緯遜認為「所以唔係病毒變種呢啲原因,而係可能而家警覺性高咗,做測試多咗,令之前未被察覺嘅細路(個案)都測試到出嚟。」 韓國是全球測試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其9,661宗確診個案中,20至29歲人士佔27.2%,是最多人確診的組別,情況與香港現時相若。林緯遜認為,現時並無科學原因指出某一年齡組別感染風險特別高,雖然香港的年輕患者大多是輸入個案,但認為20至40歲人士不少要繼續外出上班,又或在社區活躍,較多接觸他人機會,感染風險都會相應提高。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LWGfw
2020-04-06 11:27:18
新冠肺炎患者較多人有發燒及咳嗽等病徵,但前日共有四名確診者的病徵是失去味覺及嗅覺,昨日再增六宗類似個案。衞生防護中心相信病徵只是暫時,並非長期維持。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指出,病毒可能經口或鼻入侵身體,影響感官細胞運作,但相信沒有損壞神經線,因此有關病徵只屬短期。 前日有三名確診患者同時失去嗅覺及味覺、一人則失去嗅覺,昨日亦再增六宗個案出現同樣病徵,而美國NBA確診球星高拔早前亦指失去嗅覺數天。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亦留意到有醫學報告表示,患者可能會失去味覺及嗅覺,但並非主要病徵,故中心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時,沒有刻意詢問,估計有關病徵只屬暫時性,而目前仍未確定是此病特有病徵還是其他因素影響,有待科學家再研究清楚。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暫時數據有限未知當中病理,估計病毒經鼻進入身體時,會影響鼻黏膜增生,從而影響嗅覺感官細胞,估計沙士及中東呼吸綜合症患者都可能有相關病徵,但病人會同時出現其他嚴重病徵,因此沒有刻意提及。他相信病毒沒有破壞神經線,因此當身體病毒量減少,有關病徵亦會減退,不會永久影響味覺及嗅覺。 林緯遜又指,患者可能會向耳鼻喉科醫生求診,過程中醫生需要近距離接觸病人,有相當傳染風險,部分耳鼻喉科醫生已經提高警覺,提醒診所護士詢問病人是否失去味覺及嗅覺,並按情況小心照顧,認為衞生防護中心可考慮要求入境人士新增申報有關病徵。 另外,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有研究顯示部分新型肺炎確診患者沒有病徵,但病毒量跟有病徵的病人一樣高,顯示社區傳播的風險更大,亦有湖北省的患者在無病徵下傳染五名親友。他指,香港首三百八十名患者中,已有二十多人沒有病徵。 資料來源:https://bit.ly/2RctHzg
2020-04-03 17:21:46
本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累計超過300宗,政府及專家不斷呼籲市民保持社交距離。今日(24日)有教育機構「愛童行學園」帶同14名學童到大嶼山,進行3日2夜的露營,惹來大批網民抨擊。愛童行學園創辦人吳志堅在接受訪問時稱,參加者互相之間認識,亦對其身體狀況有所掌握,到戶外露營亦有放鬆身心作用,認為網民毋須過份緊張。不過,有醫生指,兒童有機會成為傳播鏈一分子,呼籲市民在外出前,先要考慮活動的必要性。 教育機構愛童行學園於今日(24日)在其社交專頁出帖,表示要「開心抗疫」,又指「呢啲日子,最好就係遠離人群啦!我哋去露返幾日先!」從相片中顯示,約10名兒童及其家長攜同露營用具在東涌集合,準備乘坐旅遊巴,又在空無一人的沙灘上玩耍,而在沙灘上玩耍的兒童均沒有戴上口罩。 帖子一出引來大批網民抨擊,指責兒童在活動期間沒有戴上口罩又近距離接觸,傳染病毒風險極高,又指「人哋就stay at home,你搞團出去玩,算唔算自私呢?」其後學園一度更改帖子,稱「唔好意思!令大家擔心了!」 專頁其後在帖子下方回覆網民意見,指學園從來只去少人的地方,又指「Stay at home 當然重要,學習在疫症下生活也是重要。」又呼籲大家切勿過分擔憂。學園校長吳志堅亦在帖子下面回覆指,表示感謝各位關注,又指「呢啲活動不是公開的,你想參加都參加唔到嘅。」他又補充,自一月尾起,學園已有防疫措施,並一直鼓勵大家要「Stay at home, stay healthy。」 愛童行學園於2015年創辦,推廣體驗式學習,在戶外設幼稚園課堂,為6歲以下兒童提供戶外遊歷課程。愛童行學園校長吳志堅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對帖子引起廣大迴響感到驚訝,他指網民有高的防疫意識是好事,但認為其反應過於緊張。 稱以個人名義帶團進行戶外活動 目前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仍處於停課階段,吳志堅表示,目前愛童行學園的校內課程已暫停,但在課程以外,仍以其個人名義,維持每一星期兩次的行山或露營活動,而每次活動約有10多人。吳志堅指,今日由他及三名導師,帶領14名學童到大嶼山進行三日兩夜的露營活動。他解釋,估計疫情有機會維持超過一年時間,但仍需要定期外出紓緩身心壓力,「冇可能日日都咁繃緊」。 對於有人批評指,兒童在戶外活動時沒有戴備口罩,令傳染風險增加,吳志堅就回應指,團隊內的學童大家都互相認識,在每次出發前都會評估身體狀況,才容許其參加活動,故認為沒甚問題,「大家都係好熟悉的家庭,如有外遊紀錄、去過高危地方,都會清楚了解。」他又補充,曾經有位家長因過分擔心,兩個月不出家門,認為這樣反而會增加兒童心理壓力,影響身心發展。 近日政府及醫護人員不斷呼籲市民保持社交距離,但因聚集而感染的個案仍有上升趨勢。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本月中有工廈單位舉行過百人的派對,截至昨日最少4名參加者染疫。 傳染病專科醫生:聚集始終有風險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強調,任何形式的聚集都會有傳播風險,建議市民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定社交距離,以及減少聚集機會,「留意到現時午市餐廳仍人潮如湧,但晚市就水盡鵝飛,不過有聚集始終都有風險。」他指,如幾個學童的家庭群組在一起聚集,交叉感染機會亦會倍增。 現時全港兒童確診新型肺炎個案比例仍處於低水平,但林緯遜強調,兒童感染的個案少亦不代表兒童免疫,卻仍會成為傳播鏈一分子。林緯遜又補充,雖然戶外空氣流通,飛沬傳播令人感染的機會比市區低,但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呼籲市民外出活動前,須衡量是否必要才好外出。 資料來源:https://bit.ly/3aGGzpd
2020-04-03 16:45:43
(星島日報報道)黃竹坑「STUDIO 9」涉逾百人的白色情人節私人派對,再多一人確診,其為四十九歲男士沒有任何病徵,至今群組增至五人確診,但衛生防護中心仍未能掌握參與者資料。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現時仍在計算出席人數,暫未掌握多少人已到醫院檢查。專家擔心,參與派對的百多人或成社區計時炸彈,在社區上通過二代甚至三代傳播,形成隱形傳播鏈。 近日多個大型本地群組爆發,繼有涉及八十多人的愉景灣婚宴後,再有涉及百多人的黃竹坑白色情人節私人派對。兩個大型群組同於本月十四日進行,至今已距離十一日。對於黃竹坑派對群組,張竹君表示,得知地點屬公開地方,沒有桌子或房間,相信參與派對的人士有在場聊天及「飲嘢」等。至於衞生署是否已成功追蹤所有出席派對的人士,她僅指,有部分去過派對的人士有自行到醫院接受檢查,但暫時無掌握多少人已到醫院檢查,希望主辦單位可以主動協助通傳消息,也呼籲出席過派對的人士要主動求醫。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當日出席人士都屬於密切接觸者,「活動是開放性質,不是有群組會分開,情況好像早前確診警員飯局一樣。」當日活動距今已逾十日,林緯遜認為其他人士屬社區炸彈,「個案未過潛伏期,或者病徵輕微甚至無病徵,降低醫生的診斷警覺性。」他又稱,較少私家醫生提供病毒檢測,部分病人亦不願意到公立醫院或門診求醫,令隱形個案增加。 被問到該活動會否有大型群組爆發,林緯遜稱若當日只有一個感染源頭,以一人可傳二至三人的傳播力計算,相信個案較少,但若有四至五名患者,則好有可能逾十人受感染,呼籲市民配合衞生防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交代詳盡資料。 資料來源:https://bit.ly/2JxZKWc
2020-04-01 16:35:33
主持:愛滋病是不治之症,因為時至今日人類仍然無法將這種病毒清除,甚至愛滋病被定為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2018年,有一百七十萬個新確診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計全球約有三千七百萬個感染者。隨著醫療的進步,愛滋病患者可以在新的藥物幫助下,有效的控制愛滋病的病情,患者的壽命甚至跟普通人相若。今次請來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他會跟大家採討愛滋病治療的新方向。 主持:若要了解愛滋病,相信要從兩組英文字入手,其中是愛滋病病毒HIV,另一組是AIDS愛滋病。請教一下林醫生,其實愛滋病病毒跟愛滋病有何分別呢? 醫生:愛滋病病毒HIV是病源體,愛滋病AIDS則是疾病的名稱,為何經常會有混淆?因為HIV全名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中文名是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為了方便,稱之為愛滋病病毒。一個人被病原體(愛滋病病毒)HIV入侵身體後,會成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有可能發病,出現併發症,在那個時候會被稱為愛滋病。 主持:聽說愛滋病要潛伏七年後,才能檢驗出是否感染者,潛伏期真的是七年嗎? 醫生:這種說法可分成兩個概念,剛剛你所講的是關於潛伏期,潛伏期意思是受到感染開始直到發病,這是潛伏期,的確有部份病人的潛伏期非常之長,事實上由一至兩年不等,甚至有超過十年或以上,所以這個病可以無聲無息地存在於體內而不自知。而檢驗後就會知道感染者,這是另一個概念,那不是潛伏期,而是空窗期,空窗期是關於診斷方面,意思是由感染病毒開始,直至可以被診斷出有這個病為止,一般的空窗期界定為九十天。雖然較新的測試可以將空窗期大大縮短,最早可能在兩個星期左右,便能測試出病毒。所以有機會是沒有任何病徵、病狀,而測試出病人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 主持:林醫生提及到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年期很長,曾經電視上有案例是有一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他說已經感染超過二十年,所以有很多人概念當中會有混淆,以為感染到就會有病,但也不一定,身上帶有愛滋病病毒,但不一定發病至愛滋病的階段,是否正確嗎? 醫生:沒錯,特別是及早診斷,盡早治療,未必會有併發症或者發展到愛滋病的階段,可以一直維持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不過,愛滋病病毒感染的特性之一是接近百分之百,若不作出治療,十年以內,至少一半會變成愛滋病發。 主持:歸根溯源,到底有什麼感染途徑呢? 醫生:感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其次,在香港較少見的感染途徑,譬如母嬰傳播,透過血製品傳播或者共用針筒,其他傳播機會在香港較少見。 主持:曾聽說愛滋病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是體液傳播,體液主要包括甚麼呢? 醫生:當然包括血液、陰道液、精液,這些體液在傳染途徑中較多,而且有相當數量的病毒,所以會構成體液方面的傳播。而其他體液又會否傳播病毒呢?譬如尿液、汗液或唾液,這些 體液基本上不會構成愛滋病病毒的傳播。 主持:現時已知道香港主要由性接觸傳播,亦有很多人到了今天也有一個概念,會將愛滋病跟性接觸或性濫交劃上等號,這是否有點標籤成份? 醫生:沒有錯,不過如果以風險程度計算,特別是我們所稱為的高風險性行為,的確不安全,譬如多次性接觸或多於一位性伴侶,沒有使用安全套,或者對方是不認識的人,這些風險則會較大。 主持:口交又會否有傳染的風險? 醫生:性交,在醫學上的分辦是一個進入性的性交,以口交來說,如果有血液存在,也有機會增加風險,需要視乎情況而定。 主持:在香港來說,愛滋病或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的情況如何?因為經過數十年的宣傳教育,數字會否穩定或有下降趨勢呢? 醫生:其實不能夠說是有下降趨勢,大約在1984年開始香港發現第一宗個案後,過去的三十多年以來,數字反覆向上,事實上到2019年第三季,總共累積了一萬位愛滋病的呈報個案,近數年有稍為緩和的趨勢,不過在頂點時期,每一年有逾七百個呈報個案,近年則大約有六百宗左右,的確有稍為緩和,但整體趨勢有反覆向上的跡象,我們希望未來數年有持繼下降趨勢,情況則較好。 主持:一旦感染愛滋病,身體會否有很明顯的病徵?還是沒有異樣,跟普通人差唔多。 醫生:因為很多人在感染之後,並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但有少部份病人出現急性病毒感染的病徵、病狀,感覺有點像是其他病毒的感染,甚至好像流感,譬如發燒、肌肉痛、疲倦、冒汗、淋巴腫脹、出疹。比較難分辦它與其他病毒性感染的情況,以個人經驗,有可能發燒的日數較長,或會出疹,這些病徵未必在一般流感之中出現,每個人的病徵病狀也不盡相同,有機會不太明顯。 主持:如果是病徵不太明顯,空窗期又很長,一般病人來求診的主要原因是否懷疑自己可能有愛滋病病毒感染,還是透過身體檢查,不幸驗出有愛滋病病毒感染,是哪種情況會比較準確呢? 醫生:兩種情況均有,過往比較長的時間,求診的病人比較後期,我們知道有一個數字可以反映身體免疫系統的情況,譬如那個數字在理論上正常會過千,很多病人來到只只剩二百左右才求醫,很多時候已經發病,出現併發症。近年大家的警覺性提高或者會想到自己是否受影響,有時候會主動做測試,近年有一些個案並沒有病徵、病狀,可能是經過自我測試,知道自己的朋友或性伴侶有愛滋病病毒,於是進行測試,所以兩種情況皆有。 主持:男士患愛滋病風險較高? 醫生:在數字上來說,的確男士患愛滋病的風險較高,不過我想強調,其實愛滋病病毒可以感染任何一個歲數的人,只要見透過性接觸便可以感染,但其實女的士亦有機會感染愛滋病病毒,所以大家不能掉以輕心。 主持:如果愛滋病的病徵可能跟其他病毒感染一樣,好像流感、發燒,而病人又痊癒了,那會不會變到沒有警覺性去做自我測試呢? 醫生:沒有錯,某程度上市民需要要有警覺性,特別是剛才提過主要傳播途徑是透過性接觸,若自己已有一些所謂高風險的性行為,自己若出現發燒情況則要小心,可能要告訴醫生,另外,自我測試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主持:那怎樣可以進行愛滋病病毒的自我測試呢?是否好像懷疑自己懷孕,可以買一支驗孕棒來檢驗一樣做法嗎? 醫生:很相似,市面上有些藥房也能買到,或者有人會在網上購買,大部份是透過手指針刺取血檢測做法,如果做法正確,準確度也很高。不過要留意一點,無論檢測到陽性或陰性結果,也一定要盡快聯絡相關的醫生或其他組織作詢問,到底結果如何理解,有什麼後續事情需要處理,甚或要接受心理輔導。 主持:譬如小孩在產檢、出生後一直有檢查,均沒有驗出愛滋病病毒感染,這樣是否代表父母也沒有嗎? 醫生:理論上不是,因為母嬰傳播並不是百分之百,剛才的例子未必正確。不過我要強調一點,在產後的孩子理論上不會進行例行的愛滋病病毒檢查,反而在香港來說,會對孕婦進行例行的愛滋病病毒檢查,在早期的懷孕期間,醫生會為孕婦進行愛滋病測試。 主持:若孕婦不幸被檢測她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她應否繼續懷孕呢? 醫生:這要視乎很多因素,其中之一當然要視乎懷孕到哪一個階段,事實上若在懷孕早期發現,盡快開始治療的話,會大大減低母嬰傳播的機會。相反,如果到了懷孕後期,可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要盡快開始治療,但醫生方面會有較多考慮,可能在胎兒出生前會有處方藥物給母親,預防胎兒受到感染,在嬰孩出生或之後,醫生也會處方藥物給嬰孩,盡量減低嬰孩受感染的風險。 主持:因為胎兒在母親腹中受到感染的風險會否是血液的輸送,還是在生產的通道受到感染呢? 醫生:兩者皆有,可以經過胎盤的血液感染或者生產過程中,透過體液方面的接觸而感染。 主持:如在懷孕前,一對新婚夫婦若其中一方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他們可以生育嗎? 醫生:其實可以生育,事實上也對很多不同的夫婦,當中有數種情況,可能男方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而女方並不是病人,或者女方是病人,而男方不是,另一種情況是兩位均是病人,也有很多個案可以成功生育。因為要視乎不同的情況,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策略幫助病人懷孕,譬如人工受孕,或者有一個醫療程序,類似是精子清洗 (Sperm washing),目的是去除病毒。 主持:醫生提及到疾病越早醫越好,所以要在愛滋病病毒的階段時,就應該醫治,這才成效最顯著,但有什麼治療方向,是否依靠服藥呢? 醫生:愛滋病的治療方面,重點是越早越好,基本上最理想是在第一天開始,當然大眾可能沒法知道何時是第一天感染,但希望在診斷的第一天。大約在十多年前,當年的藥物不太好,副作用比較多,而且成效不太顯著,通常等到最後一刻,真的沒辦法才開始用藥,但近十年來,做法是由診斷的那刻開始,基本上已開始治療,因為可以避免永久性的傷害,也可以加強恢復免疫系統的能力,治療方面大多數是口服藥物。 主持:治療方法是否最有名的雞尾酒治療法? 醫生:沒有錯,就是雞尾酒治療法。自從在1996年開始,我們發現同一個時間使用三種或以上的抗病毒藥物,病人的治療效果會很好。發展到現在,我們會盡快開始治療,使用最少二至三種藥物。但其實也只是一顆藥,除了服食一顆藥,其他的跟一般人完全沒有分別,可以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主持:是否以病的階段作出策略,當然最好是第一天開始,但若病人慢慢發展到愛滋病,病發時,治療方向會否有所改變呢? 醫生:原則上不會太大,不過有些細節地方會有所分別,譬如視乎發病時的情況,通常發病的併發症有數類,譬如是機會性感染,肺嚢蟲肺炎,或者隱嚢球菌感染,可能未必是感染,可能是腫瘤,譬如卡波西氏腫瘤,或者其他古怪的病症。在那些情況,首要任務是處理病症,譬如肺嚢肺炎可以即時致命,因此一定要首先處理,但原則上只要急性病情一旦處理好,可能是首幾天或首一、兩星期,也盡快開始治療,因為處理完急症的問題,若不將免疫力提升,也只會再出現另一個問題。 主持:患者或感染者服用雞尾酒法的藥物時,還需要定時覆診嗎?或者取藥回家一直服藥就可以嗎? 醫生:是需要定期覆診。因為要監察病人服藥的反應,有沒有任何副作用,譬如在不同階段,可能需要不同的藥物治療,因為現在有更多藥物選擇,有時候病人會減藥,因為認為情況變得穩定,甚至可以減少用藥。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病人有沒有服藥,也就是依從性,因此也要定期覆診面見醫生、護士或者團隊中的其他心理學家等等,從而跟進病人的情況。因為病人除了身體的毛病,很多時候他們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有時候病人因為病情持繼一段時間而產生壓力,可能不肯覆診或者拒絕服藥,也可能會出現併發症。最懷的情況是病人不覆診、不服藥,慢慢的治療方向是在個別情況下,反而可以減少藥物,以往的雞尾酒療法是最少使用三種或以上藥物,近年開始提倡病人可能只需使用兩種藥物己足夠,因為某種新藥的藥效很強,而副佢作用又較少,會使成效更理想。 主持:究竟可否完全根治呢? 醫生:很遺憾,暫時這個病未能根治。不過我經常和病人說,沒有人希望會生病,可是患病後,始終也要面對,而面對的事情是病人每天只需服食一顆藥,最重要是聽從醫生的指示,完全地控制病情,也可跟一般人完全沒有分別,可以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很多病人會因未能根治,而影響心理壓力會更大。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xqoZR
2020-04-01 14:29:53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本港感染人數已突破700大關! 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目前公立醫院只會為有武漢肺炎病徵人士提供相關的檢測服務,至於一律冇病徵但又擔心自己有機會已受到感染,又或者急於離港、須證明自己健康的人士,就只好自費到私營醫院及醫療機構進行快速測試,但當中的檢測方法和內容與公立醫院有何分別?於是記者決定親身體驗一下。 記者當日所進行的檢查包括快速血液測試及收集兩項上呼吸道樣本,包括喉嚨及鼻咽樣本並進行「逆轉錄——聚合鏈反應」(RT-PCR)檢測,過程能偵測病毒的核酸,據了解以上檢查內容與公立醫院相同,最快可於當日得悉結果。如有須要亦可要求醫生簽發健康證明,以便入境某些國家如泰國。 須採集鼻咽喉深處分泌物 記者當天十時半抵達,護士先為記者進行探熱及資料登記,過程亦會詢問是否曾有外遊紀錄,然後再進行武漢肺炎快速血液測試,約須15分鐘便可得知結果。其後會見醫生並進行聽診,醫生講解如何收集樣本後,開始進行樣本採集。醫生利用拭子,伸入鼻咽及喉嚨深處採集分泌物樣本,過程有少許不適,記者建議進行喉嚨樣本收集前應喝水保持喉嚨濕潤,否則容易出現咳嗽情況。至於進行鼻咽樣本收集時,記者鼻孔曾有少量血液滲出,醫生表示鼻膜較薄者容易出血,但屬正常情況,樣本沾有血液亦可化驗毋須擔心。其後醫生把樣本置於液體中保存,並於當日送往化驗所進行PCR檢測。 最後醫生會解說快速血液測試結果,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表示,該測試會檢查血液中是否帶有IgM及IgG抗體。IgM抗體由白細胞製造,須於發病後數天才可產生;而IgG抗體則為記憶抗體,感染並康復後身體會帶有該抗體。記者於上述所有檢查中均呈陰性反應,即代表記者並非處於發病期間及沒感染過病毒。但醫生提醒,血液測試是不能檢測出潛伏期內的患者,因此不建議作為單一檢測結果。 樣本或會影響檢測結果 整個檢查過程快速,約半小時內可完成,並於翌日下午一時多透過電郵收取檢測結果。林醫生解釋,在PCR檢測中會檢驗樣本是否帶有病毒的兩組基因部份,目的是提高檢驗的準確度,若樣本對病毒的兩個基因部份呈陰性,即代表記者對武漢肺炎病毒呈陰性。林醫生又補充,現時PCR檢測技術的敏感度極高,使用不同藥廠的試劑對檢測結果影響甚微,若出現「假陰性」大多與其他因素有關。 林醫生羅列了三大因素,(一)採集樣本時間:若採樣本時處於患者發病初期或晚期,病毒含量有機會降至極低水平,即使是抽取鼻咽喉分泌物樣本亦有可能呈陰性;(二)樣本中病毒量:不同地方抽取的樣本病毒含量有所不同,PCR檢測的樣本大致有三大類,當中以下呼吸道樣本的含菌量最多,其次為上呼吸道樣本,最後為深喉唾液等。不過要抽取下呼吸道樣本一般須涉及霧化醫療程序並於負壓病房進行,因此對醫療人員構成較大的風險,所以現時的診斷大多是抽取上呼吸道樣本,而深喉唾液樣本的含菌量最低,加上取樣方式較依賴受檢者,有機會未能收集到正確的痰液樣本,而只是一般的「口水」,但此取樣方式就對醫護風險最低;(三)樣本保存方式:採集上支氣管樣本後會把樣本儲存於液體中,保存病毒完整,但深喉唾液樣本會儲存於空樽中,未必是最理想。 資料來源:https://bit.ly/3bLcMfb
2020-03-27 17:01:27
武漢肺炎爆發第4波感染,本港確診病人昨日(3月21日)急增至274名,當中101人已出院,《蘋果》統計首百名出院病人的資料 ,發現他們平均需要19日治癒,需時最短的年齡群組為18歲以下,平均只需8.5日;而需時最長的為70至79歲患者,平均需23.23日方治癒;個別個案只需3天便出院,最長則為52日。而出院所需時間亦有縮短趨勢,有醫生推斷或與病毒測試技巧趨純熟有關。 截至今日中午12時,274個確診病人當中已有101名出院,4人死亡。據《蘋果》統計,患者平均治療日數為19日,按年齡群組劃分,除80歲以上的病人群組平均需要15.5日治癒外,治癒所需時間大致隨年齡上升,18歲以下的病人平均8.5日治療,18至29歲、30至39歲、40至49歲及50至59歲則分別平均需要17日、16.18日、19日以及18.33日痊癒,而60至69歲的病人則平均需要接近21日,70至79歲大幅上升至23.23日。 需時最長、52日方痊癒出院的為第7號個案、居於深圳的68歲香港女子,她曾到武漢探親,1月底經羅湖來港,是本港首十宗輸入個案其中之一。而需時第二長、45日方痊癒出院的病人為12號個案、75歲香港男子,早於去年12月底到過內地、並經澳門返港,居住青衣長康邨康美樓07室,根據衞生署資料,此個案為「可能本地個案」。 最快出院的個案只需3日,是第188號的16歲英國留學生,他於3月18日入院,醫管局今日確認他於3月21日已經出院。所需治療日數為單位數的亦有60歲以上長者,第94宗、鑽石公主號61歲的女乘客由確診至出院只需7天;第110號個案、73歲印度團女團友亦只需8日就出院。 整合每宗確診個案的「發現所需時間(發病與確診之間的時間)」及「出院所需時間(確診與出院之間的時間)」,兩者並無明顯關係;有患者發病當日已經確診,但仍需要治療44日才可出院,遠高於平均數,反映早發現不一定可以縮短治療時間。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整體治療時間有下降趨勢,可能是因為醫管局在疫情初期取態較為保守,採取審慎態度,「會觀察多一兩日」,而隨着抗疫經驗累積,「信心大咗,病毒測試做得密咗、多咗」,就會較快確認病人康復,「其實治療手法、同確認康復嘅原則都冇變,係同事純熟咗。」 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指,現時香港採用測試劑敏感度十分高,「好小量、甚至死咗嘅病毒都test到」,而患者的病毒樣本必須相隔24小時、兩次皆呈陰性方可出院,「可能係同我哋好快就採用咗『雞尾酒療法』有關」,惟他指需要更多數據及研究方可下定論。 至於未來療法,目前本港有4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人試用新藥「瑞德西韋」,許樹昌形容效果理想,病人很快就退燒。現時亞洲區合共有1000個試藥名額,若證明「瑞德西韋」有效,他相信藥廠可以為藥物註冊,成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主打藥。 資料來源:https://bit.ly/3apUb83
2020-03-26 17:38:39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確診個案突破33萬宗,1.4萬人死於疫症。發燒為感染新冠肺炎最明顯病徵之一,惟近日法國衛生部部長提醒,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份的止痛藥,會令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早前衞生署亦指出,「布洛芬」屬非類固醇消炎藥,用於紓緩痛楚,副作用包括腸胃出血。不過世衞則表示,就有意見認為該成份加劇新冠肺炎惡化,但世衞不建議「反對使用布洛芬」。 港人遊日愛買藥妝,其中包括「EVE白兔牌」止痛藥,其大致分為5款產品,包括「EVE A錠」、「EVE A錠EX」、「EVE QUICK」、「EVE QUICK DX」及「EVE MELT」,所含「布洛芬」為150毫克至200毫克,主要治經痛、頭痛、關節痛、神經痛等,亦有退燒效用。 法國衛生部部長3月14日作出呼籲,有新冠肺炎症狀患者切勿自行食用含「布洛芬」的消炎止痛藥,有機會加重新冠肺炎惡化。而他建議在發燒的情況下,可服食「撲熱息痛」(Paracetamol)此類止痛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一項研究亦提出假設指,服用「布洛芬」消炎藥後,一種酶會強化,或會加劇惡化新冠肺炎病情。 世衛:不建議「反對使用布洛芬」 不過據《CNN》報道,世衛發言人上周三(18日)表示,已注意到以消炎止痛藥物,例如布洛芬,有機會令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引起的憂慮。世衛表示,除了已知的副作用外,現階段未有公開的科學證據表示布洛芬會令病情惡化,而世衛在上周四(19日)亦在Twitter表明,不建議「反對使用布洛芬」治療新冠肺炎引發的發燒症狀。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現時未有更多證據顯示服用「布洛芬」藥物會對新冠肺炎病情惡化,不過他建議有發燒症狀的患者,在未有任何證據前,服用撲熱息痛的藥物會較好。而胃部不適、十二指腸潰瘍、腎病患者及老人家等,林醫生則認為不宜服用「布洛芬」藥物,詳情應向專業醫生查詢。 資料來源:https://bit.ly/2xufEOo
2020-03-26 10:33:05
疫情蔓延全球,歐洲成為重災區,翻查過去兩周本港確診個案曾乘搭的航班,發現最少有兩架客機,在不同航班上先後出現確診患者。涉及的4名患者均曾到訪西班牙及英國等疫情嚴重地區,其中3名患者在上機前已發病,但在發病後5至12日才返港並確診。有專家指出,患者出現病徵後,病毒含量高,或有機會在長途機上傳播病毒。 根據衛生署公佈確診個案曾乘搭過的航班名單,再在航班資訊網站「Flightradar 24」搜尋相關航班所用客機,過去兩周內,註冊編號「HB-JMA」及「A7-ALD」客機,分別在不同航班先後出現兩名確診患者。 其中瑞士航空客機「HB-JMA」於3月11日從瑞士蘇黎世抵港,本港第168位確診患者為機上乘客,患者在上機前曾到訪奧地利,並早於3月9日已出現病徵,於3月17日才確診。而本港第193位確診患者,則於數日後的3月16日乘搭HB-JMA,患者同樣在上機前已發病,曾到訪英國及西班牙,從瑞士蘇黎世抵港後於3月18日確診。 卡塔爾航空客機「A7-ALD」亦先後出現兩名確診患者。本港第196位確診患者,曾於3月5日至13日到訪西班牙,並於3月13日乘搭A7-ALD由多哈返港,回港後發病並於3月19日確診。至於本港第165位確診患者,曾到巴黎及巴塞隆拿旅遊,早於3月5日已出現病徵,但於3月16日才乘搭A7-ALD從多哈抵港,並於3月17日確診,患者由發病至確診長達12天。 上述患者大多在出現病徵後才乘搭航班,故未必在機上感染病毒,但有機會在機上「播毒」。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患者在發病後才上機,其病毒量處於高水平,傳播風險亦較高,武漢肺炎病毒於金屬及塑膠表面可停留2至3日,病毒可透過物件間接傳播,呼籲乘客要做好感染控制措施才上機。 資料來源:https://bit.ly/2JccuSi
2020-03-25 17:37:57
多區鴿患問題嚴重,鴿糞遍布民居及地面,恐有播毒隱憂。有醫學界人士指野生禽鳥有機會帶有病毒和真菌,市民接觸牠們的糞便後有機會受感染,籲停止餵飼野生雀鳥。 「白鴿嘅排泄物可能帶有一種叫『隱球菌』嘅真菌,如果有人接觸完雀糞之後掂眼同鼻,就有機會受到感染。」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有關真菌可以經雀糞傳播,並感染人類呼吸道。隱球菌可致腦膜炎和肺炎,嚴重者更可致命,愛滋病及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會較易受感染。除真菌外,林補充,白鴿亦有機會帶有流感病毒,籲市民勿接觸野生禽鳥。 林指白鴿聚居在人煙稠密的地區會對公眾衞生構成威脅,提醒市民在接觸禽雀後應徹底清潔雙手,並停止餵飼雀鳥,以免牠們在社區聚集。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ew7Ud
2020-03-25 16:53:00
主持:最新世衛公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邀請了專家感染及傳染科林緯遜醫生來到【萬眾同心齊抗炎】與各位觀眾全民抗疫解疑惑。今次疫情很嚴峻,大家不知道何時才有完結的一天,林醫生,你覺得疫情發展下去,之後會怎樣呢? 醫生:坦白說,暫時這一刻仍是未知之數,因為大家知道內地和香港的疫情好像緩和了,但是於外國很多地方的疫情反而嚴重,所以不排除隨後的時間,香港再次出現輸入個案或者社區感染。因為從外地再次傳入,如果直至隨後的月份,特別是夏天,理論上病毒較不活躍的時候,如果仍然有很多人受感染的話,有可能的而且確疫情未必很快能緩和,可能直至下個季度仍然存在。 主持: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作為香港人應該保持一個怎樣的心態面對這一場持久戰呢? 醫生:從傳染病的角度來說,最近這數年甚至數十年,間中都發生新興傳染病,有時有較小規模,有時較大規模,像這一次一樣似乎疫情比較嚴重,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要生活在一個 完全沒有細菌病毒的世界,在某程度上我們要慢慢接受要和疾病共存,慢慢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傳染病發生,我們知道它的傳播途徑,從我們的生活上作出改變,改善自己的應對能力,舒緩自己的心情,不用長期處於很多壓力,惶恐的心態之下生活。 主持:新冠病毒和沙士都是冠狀病毒,兩種病毒最大的分別是甚麼? 醫生:其實兩種都是人類的冠狀病毒,而現在總共有七種,大部分都輕微影響上呼吸道,有三種比較嚴重,包括沙士,MERS,還有現在我們稱為SARS-CoV,而病毒名稱為SARS-CoV2,它們的基因很相似,病徵和症狀都很相似,但是有些比較明顯的分別,例如臨床病徵,這一種病毒的病毒量在早期比較嚴重,在潛伏期裡面都有機會有傳播力,是我們之前所稱為隱形病人,雖然死亡率暫時看來不高,不過問題是隱形病人的問題和在潛伏期裡有傳播力的問題,令傳播性似乎相比起沙士廣泛,例如看到人數方面都知道,倍升速度非常快,甚或至這次的大流行,使各地和各州份的感染人數上升非常驚人,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往後的疫情如何發展下去。 主持:當時沙士很快出現特敏福作為特效藥,現在的新冠狀病毒有什麼藥物雖然仍未研發,但有一種名叫瑞德西韋的類似藥物聲稱對新冠狀病毒有治療功效,如果有這種藥,本來它是用來醫治甚麼病? 醫生:其實以前沙士的時候曾經使用一種英文稱為Kaletra的藥物,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這種藥過往主要的治療用途是愛滋病,因為愛滋病是一種病毒,裡面有一種酵素稱為蛋白酶,病毒靠蛋白酶進行複製的過程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一環,事實上冠狀病毒亦有使用類似的蛋白酶做複製的步驟,變成同一藥物以過往的經驗似乎有效的。當然亦有使用其他抗病毒藥物或者其他干擾素,以幫助免疫系統控制病毒。而剛才提發過的瑞德西韋也是另外一類另外一個家族的抗病毒藥物,是一種比較新的藥物,尚未註冊,所以隨後會在研究的性質或者在內地有些研究已經進行或者已經完成,不過結果仍未公佈,希望盡快有比較清晰和有效的治療方案。 主持:曾有發生數宗死亡個案,當中有什麼人士一旦確診屬於較為高危的行列? 醫生:它與過往比較嚴重感染冠狀病毒一樣,都是年紀較大,特別是超過五至六十歲,基本上危險性越來越大,有些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率也較高。另外患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毛病,肺病或者高血壓,這些都屬於高危一族。 主持:現在有過萬幢大廈都有家居隔離者,總有一間在附近,我們需要擔心嗎? 醫生:先要分清楚這些隔離者,他們大多是正接受檢疫,沒有病徵,沒有病狀,他們不是病人,所以只是這一點,大家明白到這一點,就不需要擔心,因為他們的問題是根本不是病人,只是一個保險的做法,觀察一下幫他們檢疫,逗留在家中,希望他們沒有發病,這便沒有問題。 主持:如果家裡附近有人需要強制性家居隔離或有確診個案發生,是否要加強防疫措施?居家和外出時應怎樣做? 醫生:感染控制措施來說,不是擔心身邊有傳染病人士的時候才做,我們應該清潔,不需要完全無菌,所以清潔感染控制措施應該本身每天都做,例如我吃飯前後應洗手,如廁前後洗手,我們應該本身每天都做,如果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主要是飛沬傳播,接觸傳播,從中可以直接也可間接。在這個疫情未明朗化之前, 要特別注意手部衛生,例如我們知道飛沬傳播,可以配戴口罩作阻隔,所以去密閉空間或多人的地方,需配戴口罩。出入交通工具,出入居住的樓宇,因為會近距離接觸到別人,另外有間接接觸,例如病毒離開人體後,在很短時間便不會存活,不過有機會在平滑的表面逗留數小時甚至數天,當然數天逗留的機會率較少,但在特定的溫度和濕度,它的存活時間較長,所以要勤洗手,而醫生貼士是不要隨意碰口鼻,不要碰和觸摸。因為當觸摸了不潔的表面,它不會經過完整的皮膚而被感染,最重要是不要隨意碰口鼻,因為有時候人類的習慣改不了,以前有些研究發現,原來一個人一個小時內可能隨意觸摸臉部二十多次,所以要開始改掉習慣。 主持:現在家中少不免會有超過一盒口罩,但有些不是獨立包裝,放久了,打開裡面五十個會遇到細菌,怕會發黃、發霉,甚至起毛頭,如何保存好口罩呢? 醫生:如果質素好的口罩,它的質料不容易發霉和發黃。但香港的天氣比較潮濕,當然要放在通爽涼快的地方,記緊一點是當我們觸摸口罩時,口罩本身是乾淨的東西,而接觸時雙手也一定要乾淨,否則便會將自己的細菌,病毒或者霉菌傳到口罩上。 主持:教育局宣佈不早於4月20日復課,如果可以連續28天沒有新增個案的話,便可以復課,但這28天是如何計算出來? 醫生:28天是用兩個潛伏期,因為這個疾病絕大部份在14天之內發病,如果14天內似乎只是剛好過第一個潛伏期,比較不夠穩妥,所以訂了兩個潛伏期,14天加14天,就是28天,是比較穩妥。當中計算最後本地個案,不知道源頭的病發日,並不知道計算輸入個案,不是計算輸入個案的接觸者的日期。 主持:雖然人類的科技各方面和醫學好像已很進步,但面對疫情好像完全沒有辦法,前線們有什麼睇法? 醫生:在這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例如我17年前已面對過沙士,當時都有一個重要的地方,例如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當時因為野味而接觸到一些原來不是屬於人類緊密接觸的病毒,所以我們也要思考一下在這個世界人類的地位,到底我們怎樣能預防這些感染,我們是否與野生動物的接觸較少一點,從而重新思考。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B5DqQhttps://bit.ly/33IkhRj
2020-03-24 16:35:28
本港昨日新增25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創1月疫症爆發以來單日新高,當中22人曾經外遊,今日(19日)亦開始出現輸入個案感染沒有外遊的密切接觸者。有醫生憂慮接受家居檢疫人士容易鬆懈,一旦傳播給家人,便會形成社區傳播鏈。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本港第一波爆發是由內地輸入個案,第二波是外遊返港個案,接下來最擔心的便是外地輸入個案造成的本地傳播鏈,直言「相信依家其實發生緊,只係未知傳播鏈係已經切斷咗定係仲會繼續」。 林指雖然港府日前公佈抵港人士由今日凌晨起須接受14天強制家居檢疫,惟這兩天機場仍有過萬人在強制檢疫令生效前「衝關」,這批人毋須接受強制檢疫,有潛在社區傳播風險。另外即使在檢疫令生效後,家居檢疫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家庭成員之間受感染,他直言是「好大嘅問號」,因市民並非醫護人員,難以完全理解成跟足指引,在家居環境長時間接觸,一旦稍有鬆懈便會感染家人,家人外出便有機會蔓延至社區。 家人在家應戴口罩 他指家居檢疫最擔心的是「接觸多」、「時間長」和「距離近」,患者發病前一兩天或未出現明顯病徵,家人在家接觸時間長,必須盡量保持距離,戴口罩,避免同枱用膳或同床睡覺;接觸如水龍頭、門柄後都要勤洗手。不論是受檢疫者或是親人,在家都要避免用手接觸眼口鼻,防止病毒帶入身體。他指署方應考慮集中讓相關人士在酒店進行檢疫,給予指引時能較有系統。 林又指收到不少從外地回港人士反映,沒有私家醫生願意為他們進行病毒測試,因不少私家醫生憂慮一旦有病人確診,衞生署會公佈醫生名、診所及地址,導致其診所被標籤,他認為署方應衡量公眾知情權及公共衞生政策,多向公眾解釋,抽取樣本並非在診所進行,在私家診所感染風險不大。 林又希望市民不要因疫症以外原因反對區內設立肺炎指定診所,因一旦歐遊返港病人未能及時確診而遊走於社區,社區傳播便在所難免,「呢個好關鍵,過往係靠大家防疫同圍堵,但想像歐洲返嚟嘅人一旦染病,佢屋企人都好大機會受感染,只係睇佢會唔會再感染其他人、傳開晒」。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hCzK6
2020-03-24 12:22:13
因應全球各地的新型肺炎疫情惡化,外地港人近日紛紛從各地趕回,惟今日凌晨起本港對外遊人士的強制家居檢疫措施已生效,大部分抵港人士今後均需接受檢疫。然而香港家居環境普遍狹窄,受檢疫人士與家人同一屋簷下,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擔憂會增加家庭爆發風險,建議受檢疫期間全家人都要做足預防措施,減低病毒傳播機會。 同住家人感染風險大 現行措施下,外地人士抵港後須居家隔離14日,而同住家人則毋須隔離,意味著若家庭爆發感染,家人染疫後繼續在社區活動,有機會引發社區另一波疫情!林醫生指根據過去的病例資料,其實不只在家庭內,還有北角佛堂群組與聚餐群組等病例都顯示,只要人與人之間有頻密且長時間的接觸,就有機會受到感染;家庭成員長時間接觸彼此,自然屬高危一群。很多人以為無病徵就安全,林醫生提醒即使受檢疫人士沒有病徵,亦不代表他們沒有傳染性,患者或處於潛伏期,未開始發病,不能因而掉以輕心。 要減低感染風險,心態很重要!林醫生指外地抵港人士接受檢疫,意味著他們有可能是病患,應做足所有預防感染措施,包括著重手部衛生、家居清潔與戴口罩,保障家人與自己的健康。究竟家居隔離有甚麼要注意?如何減低感染風險? 1. 全家戴口罩雙重保障 家人從外地回家,其他家庭成員最擔心是否需要分開住;林醫生指視乎可行性,若無法分開住,被檢疫人士應盡量留在自己房間,不要到處走動,並與家人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而在家時亦應時刻戴上口罩,建議其他家庭成員可行的話亦一同戴口罩,雖然被檢疫人士戴上口罩後即使咳嗽亦未必會傳染家人,但全家齊齊戴起碼有雙重保障。同時亦要保持手部衛生,常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潔手,未潔手前避免接觸與家庭成員共用的物品。 2. 分開吃飯 吃飯時需要除下口罩,傳染風險自然大增!衛生防護中心建議被檢疫人士盡量留在房內吃飯,若不可行的話就面對牆壁進食,避免與家人同坐飯桌前而不戴口罩。林醫生亦指若無可避免需同枱吃飯,可將餸菜裝到獨立的碟,以免用餐時交叉感染。 3. 個人物品分開放、用廁後消毒 被檢疫人士不應與家人共用個人物品,衛生防護中心指所有個人物品如牙刷、牙膏、漱口杯、毛巾等,最好與其他家庭成員分開放置。使用浴缸與洗手盆後,應用清潔劑和水徹底清洗;由於病毒可經糞便傳播,在使用馬桶後,最好用漂白水進行消毒。 同住家人應加強家居清潔,用1:99漂白水清潔家人常接觸的地方。衛生防護中心曾在北角佛堂的水龍頭表面檢出病毒,林醫生指病毒可在密閉平滑的表面存活較長時間,如金屬、塑膠、玻璃等;一般材質表面可用漂白水消毒,而金屬就需用酒精。當物品表面被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就需用較高濃度的1:49漂白水清潔。在使用漂白水後,緊記需風乾約10分鐘,切勿直接抹去。 4. 家居隔離不是「齋坐」! 被檢疫人士接受家居隔離期間,應長期戴上智能手帶,有需要時向系統報告位置,進行定位;亦應每日檢查並量度體溫兩次,留意自己身體有沒有出現發燒、疲倦、咳嗽、肌肉痛等徵狀,如有不適應致電衛生署熱綫(2125 1999),不應自行離家求診。 強制檢疫措施維持三個月 港府昨日(18日)刊憲,訂立《外國地區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第599E章),強制從中國以外地區抵港人士,不分國籍與旅遊文件,必須接受14日的強制檢疫,措施為期三個月。而早前訂立的內地到港人士強制檢疫安排,仍繼續生效;意味著目前僅得從澳門與台灣抵港人士,毋須接受檢疫。 資料來源:https://bit.ly/2QVZ0hV
2020-03-24 11:51:51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香港近日確診個案暴升。早前中大有研究指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帶有病毒,公廁沖水掣、水龍頭等亦可能受污染。綜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等意見,市民使用公廁時需時刻注意雙手清潔,並要留意蓋上廁板沖廁等5大防疫法,減少染病機會。 中大醫學院院早前分析本港14名確診新型肺炎患者的痰液、鼻咽、深喉唾液、血液、尿液、糞便等樣本,發現全部糞便樣本均帶有病毒。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指出,研究結果反映患者的大便或成為傳播病毒的途徑,例如病人使用公廁後,沖水掣、水龍頭或廁所門柄等位置可能受污染,下一名使用者有可能被傳染。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提醒,單純皮膚接觸不會受感染,但如雙手沾上病原體後再接觸口鼻,則可致感染,故如廁後必須徹底清潔洗手,並可用紙巾代替直接接觸廁所門把和沖水掣,減低雙手黏附病毒機會。 當市民前往商場或辦公室等地方的共用廁所時,可留意以下5大廁所防疫法: 1. 用手肘或紙巾開門 進出廁所或進入廁格時,可用手肘推開門,如廁所門屬門把設計,則可用紙巾包著門把。 2. 勿來回抹廁板 清潔廁所板時應順著同一方向清潔,避免來回抹令廁板再沾上細菌病毒,如廁格有酒精消毒液亦建議使用,然後再於廁所板上鋪紙巾。 3. 避免使用頭2格紙巾 如擔心紙巾之前受用家或其他環境污染,可以避免使用頭2格紙巾,但一般而言紙巾的細菌量不高,毋須過於擔心會受感染。 4. 沖廁前蓋廁蓋、用紙巾按掣 沖廁前用紙巾蓋上廁蓋,以免細菌和病毒飛濺到其他地方。按沖水時建議用紙巾按掣,再棄置於垃圾桶內。 5. 洗手盡快抹乾 如廁後應仔細清潔雙手,按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手腕的順序,用梘液及清水洗手至少20秒,洗手後應盡快用抹手紙抹乾雙手。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pDGC0
2020-03-23 15:54:12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國政府各出奇招,有國家選擇積極封關,亦有國家選擇「佛系」抗疫。早前英國首相約翰遜聯同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推出一系列的「佛系」抗疫大法,包括呼籲出現新冠肺炎病徵的人士在家隔離一周,以及考慮採用「群體免疫」策略。雖然英國衞生大臣夏國賢已澄清,群體免疫並非英國的抗疫計劃,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但已激起英國民眾的熱烈討論,到底群體免疫策略又是否可行?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解釋,群體免疫是指透過令部份人對某些病原體產生抗體,讓他們免受到感染,從而令該傳染病絕迹,最常用的方式便是疫苗注射。例如早在1980年地球上絕迹的天花,正正是透過疫苗接種,令大部份人對天花產生抗體,繼而令它消失。 林醫生補充,除了疫苗注射,也有透過人傳人的方式達致群體免疫的效果。例如外國有家長會舉辦「水痘派對」,讓孩子接觸水痘患者,藉由染上水痘而獲得抗體及提高免疫力,但風險較接種疫苗為高,孩子不只要承受染病的痛苦,更有機會衍生較嚴重的併發症。 林醫生坦言,印象中以往從未有國家或地區會自動採取群體免疫方式抗疫。如果要讓群體免疫應用於新冠肺炎,他認為有三個假設必須成立。第一是抗體生存於體內時間要夠長;第二是擁有抗體的人口要夠多,比例上達至六至七成,方可令傳播鏈切斷;第三是全面封關,確保受感染的人口不會離開,亦不會有未受感染或未有抗體的人士進入他們的國家或地區。若上述假設均成立,才有機會做到群體免疫的目標效果。不過,目前各國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資料不多,若果貿然進行,會有太多變數或未知數,甚至有賭博的成份。 資料來源:https://bit.ly/2WCpkRO
2020-03-23 11:55:16
審視近日香港的確診個案,「輸入個案」似有回升之象;部分患者在抵港前已有病徵,更有空中服務員確診。加上隨著歐美地區疫情愈趨嚴重、港府宣布從英、美及愛爾蘭來港人士須強制家居檢疫14日,這幾天將會有大量留學生、在當地工作的人士趕回「避疫」;同時編者身邊亦有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要到海外……與潛在患者同機十多小時、甚或更長時間,感染風險大增!大家乘搭飛機時,如何在狹窄的密閉空間自保呢? 上機需「雨衣Look」嗎? 身處機艙的密閉空間,很多人為求自保,各出奇招,上月藝人郭少芸一身「雨衣Look」,配備浴帽、眼罩與口罩上機!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不需要為了防疫而穿雨衣,雨衣其實與我們身穿的一般衣物無異,都有機會沾上病毒,防疫效果不大。他解釋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經飛沫與接觸傳播,飛沫可以靠口罩阻擋,反而要提防接觸傳播,他指只要做好潔手,不要隨便亂摸,並且避免接觸口鼻,已能大大減低感染風險。 要戴手套嗎? 那麼乘搭飛機時需要戴上手套嗎?林醫生稱在傳染病角度並不鼓勵戴手套,一來手套會降低警覺性,令人以為脫下手套後雙手很乾淨,因而忽略清潔雙手的重要性,若誤觸周圍物件再摸口鼻,就有機會受感染;二來戴著手套亦難以經常潔手,在防疫角度而言並不理想。醫生提醒乘客做好潔手、戴口罩,在適當的時候採取適當的措施,乘客無毋須過於擔憂。 還有甚麼可以做? 1. 準備多一至兩個口罩替換 雖然外國人多不戴口罩,但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醫生提醒回港人士,一出門就須戴口罩,別擔心被外國人取笑。另外,亦應隨身帶備幾個口罩作替換,長途機二、三十個小時,難以一個口罩用全程,林醫生建議每隔6-8小時就換一個口罩,以免削弱防疫效能。 2. 勤用消毒濕紙巾 機場、飛機的洗手間水龍頭、門柄把手等地方最多人接觸,林醫生建議乘客回到座位後可用濕紙巾擦手,再用酒精搓手液消毒,雙重保障。而乘客一上機亦應用消毒濕紙巾清潔用餐板、座位、屏幕、搖控器等經常觸及的地方。 乘客在攜帶消毒濕紙巾或酒精搓手液上機前,應留意個別機場與航空公司對酒精濃度限制與容量限制。以國泰航空為例,未有限制消毒用品的酒精濃度,但規定隨身行李的酒精類消毒產品每件容量不得超過100mL,並須放入可重新密封的透明膠袋,並且總容量不可多於1L。 如果在香港上機,香港民航處規定乘客無論是手提行李或寄艙行李,所攜帶的酒精類消毒產品包括消毒濕紙巾及消毒液體,濃度均不得超過70%。而隨身行李的酒精容量與平時的限制一樣,每件不可多於100mL,並需放於可重新密封的透明膠袋內。 至於漂白水和掛頸空氣淨化器,無論手提或寄艙行李,都不可攜帶。 3. 減少進食和喝飲品 乘搭飛機時應時常戴口罩,盡量減少喝飲品;如果坐長途機,進食時亦縮短進食時間,藉以減少除下口罩的時間。有前空中服務員在電視節目指,飛機水缸不知隔多久才清洗一次,亦未必洗得乾淨,提醒乘客上機前最好自行買水。 4. 避免接觸和使用機上物件 機上物件骯髒不時耳聞,非常時間更應避免使用!好像機上毛毯多菌,乘搭長途機應自備枕頭與毛毯。很多人都習慣將垃圾、紙巾放在椅背的置物袋,但此袋難以清潔乾淨,最好避免使用。如有垃圾或紙巾需棄置,建議善用提供的嘔吐袋,勿直接將垃圾遞給空中服務人員,保障雙方安全。 5. 穿著長袖衫褲 乘搭飛機時最好穿著長袖衫褲,一下機回家後應馬上更換衣物並洗澡;記住要洗頭,因病毒有機會藏於頭髮中! 6. 避開廁所位,選坐窗邊位 盡量減少在機上走動,減少與其他人接觸。《國家地理雜誌》發表研究,分析機艙座位的感染風險。專家指,窗邊位的乘客較少離開座位走動,相比起中間位與走廊座位,他們較少機會接觸其他座位人士,感染風險亦相對較低。另外,洗手間的藏菌風險高,而且不時有乘客在洗手間門口等候,選位時應避免坐近洗手間。 鄰座乘客咳嗽時別過臉去! 萬一鄰座乘客出現呼吸道病徵,如流鼻水、咳嗽,怎麼辦?林醫生指如果對方咳嗽,戴口罩已能阻擋飛沫,理論上感染風險不高;但若鄰座沒有戴口罩,為了自己安危,不妨將你的後備口罩給鄰座乘客,畢竟防疫時期只有自己戴口罩效果未必理想,需要所有人一同戴口罩才能獲得成效。若果對方拒絕,當他咳嗽時乘客就別過臉去,因為飛沫噴出時會直線向前,別過臉去亦能減低沾上飛沫的機會;但若情況實在不理想,可行的話就調位吧。 資料來源:https://bit.ly/2UsHvqn
2020-03-23 11:50:47
新型冠狀病毒嘅本地確診個案近日不斷上升,大家喺防疫上絕對不容鬆懈。早前, 林緯遜醫生接受咗電視節目《全民開講齊抗疫》嘅邀請,為大家解答咗唔少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嘅疑問。想知道多啲有關今次傳染病嘅特徵同防疫措施?快啲睇多次重溫吓啦。 #感染及傳染病科 #武漢肺炎 #楷和醫療 #全民開講齊抗疫 #家居防疫 #潛伏期 #隔離措施
2020-03-23 10:20:23
到外地滑雪是港人新興冬季旅遊節目,單是昨日九宗確診及初步確診個案中,共有五人曾經外遊滑雪,而近日公佈的個案中,亦有多名患者曾經滑雪。有醫生指出,滑雪場氣溫極低而且偏乾,有利病毒存活。 前天公佈的確診個案中已有三名患者曾外遊滑雪,昨日新增的第153宗個案,便是當中第143宗個案的26歲女友,兩人曾到北海道滑雪,她居於大圍曉翠山莊10座,返港後曾返回長沙灣金百盛中心上班,男友確診後她亦出現喉痛,被送入威院。 租借裝備應自行消毒 第154宗個案的42歲女子,曾到奧地利與友人滑雪,之後搭飛機經德國回倫敦,3月13日乘坐英航BA0027返港。她報稱3月11日開始肌肉痛、咳嗽,返港後疲倦及喉痛,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診。 第156宗個案的59歲男子,2月28日至3月6日到奧地利滑雪,3月12日回港,入住港島香格里拉酒店,13日曾返合和中心上班。他報稱3月9日已經發燒、咳嗽及喉嚨痛,15日晚與兩名朋友在萬豪酒店吃飯期間嚴重不適,召救護車到瑪麗醫院急症室。另外,兩宗初步確診個案亦曾到溫哥華滑雪。 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指出,滑雪場氣溫極低加上濕度偏乾,有利大部份病毒存活,加上不少人滑雪時因身上穿戴了厚重裝備,消毒雙手機會大幅減少,而滑雪場部份商店及洗手間均人多擠迫,一旦接觸到殘留在環境的病毒,又不慎觸摸眼鼻時,便容易感染。滑雪愛好者必須堅持多清潔雙手,避免接觸太多公用設施,租借如眼罩或頭盔時可自行再消毒一次,以確保安全。 資料來源:https://bit.ly/39eMCzA
2020-03-18 16:40:07
「鑽石公主號」郵輪周一再有65人確診感染武漢肺炎,令船上確診人數急增至135宗,郵輪現時仍然停泊於日本橫濱港。本港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指出,郵輪密集的環境會增加感染及散播病毒的風險,要預防感染應盡量減少與人接觸,即使在房間內也要勤洗手,並注意個人衞生。 林緯遜表示,郵輛上有很多共用設施,使用量高之餘,人與人之間接觸的距離也比較接近。乘客即使回到自己的房間,也會有感染風險。「始終是比較小的空間,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都有可能受過感染,所以(郵輪)是容易傳播傳染病的地方」。 至於船上的乘客要如何避免感染,林緯遜建議應盡量減少與人接觸,在房間裏「要多洗手,多清潔房間經常觸碰的表面」。他說這時侯通常會出現物資短缺,未必有足夠的漂白水等清潔用品,也沒有毛巾替換,「用肥皂、水清潔房間表面總好過冇」。他再三提醒應勤洗手,同時不要太依賴酒精搓手液。 林緯遜續指,在疫情明顯消散前,不建議市民乘坐郵輪,因為在郵輪會與很多人接觸,「即使做足感染控制措施,也未必可完全避免感染」,所以可免則免。 「鑽石公主號」一名男乘客周一發佈了一篇文章,講述郵輪上的生活環境急劇惡化,郵輪衞生狀況不僅欠佳,而且醫療支援也缺乏。「2月5日早上起被要求隔離,將近一周仍未更換床單和打掃室內……要求派遣醫療專家、護士及保健員。」 文章又提到,雖然連日來感染人數增加,但船上沒有向乘客提供詳盡消息,因此令乘客「不安情緒高漲」。即使船上有職員聽取乘客的要求,但有關人員推諉搪塞、應對並不恰當,又批評「優先應對病毒,但欠缺對老人、殘障人士及年老病者的關懷,應對措施遲緩滯後」。 資料來源:http://bit.ly/39kF8f0
2020-03-18 16:01:54
港府堅拒全面封關,被批任由瘟疫在社區蔓延。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上月證實,本港第27及29宗個案,曾與包括由內地訪港親戚在內的17名親友,於觀塘一間Party Room露天空間打邊爐。確診患者在內的19人中,超過一半出現症狀。張呼籲市民應該減少飯敍,如必須出席應減少聚會時間,及使用公筷。 有本港醫生指,打邊爐會導致霧化效果,增加感染風險。張竹君直言,暫時未清楚打邊爐是否會構成霧化並進一步加速傳播病毒,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氣霧傳播」專門指正壓呼吸機、插喉及抽痰等高風險醫療程序,利用壓力帶走氣體、飛沫或分泌物時產生的效應。一般而言,當飛沫在空氣中迅速乾燥並形成微粒,病原體可依附表面,再透過上述醫療程序產生的較大氣壓,帶到較遠距離,有機會傳染醫護人員。 他續指,「打邊爐」雖然也會產生霧氣,但屬沸水在室溫自然產生的水蒸氣,理論上氣壓不足以推動微粒經空氣散播四周,相信不會因此散播病毒,「另一方面,亦未有科學數據證明,水蒸氣可以傳播呢隻病毒……再加上打邊爐嗰煲水,其實唔應該有病毒」。 他稱,相信武漢肺炎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樣,不會經空氣傳播,較大機會是圍爐進食的人群,有否與病者直接或間接接觸,「如果係party room,可能空氣唔太流通,亦增加感染機會」。他提醒市民,若不能避免出席聚餐,應勤加洗手為上。 另外,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記者會指,仍未出現社區大爆發,故目前沒有病徵及外遊紀錄的人不會進行病毒測試,但政府會盡量隔離確診個案的緊密接觸者,從而拖慢病毒蔓延速度;惟張承認,措施成效是未知之數。醫管局劉家獻指,所有出現肺炎症狀的病人都會進行測試並先行隔離,亦成功以此法找出確診個案,認為目前無必要為所有流感病人進行測試。 被問到有人指個別醫院的酒精搓手液已現短缺,醫管局劉家獻堅稱前線醫護人員有足夠保護裝備。劉家獻指目前醫管局已能通過病人的身份證,得知該病人的外遊紀錄,但仍需依賴病人如實披露病史及外遊史。關於台灣已經開始採用新藥「瑞德西韋」按情況予危殆病人使用,劉則指需要較多醫學證據方會考慮使用。 資料來源:http://bit.ly/2SwrqP
2020-03-18 13:08:55
香港的新型肺炎疫情早前好像轉為穩定,但近幾日的確診數字又有上升的趨勢,而當中有不少都是從外國確診的個案。或者有不少港人對現時香港的確診情況都有一定的掌握,但對於在外國滯留的港人情況,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今集VIU TV節目<<今日疫情>>邀請了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及立法會議員,分享有關在外港人的健康和返港情況。 訪者:在隔離的郵輪上有不少乘客都未必有患上新型肺炎,可能需要間中「放風」以維持健康的心理質素。在醫生的角度,隔離期間「放風」的做法正確嗎? 林醫生:始終郵輪的空間有限,而是次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飛沬、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所以「放風」的措施有可能增加了互相接觸的機會。如果郵輪的一些表面帶有病毒,的確是會增加了傳染的風險。 訪者:有受訪者指出香港的病毒檢測比在郵輪上的檢測周全得多,醫生你認為兩者真的有很大距離嗎? 林醫生:日本當地的做法我們不是太清楚,但以香港來說,的而且確醫管局在早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指引。例如懷疑或確診個案要做什麼類型的檢查,以及治療方案都有一定的指引,所以可能會比較清晰。 訪者:日本和香港始終有一定的文化差異和醫療技術的不同,由於有香港人仍在日本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療。兩地的治療方法會否很不同? 林醫生:首先現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暫時未有一個特定的治療方案,所以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醫療團隊會因應情況會有治療方面的差異。例如在香港我們大多都會使用一些抗病毒藥物,治療確診個案。但據我所知在一些情況較為輕微或未開始有肺炎的地方,的而且確會採取一些支援治療,不會用抗病毒藥物。 訪者:如果有家人在外地並本身患有長期病患,可以怎麼辦? 林醫生:如果有長期病患的確會有特別的擔心,因為新疫病對年紀較大或有長期病患的嚴重性會高很多。所以在這段時間應依照衛生防護中心的建議,減少非必要的外遊,做好個人衛生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以減少感染。而且要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由於在外地遊玩時間較多,休息不足會增加染病機會。 訪者:有人說現時香港市民在防疫方面有所鬆懈,醫生你認為這段時候是不是不應放鬆呢? 林醫生:據我個人觀察,近一、兩個星期大家都的確有所鬆懈,或都覺得「屈得太耐」要放鬆一下。但我覺得在這個疫情未明朗化之前,特別是現時本地個案好像有所減少,但外地個案大增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再傳入香港,甚至出現社區感染。所以建議大家不應鬆懈,要維持以往的態度,減少社區接觸和聚餐,這些防疫措施都要繼續進行。 資料來源:http://bit.ly/2IXBdK2
2020-03-18 11:42:44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本港早前更現首宗「翻發」個案,一名「鑽石公主號」郵輪的確診患者康復返港後,再做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現留院治療。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由於該患者為長期病患者,故已預計其帶病毒的時間會較長,形容此為「特別個案」。 本港3月10日首次錄得一宗康復後再確診的個案,患者為三十一歲女子,於上月十八日在「鑽石公主號」郵輪確診。患者在本月四日及六日在日本做病毒檢測時分別呈陰性反應,故獲批出院。由於其免疫力低且為長期病患者,防護中心亦預計其帶病毒的時間或會較長,故已向病者表示返港後盡快聯絡醫生。患者因腎病前日於瑪麗醫院覆診,醫生為其抽取樣本後,發現其毒檢測試呈陽性反應,現留院治療。 張竹君強調,由於該患者免疫力低,故須再回醫院檢查,形容此為「特別個案」,亦指現時日本郵輪返港的確診者會有港大為其作覆檢,以確保其沒有帶病毒。現時本港出院者覆診毋須硬性規定要作覆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二十二個已覆診的康復人士均沒有進行覆檢,但強調如醫生認為有臨牀需要也可以做。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康復後再出現陽性個案不出奇,部分病人即使有病毒抗體,但於測試亦持續陽性,相信此個案陽性是因為死病毒,並非再次感染,呼籲市民毋須擔心。他又指,由於香港的試劑較敏感,建議港府可以為在外國確診後康復的港人,在回港後為其抽血及呼吸道樣本,以檢測其體內病毒及抗體。他強調,本港康復者平均住院約十九日,故已對病毒有抗體,形容「出院已是很安全」。 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則指,如病毒量低較容易出現「假陰性」情況,視乎當地抽取的樣本是否足夠。他又指,免疫力低亦不會造成「假陰性」情況,但同意其帶病毒時間會較長。他認同現時本港毋須硬性規定要作覆檢,認為復發且沒有病徵的可能性不大,「即使驗到陽性,是死病毒的機會都較大。」 本港繼印度旅行團群組後,再有埃及旅行團群組。首名患者為五十九歲男子,居住大埔富亨邨亨泰樓,為食環署管工,在大埔街市上班,於上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七日參與涉及八名團友新華印度旅行團。其在返港後當日出現咳嗽,三月八日出現發燒並到醫院急症室求醫,發病後沒有上班。其妻子亦有同行,因出現病徵已入院治療。另外,兩名團友亦於昨晚確診,為一對夫婦,均為五十九歲,居住於屯門兆禧苑安禧閣。男患者有長期病患,於三月七日出現流鼻水,三月八日出現發燒,女患者則於三月七日出現發燒。 而印度旅行團群組再增兩人確診,為溫哥華確診印度團友的五十二歲女兒及四十八歲菲傭,同住碧瑤灣二十八座。外傭於本月四日開始有咳嗽和流鼻水,而女兒於九日開始發燒,其後兩人均於瑪麗醫院確診,發病前兩日均沒有外出。 資料來源:http://bit.ly/390IyTo
2020-03-17 09:41:4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武漢肺炎)疫情下,大家對於「抗菌」兩字越來越敏感。除了全民口罩、搓手液外,近日市面上亦有大量以「抗菌」為賣點的另類防疫產品出現。「健康勳章」、「隨身空氣淨化器」、「光觸媒噴劑」等以物理及化學研發成的產品,聲稱有助「抗菌」,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就算真正能「抗菌」,但對於「武漢肺炎」的病毒又有沒有幫助?這次請來「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為你一文破解所有迷思! 用「健康勳章」就不用戴口罩?不可能 來自日本的「健康勳章」(EA Mask),原理是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專利固體二氧化氯氣體 (Chlorine Dioxide),氣體被使用者的衣物吸收後,可以全天候地抑制消除附在身上的細菌,亦能去除身上異味。使用者佩戴後身體1米內3D抗菌、消臭、甚至可以防花粉過敏等症狀,所以使用者無需再戴口罩,夾上小小勳章真的有如此神奇功效? 林醫生認為「健康勳章」作用不大。雖然健康勳章的成份來自漂白水或氯,這些化合物的確可以殺死細菌、病毒。「但它執行產品原理的方法不太有效,因為它藉著飄出氣化的二氧化氯氣體殺菌,當放在身上時,氣化的過程產出的氣體其實是很少量的,氣體飄出時會向四方八面散開。」他認為當置身室外時,在開放的空間,這些微量的二氧化氯氣體根本不足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及病毒。故其實「健康勳章」聲稱使用者無需再戴口罩之說,實在無從印證,防疫功能成疑。 「隨身空氣淨化器」淨化範圍有限 實際成效存疑 坊間出售的「隨身空氣淨化器」據稱可以透過釋放負離子的方式去除懸浮粒子,僅使用靜電即可去除花粉和PM 1.0 污染物,內置風扇會將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吸入淨化器,再經過過濾網再釋出潔淨的空氣,達到潔淨空氣的效果。 林醫生說負離子本身的確可以殺菌及病毒,不過「隨身空氣淨化器」對於抗疫則不太有用,「在密閉的空間,淨化機若能夠排出一定相當數量的負離子也可能會有點作用。不過若想隨身戴著去淨化四周的空氣,真的不可行。」他說。隨身空氣淨化器釋出的負離子不足以淨化開放空間的空氣。雖然原理上是可行,可是執行起來時,因環境等不同因素,也會令成效存疑。 「光觸媒噴劑」理論上可行 需待更多實證支持 坊間有「光觸媒噴劑」聲稱可以使用光能消除污染物,在物體表面形成一層無毒無害的保護膜,透過光能分解,抑制細菌、病毒,長效的保護膜可數周甚至數月抑制細菌和病毒再度滋生。林醫生認為「光觸媒噴劑」理論上可行。 「有不少關於光觸媒抑制細菌及病毒的研究報告,也曾研究過光觸媒及2003年凡SARS冠狀病毒,都似乎有一定功用。」他續說,如果可以完全執行其原理,如均勻噴灑在物品表面,當中的化學物質合規格,定期有光源去導致其化學作用產生的話,理論上是可行,不過對於武漢肺炎病毒是否有效,則需待更多實證支持。 點買先最明智?參考產品認證 面對市面上林林種種的另類防疫產品,消費者應如何選擇才最明智? 林醫生認為大家購物前應先留意其認證,「一般防疫產品都會通過化驗所去做不同的測試,再而取得認證,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今次引發疫情的是冠狀病毒而非細菌,所以市民可以參考認證中,產品對病毒的測試結果。」他認為很多產品的原理是可行,可是去到執行時會受太多因素影響功效,所以消費者最好參考專業人士的建議。 資料來源:http://bit.ly/3d4T3Zq
2020-03-16 17:22:48
嘉賓主持:這次不談及人類,反而談及動物。在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來說,主人可以怎樣處理寵物呢? 醫生:關於寵物方面大家應該接收到相關消息,原來於初步資料中寵物也會有機會受到感染,但其實不需要太憂慮,始終部份哺乳類動物的身體的確會有受體,而有機會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這個只是比較例外的案例,貓狗的感染機會率會比較輕微,例如最近的發現個案都是比較低。雖然不需太擔心,但需要做好個人及寵物衛生,特別是狗,因為貓是比較少外出,所以現在帶狗出去時帶一些比較少人的地方,例如郊外地方,起碼不是在市區內或者比較人煙稠密的公園。放狗時主人可以不時潔手及帶上口罩,狗就無需戴口罩,回家入屋前記得做好清潔,狗只要做好平常基本清潔就可以了。 嘉賓主持:雖然暫時現在案例只有一宗,但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是屬於人類,但為什麼會這種變數呢? 醫生:其實現在大家所知病毒的DNA與蝙蝠非常相似,所以它的自然宿主也屬於蝙蝠,但暫時宿主還未知是經什麼動物,而大部份哺乳類動物也有機會成為中間宿主,而人類宿主是意外地發生。為什麼冠狀病毒會入到人的身體,因為是靠人類內的細菌受體而侵入,而這種受體稱為ACE2,而這種受體在哺乳類動物也會出現,包括貓狗。雖然病毒有機會進入到寵物,但傳播效率並不大,未必與人類一樣出現相關病症病狀,所以無需太擔心。 嘉賓主持:但相關案例大致上寵物自己感染到還是受主人傳染? 醫生:相信由主人傳染給寵物機會比較大,因為數據顯示很多家庭群組的交叉感染機會比較大,也未必只有家庭,包括其他聚會,教會或佛堂聚會,通常是在一個密閉空間入面同時有大量人活動,這樣就容易受感染,而寵物也是家庭成員一份子,所以也有機會成為受害者之一,而出外受感染的機會率比較低。 嘉賓主持:其實回顧以前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和這次新型病毒也是屬於冠狀病毒,這些病毒由人進入動作的機會大不大? 醫生:其實機會並不大,始終以往總共有7種冠狀病毒是感染到人類,過往由動物傳去人類,例如SARS是2002年傳到人類,而MERS在數據中得出在80年代已經傳到人類,病毒傳播的關鍵是取決於人類與動物接觸,SARS是由控制疫情及知道與野生動物有關,從而切斷接觸,這樣SARS從此消失了。但MERS到現在還有存生,因為某些國家文化認為駱駝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完全斷絕接觸。而若果新冠肺炎可以找到傳播鏈,這樣也可以斷絕傳染。 嘉賓主持:冠狀病毒的宿主有這樣明確,寵物就不會成為宿主傳染給人類? 醫生:沒有錯!因為如果寵物成為有效的傳播到人類,過往也可以找到形數,暫時沒有任何證明寵物會傳染給人類。 資料來源:http://bit.ly/2QfAh7G
2020-03-16 12:56:35
嘉賓主持: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片地開花,新冠肺炎已定性為大流行病 (Pandemic) 嗎? 醫生:其實大家怎樣定義為大流行病,世衛有自己角度觀察現時情況。我自己覺得大家所見各地現時出現廣泛及持續人傳人的情況,患病數字上每日不斷增加,影響住每個人的生活,所以本人認為可屬於大流行病。 嘉賓主持:所以對於這次大流行病不可再思想快過行動,行動才是最實際做法。現在各地持續爆發新型肺炎,特別是意大利、美國。但還有人出外旅行,平常也會想疫症期間輕鬆一下。 醫生:其實市民想去出外旅行時,應留意各地新聞及消息,因為全球受到疫情影響,如果去到機場或旅遊景點時,可能會和不同人有所接觸,所以要衡量當中的風險,特別是注意個人衛生。 嘉賓主持:坊間越來越多文獻或報道講述沒有症狀的患者,也會存有新型病毒,這是什麼情況? 醫生:其實以往所理解SARS或MERS很多時候會有發燒症狀,反而新型冠狀病毒很少人初期已經出現發燒症狀。根據鍾南山刊登的新醫學雜誌數據,群體中有1099人於五百多間醫院工作,從中收集所得數據就發覺原來有百分之五十入醫時是沒有發燒症狀,但到後期才有發燒症狀,所以不能只以發燒診斷症狀。還有一些病人直接是沒有病徵,譬如在公主號的群體案例中,有很多人未必有病症及病狀。這些案例的患者會存在潛伏期,也有機會傳染給另外的人。 嘉賓主持:對於沒有病徵及病狀的隱形病人,市民應怎樣判定患病風險? 醫生:如果曾經接觸過懷疑或者確診個案的病人,當中存在的風險會特別大,譬如在社區中沒有特別接觸的話,就不需要過份憂慮。但在疫情還未明朗之前,記得要戴上口罩,為免還未發現病徵時已傳染給其他人。 嘉賓主持:是否因戴口罩而令流感高峰期已提早完結? 醫生:是的!因為每年冬季的流感高峰期是非常明顯,但今年冬季的流感高峰期是非常短,相信與市民的習慣改變有關。除了平常勤力潔手,環境清潔,帶上口罩,這樣就可以快速切斷流感傳播的途徑。 嘉賓主持:雖然香港各大市民都做足預防措施,但疫情沒有完全消退,一時退一時升,而林醫生怎樣觀察疫情進度? 醫生:因為被當年SARS(非典型肺炎)的影響,使市民憂慮提高,而令市民的衛生意識變得謹慎很多,可以幫助到疫情控制。而我們可以分析過往數據,由第一宗確診個案是不斷上升,現在已過百宗,但留意初期確診個案大多數是輸入個案,後來出現家庭病例及群體聚餐病例,但也可以參考出現病徵病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發覺高峰期是過年後兩個星期左右,因為通常是新年聚餐後出現的潛伏期,而潛伏期時期可以非常長,平均是3至7日,還也可以去到14日左右。到2月中後,政府開始推出不同措施,例如限制來港措施,診斷數字才開始下降。所以希望大家做足預防措施,使一段時間沒有新診斷個案發生,這樣才可以證明本地疫情達至舒緩情況。 嘉賓主持:之前有數宗個案是曾經看過數次醫生,但到後才得到確診,而市民預備什麼措施,幫助醫生早期作出診斷? 醫生:第一件事是如實報道旅遊史,有什麼曾經接觸個案,例如參加過什麼聚會,病徵病症也要坦白詳細告訴給醫生知道,病徵通常會有發燒、咳嗽、肌肉痛、疲倦,後期會出現氣促,醫生可以判斷到會不會是其他病原體,或者有機會是不是冠狀病毒,如果有需要可以進行快速測試。現在醫管局轄下診所可以進行口水測試,也可以利用這種渠道。 嘉賓主持:其實現在快速測試準確度是多少 醫生:快速測試有數種,常使用是抽取鼻液、上呼吸道及口水測試樣本,其實準確度都非常高。當然近期聽聞的假陰性,因為假陰性出現通常是不同的抽取階段,抽取過程中是否順利及充足。如果正確地抽取樣本的話,取鼻液、上呼吸道及口水測試樣本的核酸測試的準確度都是非常高。而血清測試的數據是比較少,理論上得到感染後一段時間內,是由數天至兩個星期,就會製造球蛋白出來,所以做血清測試時就可以偵測到,但都要有一定數據與核酸測試比較準確度是否一樣。 嘉賓主持:多謝今天林緯遜醫生詳細地為我們一一分析最新疫情,檢查結果或將來發展。 資料來源:http://bit.ly/33fefHq
2020-03-13 17:29:43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未止,內地近日有研究發現,有帶病毒男子在確診前僅乘搭2程冷氣旅遊巴及小巴,其後便有11名乘客染病,遠至相隔7排座位,甚至下程的乘客亦「中招」。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衛生危機引起市民關注,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為大家拆解乘車6大衛生迷思。 1. 冷氣巴風口位會否「播毒」?是否需要關掉冷氣出風口? 雖然密閉空間會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不過有關內地研究報告未有詳盡的環境樣本數據,只基於基本數字去推測。林醫生認為,病毒經冷氣循環系統傳播的風險較低,現階段暫未有更多數據證明飛沫細菌會經出風口傳播,現時乘車可以繼續保持空氣流通,毋須避開出風口或刻意關上。 2. 搭巴士坐上層或下層較好?坐下或站立較好? 不少人放工後都會感到十分疲累,往往「有位就坐」,不過林醫生認為坐或企、上層或下層都不是關鍵,重點是雙手接觸扶手後,要避免觸摸口鼻。如下層較多乘客站立,建議可往上層,減少與其他人接觸,亦可在非繁忙時間選擇車箱較空擴的交通工具,例如港鐵,減少人與人的接觸。 3. 坐下前是否需要消毒座位? 林醫生認為暫時毋須過分擔心,他認為最關鍵在於當雙手觸碰過其他地方,都要避免接觸口鼻,同時要盡快洗手。 4. 用紙巾隔住扶手,會否比較安全? 乘搭公具交通工具時,病毒有機會留在扶手表面,不少人緊握扶手時都會以紙巾「隔一隔」,林醫生認為此舉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林醫生指自己乘搭交通工具時一般不會這樣做,但接觸扶手後,都會避免雙手接觸口鼻。 5. 車上無其他乘客,可否除下口罩? 林醫生表示,如巴士上沒有其他乘客,理論上可以暫時除下口罩,不過他提醒,除口罩時有機會接觸到口鼻,故必須先消毒雙手。 6. 開車窗會較好嗎? 林醫生認為,在可行的情況下應該盡量開窗,保持新鮮空氣流通,即使車箱內有乘客不幸染病,病毒都能夠帶出窗外。 資料來源:http://bit.ly/2IHvJmp
2020-03-13 16:37:29
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全球人民搶購口罩,令其缺貨問題持續。部分商家看中商機,大規模生產一些打着「防疫」旗號的產品,包括有透明膠遮蓋面部的防護帽,究竟這類防護產品有多大效用呢?有感染與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認為,面罩產品的確可以阻隔飛沫,但防護功能不及口罩,市民若未能買到口罩「可以頂住先」,但最好還是戴回口罩。 部分保護膠可拆除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口罩供應緊張「一罩難求」,有市民為此各出奇謀,如使用布口罩及用碌柚皮等,惟實際效用往往成疑。而部分商家則看中商機,大規模生產一些打着「防疫」旗號的產品。以卓悅為例,則有售賣韓國防疫衞衣外套,於外套的帽上增添透明保護膠面罩,以將眼部和臉部與外部空氣隔絕,而其透明保護膠面罩容易拆卸,可使用酒精消毒清潔,售價約為四百元。另外,也有不少商家自行研發透明保護膠面罩加裝於帽上,設計如市面上常見的太陽帽,但膠片則會較大,會覆蓋使用者的下巴及耳朵,售價約為五十元至一百五十元不等。 感染與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由於現時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故在本港疫情情況不是太嚴重及本地源頭不明確診個案數目有下降的情況下,認為相關產品的確可以有效阻隔飛沬傳染的風險,「如果要去醫院這些情況另計,但如果平時普通社交都可以。」他補充,由於飛沫會在咳及打噴嚏時,在三至六呎的距離向下跌,故膠片只要長達口及下巴的位置,相關產品在有一定社交距離下可阻止飛沬傳染,「除非你真係好高,那你咳或打噴嚏時,矮的人或者小朋友在距離不足的情況下,則有感染風險」。 須每日用酒精消毒 他續指,如在沒有口罩的情況下,相關產品確實「可以頂住先」,但最好也是戴回口罩,「因為口罩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阻止你手接觸到患者飛沫後,再接觸自己的鼻及口,從而感染病毒。」他認為,若真要使用相關產品,每日必須用酒精及一比九十九的稀釋漂白水清潔和消毒,「效果會好過你兩日用同一個口罩。」
2020-03-13 15:39:13
早前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以及獸醫林健峯接受了U周刊的訪問,解釋了有關早前寵物狗隻受到新型病毒感染的問題。以下節錄了林醫生的意見,及完整的懶人包內容。 Q1:有狗隻確診感染,會否只是被病毒沾染? 林醫生:如病毒只是在該狗隻口腔或鼻腔停留,應不會相隔數天,多次抽取樣本仍有弱陽性反應,較大機會是已感染病毒。 Q2:雖然漁護署估計病毒是由人傳狗。但有沒有可能是狗隻落街時受環境感染? 林醫生:理論上都有機會由環境感染,但機會不大;因為始終在社區的病毒數量不多,而狗隻也是家庭成員之一,邏輯上由主人感染的機會率較大。 Q3:病毒會否出現狗傳人,有播毒風險? 林醫生:機會不大,暫時未有證據顯示狗傳人。是次狗隻感染案例屬偶發性,未有持續發生,也沒有證據顯示狗隻是病毒源頭,市民毋須過度恐慌,更不應棄養動物。 Q4:放狗時,怎樣可預防狗隻感染?應否減少放狗? 未必需要減少外出時間,但應選擇較空曠地方放狗 少去多人地方 盡量減少帶狗隻到骯髒地方 避免讓狗隻到處摸或舐,特別是懷疑受病毒污染的地方 回家後替狗隻用梘液或清潔液徹底洗澡,或至少洗手洗腳或消毒手腳 酒精不能全身用,要留意寵物會否對酒精過敏 Q5:戴口罩或減少親吻狗狗,對防疫有用嗎?還有甚麼要注意? 林醫生:預防交叉感染,可減少親暱接觸如親吻,如果主人身體不適,在家可戴口罩,避免把病毒傳染給寵物。也要注重個人衛生,回家洗手後,才摸寵物或其食物。 Q6:萬一貓狗感染病毒,會否發病甚至死亡? 林醫生:現時未有證據顯示,貓或狗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會有病徵或死亡。 Q7:病毒會否出現狗傳狗? 林醫生:機會不大。暫時未有證據,有待進一步觀察,但不能完全排除有此機會。 Q8:人類會否把病毒傳染給寵物? 林醫生:理論上,人類在罕有情況下,可以感染動物。新型冠狀病毒原本宿主是哺乳類動物,而某部份哺乳類動物包括人和貓狗擁有相同的細胞受體,理論上可以感染,但病毒在不同動毒物身上,會產生不同反應,而且病毒侵襲其他動物後,細胞複製的效率有可能沒人類那麼快。 Q9:SARS時有否貓狗受感染? 林醫生:SARS時曾經有貓狗對病毒呈陽性反應,但當時亦無病徵。 資料來源:http://bit.ly/2TZPU4o
2020-03-13 12:48:42
北角福慧精舍感染武漢肺炎群組人數及線索不斷增加,最新是佛堂除1月25日年初一、2月8日年十五舉辦大型派飯及聚餐,2月5日及6日曾舉行法會,其中7名僧人來自外地,感染源頭更加撲朔迷離。不過,衞生防護中心仍然堅持界定第73宗個案的80歲婆婆為群組唯一「本地個案」,其餘感染者為「密切接觸者」。傳染病科醫生及立法會議員質疑中心「亂認」本地個案,連累婆婆被指摘為「播毒」源頭近兩星期。 被問到為何界定第73宗個案是唯一「本地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因為婆婆是群組內最早發病的人,為「便於識別」,把她獨立分類,「純粹係等我哋容易啲計數咁解,唔係話嗰個就係源頭個案」。但她承認,第76宗個案的57歲女士,同樣早於2月8日發病,但沒解釋為何她不是「本地個案」。 經翻查所有涉及6人以上群組個案,「康美樓」群組裏,最先感染、居於A1307室的75歲男子,被列為「可能本地個案」,而居於307室的37歲男子,才是「本地個案」,他先於其後確診的家人及親戚發病。 不過「打邊爐」群組裏,11名患者全部非「本地個案」,最先發病的24歲男子僅為「可能本地個案」,其餘均為「可能本地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張竹君曾解釋,該場年初二的火鍋聚會,尚有2名內地親戚參與,他們聚餐後已返內地,中心無從得悉他們有否「帶毒」。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指出,福慧精舍群組與「打邊爐」群組一樣,牽涉曾到內地的可能患者或確診患者,換言之未找到感染源頭,衞生防護中心不宜斷定80歲婆婆就是首先感染武漢肺炎的人士,「除非你完全知道,由年初一到年十五,每一個患者係點接觸,因為呢隻病毒潛伏期14日,最先發病唔等於最先感染。」 他續指,第14宗個案的80歲伯伯,一度被指是郵輪「鑽石公主號」的「播毒」元兇,但日本厚生勞動省最近也指出,原來另有2名患者與該伯伯同日發病,換言之他未必是「零號個案」。他認為福慧精舍群組多名患者在不同日子分別在佛堂出現,中心應把他們全部列為「本地個案」,其家人則列為「密切接觸者」,「亦都唔洗公眾睇住個表,再當咗80歲婆婆係『毒后』⋯⋯如果我係婆婆,日日比人誤認一定有心理壓力。」 另一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衞生防護中心技術上需為每個群組定下「Index case」,方便追查工作及與其他部門溝通,「呢啲定位,可能會有灰色地帶,甚至自定,但唔會定咗係或者唔係本地個案,就會做少啲。」 本身是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中心明知福慧精舍群組有兩名患者均是最先發病者,「但係要2揀1嚟做本地個案,根本冇充份證據。點解唔係另一個﹖」他又指,傳媒及公眾非常依賴中心公佈的資料,「婆婆無端端做咗『源頭』,對佢好唔公平」。他認為精舍群組定義準則與「打邊爐」群組自相矛盾,中心應予以統一,兩組患者均改為「可能本地個案」。 資料來源:http://bit.ly/3au6IXJ
2020-03-13 12:01:54
本港新型肺炎確診病例「破百」,且未有遏止的迹象,但公務員與私人機構已陸續復工,打工仔重回辦公室工作,意味重返「逼巴士」、「逼地鐵」的日子。巴士、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每日接載大量乘客,大批人逗留在封閉的乘車空間一段時間,令公共交通工具成為高危感染場所之一。為免中招,打工仔搭車有甚麼要注意?一齊聽聽感染與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的意見吧! 林醫生指,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靠飛沫與接觸傳播,平日乘車,大家都已習慣戴口罩,即使有帶病者咳嗽,口罩基本上已能阻擋大半,未必需要擔心飛沫傳播;反而大家比較易忽略間接接觸:即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病菌依附的物件。 病毒最常依附在金屬塑膠表面 病毒離開人體後會依附在物件表面一段時間,尤其是平滑的表面,如金屬、塑膠等材質,可能依附數小時甚或數天。林醫生指這些材質於交通工具上頗常見,如地鐵的扶手柱、小巴樓梯的扶手等,這些人人都有機會接觸的地方,有較高風險成為病毒的藏身處,愈多人接觸,風險就愈大! 根據林醫生的講法,讓編輯盤點交通工具中最高危病菌藏身處,大家要小心提防! 1. 車廂扶手:無論乘搭巴士或地鐵,站立的話基本上都會接觸到扶手,就算在疫症期間盡量不用扶手,當車加速或急停,大家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握實扶手!所以扶手實屬高危!扶手都有分直立與頭頂上的扶手環,大部分人都習慣握緊直立的扶手柱,反而較少人接觸扶手環;因此相對而言,扶手環的藏菌風險較低。 2. 車內玻璃:很多人搭車時習慣靠著巴士的玻璃窗或地鐵的玻璃間隔小睡,我們的頭髮藏有不少病菌或污穢物,這些看不到的病菌有機會依附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當「上一手」乘客挨過後,你再靠在上面,就有機會將病毒沾上身。 3. 八達通機:無論是乘搭地鐵、巴士、小巴甚或電車,大家都會用八達通付車費,病菌就有機會從八達通轉移到八達通機上面;大家上車拍卡時,不妨預留一些空間讓八達通機隔空感應,減少兩者直接接觸。 4. 巴士——下車鈴:乘搭小巴可以向司機叫「有落」,但坐巴士除非坐到終點站,否則少不免會按下車鈴,都有機會接觸到病菌。 5. 巴士——停泊輪椅處:輪椅處有一張軟墊用作固定輪椅位置,但當沒有輪椅時,就會成為乘客靠著的地方,衣服自然而然會接觸到不少病菌,與地鐵上的玻璃間隔一樣,成為病菌依附的地方。 6. 巴士站——欄杆或座位:部分巴士站設有遮蔭處,還有座位方便候車人士,這裏的欄杆和座位每日都有無數人接觸,卻較少人清潔,應該減少接觸。 7. 地鐵——月台電梯扶手:從地面到月台,一般都需使用扶手電梯,電梯的扶手就有很多人接觸過,也是病菌溫床。 8. 地鐵——入閘機:很多人都會用手推動入閘機的轉臂,這也是高危地方之一,可以轉用闊閘機入閘,減少接觸轉臂。 重點中的重點:勿以手摸口鼻! 數來數去,基本上交通工具上的任何地方都可成病菌藏身之處,那麼豈不是連交通工具也不能乘坐?林醫生表示,其實關鍵在於戒掉以不潔雙手接觸口與鼻的壞習慣;雙手有多骯髒也不重要,我們始終會洗手的;但即使洗手次數有多密,都會有疏漏,一接觸到口與鼻,就有機會將病毒帶入體內。相反,若因擔心在公共地方接觸到病菌,即使搭車跌倒也拒絕緊握扶手,那就矯枉過正了。所以接觸完公共物件後緊記洗手,並且避免摸口鼻;如果擔心的話,用紙巾或手套包著雙手再接觸公共物件,也是可行的方法。 林醫生亦特別提醒家長,要提點小朋友搭車時別「手多多」到處摸;他曾見過有小朋友一上車就整個人緊抱扶手,其實這很容易沾染到病菌。雖然現時小朋友的新型肺炎感染人數較少,但不代表他們不會受感染,或許只是徵狀較為輕微而未被察覺;這樣反而有可能傳染家人,所以家長與子女外出時,要避免子女到處觸摸公共物件。 資料來源:http://bit.ly/38HjXmA
2020-03-13 11:47:23
湖北封城後,至今接獲多單滯留湖北港人求助個案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2月24日下午會見傳媒時表示,香港至今有近2,000人滯留湖北省,其中政府早前已公佈,兩名將於兩個月內產子的孕婦最近向他求助,稱最希望能與丈夫盡快返港。他表示,知悉早於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今午宣佈「封城」解禁通告無效前一、兩日,特區政府已向內地有關當局申請通行證,讓有特別需要的港人,包括孕婦、有長期病患的長者、以及家有幼童的家庭可盡早離開內地,他不擔心由於今日解禁通告被取消,有關安排即會受影響。 涂又指,林鄭個多星期前曾公開表示,至今未在湖北省撤離香港人,並非是遭到中央或地方政府阻撓,故此他相信特區政府為有關人士申請的通行證安排,至今仍然有效,「只要特區政府同特首下咗個政治決心、一個政治決定拍板,係決定撤離呢,咁我相信係做得到嘅」。 他又補充,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歐洲、台灣等地,早前已經成功在內地撤回僑民,故港府由湖北省撤回港人並無任何問題,亦能減少武漢巿政府的負擔,「我就睇唔到內地政府有乜嘢立場,會反對撤離呢一批香港人返港」。 對於政府2月20日已知道有長居在武漢的港人在武漢感染武漢肺炎死亡(20日),但延至昨日才低調公佈,涂謹申批評政府做法不當,認為政府應該盡早披露港人關心的資訊,「我覺得特區政府應該用公共利益角度,畀特區嘅人知道,究竟我哋嘅巿民喺上面(內地)有乜嘢處境」。 滯留港人返港願望落空:糧食七七八八全家僅得6口罩 滯留於湖北省天門市的港人陳先生(化名)表示,所在地相距武漢大約兩個小時車程,當看到今早的武漢市公告,便即聯絡市政府,了解可否盡早離開,可惜最終願望落空。他提到,最方便是經機場離開武漢,如以駕駛方式以陸路離開,其他省市未必容許其車輛通過,所以即使高速公路解封,他與家人也難以離開。他續說,雖上周已接獲政府透過內地相關部門送遞的血壓藥,暫時不需擔心藥物問題。 反之家中糧食已經「食得七七八八」,而且全家僅餘下6個口罩,最希望也是能回港。對於政府沒有盡力安排他們離開,他感到「一日比一日」氣憤,並指10歲兒子下月或復課,計及回港需再隔離時間,擔心兒子未能如期上學,促港府應盡快安排滯留湖北、沒有染病的港人分批回港。 醫生:滯留人士返港隔離期間應多次抽樣本化驗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根據港府公佈資料,2,000多名滯留湖北的港人散落在省內37個城市,一旦武漢或湖北省「解封」,不排除部份港人會駕車穿州過省返港,或是先到其他省市逗留,然後返港,屆時港府要追蹤他們動向就難上加難。他認為較穩妥的方法,是港府盡可能通知港人在某個地點集合,以包機或高鐵等交通工具載他們回港,避免他們與一般市民接觸。 他續指,港府正面臨檢疫中心不足的問題,若日後湖北返港人士要去隔離,難以安排他們家居檢疫,換言之港府非常需要地方安置受影響港人;若港府未覓到地方,或應考慮分批接載他們回港,又或縮短隔離期。由於內地有不少「隱形病人」,部份更可能像「鑽石公主號」般,一段時間後體內病毒量才上升至可驗出的水平,故港府安排了湖北返港人士隔離後,應多次抽取樣本化驗,密切跟進。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則認為,有理由相信一些滯留湖北的港人先到其他省市才返港,屆時或經深圳灣口岸或港珠澳大橋口岸,質疑口岸未必有能力辨認他們實是來自湖北,希望港府有相關準備,例如與內地當局合作等。她又指,現時強制檢疫制針對抵港前14天內曾到內地者,但若港人申報從湖北省而來,則不論相隔多少天,都宜安排他們到檢疫中心隔離。 她亦擔心,若他們回港後陸續發病,將對公立醫院造成極大負擔,希望港府有應變方案。 資料來源:http://bit.ly/3aMPhBG
2020-03-13 11:26:00
近日社交平台流傳一張聲稱由美國疾病與防預控制中心(CDC)製作的海報,建議戴口罩時應配合甚麼的鬍鬚型態。不過,大家細看其實不難發現該圖解並非為新冠肺炎病毒而製作,而是於2017年解釋臉上不同毛髮鬍鬚的造型,會如何影響佩戴口罩(respirator)的貼服度,並非針對一般外科口罩與鬍鬚的關係。 感染及傳染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解釋,大眾可能誤解了圖片所指口罩的意思︰「圖解所指的呼吸器(respirator;俗稱口罩),包括N95、N100,跟市民日常佩戴的外科口罩是有分別的。呼吸器(respirator)的原理是佩戴者必須透過該口罩來吸入空氣,其設計須跟臉形貼服。理論上醫護人員要定期做氣密測試(fit test),從而揀選適合臉形的呼吸器,如果臉上鬍鬚過於濃密,是沒法做到測試,而且如圖所示,某些鬍鬚造型是會影響佩戴呼吸器時的貼服度。」 那麼,留鬚會否影響一般外科口罩的功能?林醫生解釋,外科口罩是透過覆蓋直接阻隔的方式,阻隔經由飛沫傳播的細菌病毒,口罩左右仍然是有空隙透氣,由於口罩只要緊貼臉部但沒有密封的要求,所以留鬍鬚與否並不會影響口罩的功能。 亞洲人種的毛髮一般沒有像中東人種般旺盛。中東國家伊朗的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達8.7%(截至2月28日),就連當地衞生副部長亦告確診,這會否跟當地人普遍束濃密鬍鬚有關?林醫生表示,由於伊朗的資訊透明度不高,沒法確切地了解當地情況及患者相關數據,但他相信當地的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高跟留鬚與否並沒有太大關係,甚至跟當地人有否戴口罩亦沒有關連。「試想想,如當地市民沒有佩戴口罩的習慣,理論上其傳播會更廣,確診數目應很高才對,但現在數字反映出來卻是死亡率高。估計是因為當地人民對疫症的意識認知不高,患者可能要到很嚴重的情況才求診,錯失了輕症時的支援性治療階段,變相入院時已難以治療。另外,當地密集的宗教活動、醫療系統較落後,或者患者多已有長期病患,這些都可能是引致死亡率偏高的原因,不過,還是有待更多資訊發佈確認。」林醫生說。 某些人或會疑惑鬍鬚會否易藏菌或病毒。林醫生解釋,鬍鬚雖然會黏着飛沫,但只要注重日常清潔及個人衞生,一般市民留鬚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醫護人員在這非常時期,定期刮鬍子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就如醫護人士如長髮亦應束起頭髮工作一樣。如果要說跟鬍鬚有關的疾病,一般是生虱、寄生蟲這些跟個人衞生習慣出問題的毛病。」林醫生說。 資料來源:http://bit.ly/3aVoumL
2020-03-13 10:40:00
北角佛堂「福慧精舍」集體感染群組再添兩宗確診及一宗初步確診個案,至今累計相關個案已增至10宗。衞生防護中心在佛堂經書封面布、跪墊及洗手間水龍頭手柄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新增確診個案是一對母子,顯示佛堂已出現二代傳播個案。有傳染病醫生指,病毒在金屬的存活時間較長,相信廁所水龍頭很可能是播毒媒介。 衞生署2月23日公佈新增四宗確診個案,其中兩宗涉及福慧精舍。55歲女病人是早前確診、居於紅山半島57歲女患者的妹妹。55歲女病人居於北角百福花園康福閣,在肯德基(KFC)北角明苑中心分店任職,負責在廚房做炸雞,她2月3至8日曾到佛堂,2月17日起咳嗽,發病期間上班至22日,23日確診。其同住的24歲兒子在母親確診後到醫院求醫亦確診,他無病徵,但X光顯示肺部有花。兒子在中環壹號廣場上班。 清潔義工初步確診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在記者會指,KFC分店員工有戴口罩,患者在廚房工作,並無接觸客人,加上炸雞高溫,相信傳播病毒風險較低。至於24歲男患者未曾到過佛堂,但其母親到過佛堂並確診,屬於二代傳播個案。張稱至2月23日有七宗確診與佛堂有關,另有兩宗屬緊密接觸。中心已收到153名曾到過該佛堂的人士查詢,另安排22人檢疫,其餘已過潛伏期及無病徵的人士會醫學監測。據了解,福慧精舍一名義工亦初步確診,在東區醫院留醫,該義工負責佛堂清潔工作。 衞生防護中心於佛堂採摘33個樣本,發現佛堂內的遮蓋經書布和跪墊,以及佛堂廁所水龍頭手柄樣本呈陽性。中心亦已聯絡佛堂負責人,已安排她送往檢中心。 一名在金鐘政府合署45樓工作的食環署員工本月中到訪該佛堂,現接受隔離。食環署稱已安排部份員工在家辦公,並會消毒辦公室。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相對書本,病毒在金屬、玻璃表面的存活時間較長,一般為一日以內,病毒死亡後的基因可殘留數天,他認為廁所水龍頭較大可能是播毒媒介。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稱,可能有患者對着洗手盤吐口水或吐痰等。若水龍頭表面有病毒,洗手後再觸摸水龍頭,再觸摸眼鼻等,就有可能受感染。 資料來源:http://bit.ly/2IEEs90
2020-03-13 10:17:1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香港人心惶惶。部份企業實行在家工作,不少市民早起撲口罩,排隊數小時購買消毒用品,甚至掃空連鎖超市的紙巾、米糧等必需品。這些不同的行為背後,反映我們對疫情的防備。然而,在恐慌情緒之中,我們又有沒有忽略了防範疫情的一個重點? 在防範本地傳播上,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並不弱,公眾場所中市民佩戴口罩的意識也很高。酒精搓手液、消毒液等清潔用品也很多人爭購,讓人排隊。然而我們若只認為「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對外出有強烈的警惕,而忽略了在家中的防疫和親友間的防範,這便是防疫的盲點。 打邊爐家族與長康邨家族 目前,根據衛生署的通報,本地感染個案中至少涉及8個家庭組,關係到夫妻、母子、姊妹之間的相互傳染。除了同住者之間,近親好友之間也同樣高危。比如這幾日城中高度關注的「打邊爐家族」19人聚餐11位染病,而染病的家人又會傳給同事,加大傳播範圍。另外,青衣長康邨患者的家庭群組共有6人確診,除其之外,5人都是在北角一間酒樓食晚飯後確診,可見親友聚集絕不可掉以輕心。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研究顯示家庭傳染風險極高,病毒入侵率(attack rate)逾80%,與目前確診個案中親友聚集和家庭傳播為主的趨勢相符。因此,在高度警惕防疫於外時,公眾也必須加強在家中和與親友接觸時的防範意識。 衞生署早在2月6日就指出,確診個案反映家庭傳播率高,呼籲市民食飯時應用公筷,減少傳染機會。當然,病例確案有延時性,近日確診的多在較早時候——尤其是農曆新年期間——傳染。然而,我們不能否認人總是容易忽視身邊的危險,對於熟悉的環境會掉以輕心。內地很早就開始呼籲過年不走親訪友,減少聚餐。在內地不少城市和鄉鎮的街頭皆能看到這樣的標語:「不聚餐是為了以後還能吃飯,不串門是為了是為了以後還有親人」、「今年過年不拜年,宅在家裡最安全」、「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等。這些標語或有人認為詼諧有趣,或有人認為稍顯恐嚇低俗,但這些標語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力度,有利於減少聚集行傳染的風險。反觀香港,隨「打邊爐家族」、長康邨家族等案例出現,我們更要留意親友家庭聚會期間的個人衛生,以免成了防疫盲點。 再者,我們亦應提高特殊時期同住家人間的衛生防疫意識。除了在家使用公筷,更要勤洗手,因為間接接觸的感染率比起飛沫傳播的風險更大。而如若家中有人出現相關徵狀,又或是由外地回來,便需要將家中視為社區,加強防疫,包括在家戴上口罩等。同時在此特殊時期,宜加用漂白水清洗衣物以及對家中廁所多加消毒。 此次疫情來勢洶洶,市民對此的重視值得讚賞,但政府對親友聚集風險的宣傳亦或不足,讓公眾防疫出現漏洞,容易釀成社區爆發,必須及早予以重視。 資料來源:http://bit.ly/2QrbdLh
2020-03-11 15:02:52
衞生署早前公佈的武漢肺炎新增確診病例中,再多兩患者與北角美輪大廈「福慧精舍」佛堂有關。其中住在紅山半島的57歲女子曾經到過日本大阪並於1月25日及2月1至6日曾到過佛堂。她於2月8日起發病後,於13日及16日到過養和醫院門診求醫,並曾住院一兩晚,23日再到養和醫院求診,其後獲轉介到律敦治醫院。 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回覆指,醫院內所有人包括該女病人及醫護都有戴口罩,不會造成「播毒」,又指現時醫院有懷疑個案就會呈報,不會讓病人自行到其他醫院求醫。 病人醫護均有戴口罩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私家醫院一般病房空間較大,醫護對病人的比例較低,若有做足防護措施包括佩戴外科口罩和勤洗手;所有霧化醫療程序亦在隔離病房進行,相信病人在醫院內「播毒」機會不大。他又指不少研究已指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在病發初期未必會發燒,故在症狀不明顯的情況照舊入院並不出奇。 林又指隨着本地個案上升,病人較少曾到訪疫情爆發地區,前線醫護對一些久病不癒、抽血發覺淋巴細胞白血球偏高等情況的病人應格外注意,如了解病人在本地有否到訪如佛堂、酒家等曾爆發疫情的地方。 此外,據了解養和醫院月中開始,為部份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住院病人,安排接受武漢肺炎病毒快速測試,未知院方有否在該女病人留院時,安排她抽取樣本化驗。 衞生防護中心於2月20日因應國家衞健委就內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個案通報的最新資料,加強對懷疑個案的監測,並更新呈報準則發送給私家醫生。醫生如發現任何病人出現發燒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或肺炎,及於病發前14天內曾到訪湖北省(不論曾否到過當地街市或海鮮市場)、到訪內地醫院或曾與確診個案於其出現病徵時有密切接觸,均應通報衞生防護中心作進一步調查。 養和醫院證實該名57歲病人曾於2月12日(上午)、13日(上午)及16日(下午)到位於醫院門診部求醫,其間肺部X光及其他檢查結果皆正常。病人曾於2月16日入住醫院單人房一晚,病人肺部X光片正常及已退燒,獲安排於2月17日出院。病人隨後於2月23日(下午)再次求診,並透露曾參與北角佛堂的聚會,因此立即獲安排至隔離房間及轉介至公立醫院。 養和表示,已按衞生防護中心指引即時對40多名曾經與該病人有接觸的醫療人員進行醫學監測,暫未有醫護及工作人員報告身體不適。醫院亦安排該批醫護人員接受病毒快速測試及為有需要的同事進行肺部X光檢查。養和表示在2月12日(上午)、13日(上午)、16日(下午)及2月23日(下午)到訪養和門診部的病人留意身體狀況。同時醫院亦已開始聯絡在2月16日至17日期間曾入住該病人鄰近病房的病人及訪客,提醒他們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http://bit.ly/3cLi4Zf
2020-03-11 12:59:52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多地,確診人數持續上升,為防感染市民均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加緊清潔雙手及隨身物品。不少人為徹底洗淨雙手,用梘液洗手後還會噴酒精或使用酒精搓手液,務求殺滅所有細菌。不過,有皮膚科醫生並不建議「雙管齊下」,並提醒大家使用酒精消毒液時留意以下5大重點,否則消毒效果隨時大打折扣。 1. 酒精不能代替洗手 儘管高濃度的酒精能抑制細菌滋長,但不能取代洗手的作用。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曾於接受《晴報》訪問時指,用番梘或梘液加水洗手,透過流水配合搓揉的動作,能沖洗手上的油脂、污垢及細菌。反觀消毒搓手液對雙手上的污垢、油脂或有機物質未必起到全面的消毒殺菌作用,所以建議用作短暫性措施,於無法洗手的情況下才選用。 2. 不應酒精消毒+洗手 梘液、肥皂、酒精搓手液等均屬皮膚刺激物,太頻繁使用反而會破壞角質皮脂保護層,嚴重可引發主婦手及濕疹。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建議,市民在家時可用温和的洗手液清潔雙手,在街外無法洗手時才使用酒精搓手液,減少刺激皮膚。 3. 酒精濃度勿太高 如果酒精搓手液的濃度不足或過高,防疫效果都會大受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曾表示,酒精搓手液的酒精濃度至少要約70%才可抑制細菌滋長及殺菌,但過高濃度的酒精(95%或以上)反而容易誤傷皮膚或造成過敏反應,出現反效果。 4. 使用分量不能少 若酒精搓手液使用分量過少,難以起消毒作用。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應將足夠的酒精搓手液塗抹雙手表面,使用分量要足夠令雙手保持濕潤及搓至少20秒,並應遵從「搓手6部曲」,順序搓勻雙手的手掌、手背、指隙、姆指、指尖、手腕,幫助全面殺菌。 5. 勿用過期消毒液 何栢良建議,市民使用酒精搓手液時要留意其生產日期及到期日,一般而言未開封的酒精搓手液,可存放2年半至3年;已開封的有效使用期則會縮短至只有6個月。何醫生建議可在樽上寫下開封日期,以免誤用過期搓手液。 額外小貼士:洗手後要保濕護理 疫情肆虐,勤洗手可降低受感染風險,但非「愈密愈好」。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提醒適量潔手便可,一般於進食前、歸家後、接觸過污糟物品等,都應盡快洗手。如想避免洗手後出現甩皮、過敏甚至皮膚炎等情況,平日應多塗抹潤手霜,為雙手保濕滋潤。於潔手及護手方面,亦可參照以下6種方法,有效預防頻密洗手所引發的主婦手及濕疹: 資料來源:http://bit.ly/2xt8mL4
2020-03-11 10:17:07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兩個多月,疫情先從湖北省武漢源起,最初感染者多為曾往湖北、有發燒咳嗽等病徵的人;後來病毒愈傳愈廣,陸續進入多國社區,出現無外遊史的本地個案;現在甚至出現無病徵的感染者,令各地的防疫工作愈來愈難。本港近日新增的個案中,亦有3位確診者沒有出現病徵;當社區開始出現無病徵患者,將對疫情防控造成甚麼影響呢? 點解會無病徵? 早前北角「福慧精舍」佛堂一位信眾確診,其同住兒子雖沒有出現病徵,但因屬緊密接觸者,在接受病毒檢疫測試後,出現陽性結果;而從郵輪「鑽石公主號」回港的乘客中,雖然他們在日本的檢驗結果屬陰性而獲准回港,但回港後接受隔離和檢疫後,衛生防護中心在周一(24日)證實有兩位乘客病毒結果呈陽性,而他們均沒有病徵。 一般而言,感染新型肺炎的患者會出現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病徵;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徵狀、肺部掃描影像和病毒測試結果等,判斷是否確診。無病徵患者雖然受到病毒感染,但並沒有出現以上病徵,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患者有可能只接觸病源數天,就接受敏感度高的電腦掃描,身體當時仍未開始發病;又或者已感染一段時間,即使電腦掃描顯示輕微的肺炎情況,但因患者免疫力較好,未必有明顯病徵,身體狀況之後亦未必轉差,林醫生指這類患者通常較年輕;但他強調,無病徵不代表沒有傳播力。 無病徵都可構成傳播鏈 新型肺炎的潛伏期一般是14日,但早前中國疾控中心發現,患者在發病前兩日已帶有傳染性,故將密切接觸者的定義擴至患者發病前兩日所接觸的人;林醫生指即使患者在潛伏期內無病徵,但仍能構成傳播鏈。造成近700人感染的鑽石公主號上,就有近半數患者無病徵,他相信無病徵患者可構成零星的社區感染情況。 無病徵患者到底有多少?中國疾控中心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指,有1.2%的患者沒有病徵,但林醫生表示因內地現在集中處理危重病人,有機會因而低估無病徵病人的數量,實際數字可能更多。 做好個人防護,仍可防範無病徵患者 無病徵患者無從識別,是否代表難以防範?林醫生指未必,只要大家繼續做好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等,已能大大減少接觸病源。這些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抗疫最基本亦最重要的措施。林醫生比較南韓與香港疫情,指香港人受過2003年沙士洗禮,再遇疫症爆發都會顯得較為緊張,防疫措施亦因而做得更好;「南韓確診數字短時間內破千,而香港疫情暫時不算太厲害;考慮香港與內地的邊境接近,來往頻密,但我們只有輸入個案與零星群組個案,未有廣泛的無源頭感染個案,其實某程度上疫情已算控制得好。」 資料來源:http://bit.ly/2IzfZBJ
2020-03-10 17:00:15
醫院管理局為了加強監察,由19/2開始擴闊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對象,去到急症室及普通科門診的病人。如果病人已經年滿18歲或者以上,而有發燒,患有呼吸道的症狀或有輕微肺炎感染,就需自行收集深喉唾液樣本提交給衛生處進行化驗,但全個程序究竟是什麼呢?由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偉遜醫生解答相關問題。 主持:我們知道深喉唾液樣本測試是靠我們自己唾液進行測試,究竟這個測驗是怎樣檢測到病毒?譬如當中方法是什麼呢? 醫生:其實病人會吐一些分泌物,但那動作不是只吐口水出來,其實正常動作就好像咳或吐啖的動作一樣,裏面帶出來的分泌物就是由下呼吸道的分泌或鼻咽的分泌連口水吐出來。 主持:想知道採集樣本時候,當中的步驟是否複雜?步驟是怎樣做呢? 醫生:其實步驟不是太複雜。相關人員會提供一個小瓶子及兩個膠袋,而病人準備好所有東西後,就可以做”咳”的動作或者發一個聲音”哇”一聲,連一起把口水吐入小瓶子。那小瓶子當然是乾淨,之後鎖起小瓶子,再它放入膠袋,再放入第二個膠袋,做好後就交樣本給院方。 主持:那測試動作要怎樣做?有沒有細節事項需要注意? 醫生:當中細節事項包括需要在早上時分,刷牙前及飲食前做這個測試動作,那就會令吐出來的分泌物好一些及多一些,檢測到病毒的機會率又會高一些。另外,做這個步驟之前及之後都需要潔手,令動作需要乾淨。 主持:做好樣本後要多久內交還給診所?檢測結果要多久? 醫生:理論上應儘快交還,例如早上做好就立即交還,因為病毒存活時間有限,而且早上立即交還樣本,診所就會即日交去化驗所,這樣就可以一日內得到報告。否則就會延後一至兩天。 主持:其實很多人想做這個測試,但不知道怎樣做是否正確,如果平常可以肉眼就可以分辦到深喉唾液或普通唾液的分別呢? 醫生: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所咳出來的啖不是太多,而其他細菌性感染的肺炎所咳出來的啖比較多及混濁,所以咳出來的啖未必可以用肉眼分辦到兩種啖的分別。 主持:深喉唾液及普通唾液所測試出結果會有很大分別嗎? 醫生:深喉唾液始終會好一些,因為口水裏面包含下呼吸道及鼻咽內的液體。不過早期發現口水也會包含一些病毒,所以本地所做檢驗準確度也會有9成以上。 主持:坊間都有不同的驗試方法,但為什麼會特別採用深喉唾液樣本呢? 醫生:因為深喉唾液樣本的程序上比較簡單,測驗時沒有太大創傷性,始終直接從鼻腔及喉嚨採取樣本,會令受採者感到痛及有機會會流血。市民可以在家中自行採取樣本,可以減低在醫院內交叉感染,也可以減少醫院內的隔離病房的流量,從而診斷得更多的病人。 主持: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比較特殊,病徵難以發現,例如只有咳嗽,但沒有發燒及流鼻水,這樣需不需要做深喉唾液樣本嗎? 醫生:這個情況需要醫生診斷,因為典型病徵是發燒,咳嗽或者肌肉痛。但有些情況未必初期就會開始發燒,但也會有些肺炎的病症病狀,這樣醫生也可以診斷到需不需要做這個測試。 主持:先前提及到鼻液樣本及唾液樣本都會有所分別,但兩者還有更多分別? 醫生:現時所採用鼻液樣本及唾液樣本準確度是相當高,事實上近期有份報告提及到有十二個病人中有十一個病人都在口水中找到病毒,所以準確度高而採用這個檢驗。 資料來源:https://bit.ly/3aILB4a
2020-03-09 16:53:13
最近網上流傳新型冠狀病毒在不同物質的存活時間,提到病毒可在木質存活48小時,網民即笑說不可以touch wood。那木砧板會否成為播毒工具?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指出,醫學界對新型冠狀病毒未有全面了解,現有數據多建基於以前相關研究。網傳圖片可供參考,但未必是準確數字。「病毒在不同物質表面的存活時間確實不同,在平滑如金屬、玻璃、塑膠等,存活時間會長過不平滑或疏氣的物質,如布料等。有機物上存活更久,如人體分泌和木質,可能可以生存48至72小時。」 比起病毒存活時間,林醫生認為應該把着眼點放於清潔上。「物質可否被消毒清潔,是更重要的,表面平滑比不平滑更容易清潔。木砧板是有機物,亦可能較多罅隙,有機會含殘留的微生物或病原體,清潔難度較塑膠砧板高。」他亦提醒,切生熟食物要分開砧板,防止交叉感染。 上海街萬記砧板店主Mike教路,清潔木和膠砧板的方法不同。「木是天然物料,不適宜用上洗潔精、漂白水、酒精等有機物,可每日用熱水淥洗消毒。另可每星期一次將鹽灑在砧板上,濕毛巾蓋住靜止約兩三小時,最後用水洗淨,都可消毒殺菌。或者砧板鋪上紙巾,淋上白醋靜止約十分鐘,再用大量清水沖洗。用醋洗,約一星期一次,太多就會有酸餿味。白醋是腐蝕性,會破壞木纖維。」 膠砧板則用洗潔精和漂白水,「覺得很骯髒時,砧板鋪上紙巾或布,淋上1比3漂白水,靜止約十分鐘至半小時,最後大量清水洗淨即可。其實,日日用洗潔精洗都足夠。」他並不建議浸砧板,尤其木浸水後會霉。另外,刀罅位易藏食物和細菌,「這些位要洗得乾淨,用百潔布、牙刷等軟身的物料刷洗。如果用鋼絲刷,罅位只會更深。」 資料來源:http://bit.ly/2TyokMk
2020-03-09 11:33:52
為了抗疫不能外遊,但久不出門真的會屈到病,不少人便決定行山抗疫。有記者周末到了有「千島湖秘境 」之稱的大欖涌水塘郊遊,發現比市區還要多人。人人行山都是想避疫,這麼多人聚集豈不是適得其反?對此,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建議: 1)保持適當距離 林醫生說:「我自己沒有上山,但我看過一些相片,我都覺得太多人了。」加上目測所見,大部份行山人士都沒有戴口罩,也令人十分擔心。林醫生說:「飛沫接觸說的是1至2米的距離,如果附近不是太多人的情況之下,加上有方便潔手的地方,除下口罩也是可以接受的。」 2)小心共用設施 郊外空氣比較流通﹐不只大大減少了飛沫傳播,共用的接觸點亦比商場少,但他強調:「雖然危險性未至於高過逛商場,但太多人便不是太理想,例如廁所始終是共用的。」而且用過的口罩還被棄置在山上,情況令人擔心。林醫生笑言:「現在更沒有人,敢接觸那些口罩。所以希望行山人士在郊外帶走所有垃圾,尤其是口罩,大家都不會想病毒周圍擴散吧。」 3)保持雙手清潔 林醫生還提醒大家,最緊要還是保持雙手清潔,他說:「不論手多骯髒,只要不接觸眼口鼻便不會有感染出現,這個是要緊記的。」但是郊外公廁隨時不夠潔手液,也不是清潔得很頻繁,亦是要注意的地方。 4)燒烤或更危險 林醫生說在疫情下,無論身在何方應該避免社交活動,不是郊外空氣流通便萬能。他提及到很多人行山時都會順道燒烤,但他說這些聚集活動的接觸,跟在商場內分別不大:「燒烤本身不危險,但朋友與朋友之間玩樂或閒談,會比較多近距離接觸,道理是一樣的,大家接觸的時間反而長了。 林醫生最後建議各位,可以發掘一下不同的行山路徑,不要太多人聚集在同一地方,才是上策。 資料來源:http://bit.ly/2VRCiL0
2020-03-06 17:27:42
現時疫情持繼傳播,人一出外時應帶上口罩,而且理想時間應帶上數小時就要更換,特別是戴口罩過程講說話很多,口罩出現濕的情況,就盡量應隔數小時就要換一次。但實際情況口罩短缺,所以我們儘量希望使用口罩時間增長。若果真是要短暫脫下,例如食飯或飲水等情況。 #林緯遜醫生 建議其中一個方法可以做就是用一張A4紙,因為A4紙在周圍較容易取得,帶在身上亦十分方便。步驟就是先將白紙對摺,然後平放枱面,脫下口罩的時候,理論上口罩的表面已經污糟,記得不要觸摸口罩,只捉摸橡筋兩邊,用兩隻手指先將口罩勾下來,再將口罩慢慢放在白紙中間的位置上,不一定要將口罩完全壓平,因為壓平口罩過程,會有機會觸摸口罩,並不理想,之後只將白紙對摺,輕輕壓平,那就可以安全地儲存口罩。譬如在食飯時間,把這個已存好的口罩放在一邊,可以不需要觸碰到口罩,就可以做短暫存放的效果。 資料來源:http://bit.ly/3cwJQbU
2020-03-06 16:44:55
可以依照以下步驟,正確處理使用完的口罩: 脫下口罩前先洗手或潔手 脫下時應盡量拎取兩邊橡筋,輕輕取下 拉直口罩,將外層向內對摺兩至三次 可以準備膠袋把用完的口罩裝好 把膠袋捲好並棄置在有蓋的垃圾桶內 最後清潔雙手 資料來源:http://bit.ly/2HwXTjv
2020-03-06 16:23:10
早前有報道指南韓有兩名沒戴口罩市民,曾乘搭同一升降機,即使當時沒有交談,之後亦受感染。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靠飛沬及接觸傳播,若在升降機內所有人都有戴口罩,交談是沒問題,透過飛沬傳播的風險很低,反而較大風險是透過接觸傳播,如有感染者擦鼻等後,手上沾污了病毒,再按升降機按鈕,便會將病毒污傳予按鈕,之後其他人接觸按鈕後,沒洗手便摸眼、口等,便有機會受感染。 林緯遜表示,升降機是封閉空間,假設有兩個人沒戴口罩,其中一名感染者咳嗽時,其飛沬可傳播病毒感染另一人,或兩人交談也有機會傳播。但若兩人都有戴口罩,透過飛沬傳播的風險很低。現階段市民仍應保持戴口罩,若戴上口罩,在升降機內交談沒問題。 對於南韓的升降機疑染疫個案,林指,暫不清楚兩人感染途徑,若沒有交談,「只係呼吸、噴氣」傳播病毒的機會很低。對於很多時上下班時間升降機較擠擁,他指,最好是升降機內不要擠滿人。 他指,過往數據顯示冠狀病毒可存在於金屬、塑膠、玻璃等平滑表面上,有機會存活數小時至數日不等,現時新型冠狀病毒也可透過接觸傳播。很多時升降機按鈕貼上膠片,然後指「每兩小時消毒一次」或「每4小時消毒一次」,但成效有限。若一名感染者摸口摸鼻後,手上沾有病毒,然後按按鈕,病毒便將病毒依附在按鈕上,之後另一名再按按鈕後,沒洗手便摸口鼻,便有機會受感染。即使按鈕每15分鐘消毒一次,上述傳播也可能發生。 林表示,他個人也直接用手指按按鈕,林籲最重要是注意手衞生,未徹底清潔雙手前切勿摸眼口鼻。 此外,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社區管理維護指引」, 對於個人防疫、軟硬體防疫措施、社區服務人員健康及相關管理措施,及社區集會活動防疫措施等,都有明確建議。在個人防疫手部清潔部分,特別提醒有觸碰電梯按鈕或公共區域門把,可勤洗手或利用乾洗手液清潔消毒;另對於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建議中,則提醒在電梯密閉空間中要避免交談;如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請戴上外科口罩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同時盡可能保持 1 公尺以上距離。 資料來源:http://bit.ly/3cCM8Gj
2020-03-06 15:54:38
新型肺炎疫情持續,加上市面上口罩依然供不應求,不少人遂萌生自製可重用口罩的念頭。到底應該如何自製口罩?應該用什麼物料?又有什麼地方要注意? 中外層物料起關鍵作用 一罩難求下,使用自製口罩總比毫無防護裝備好。儘管如此,香港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孔繁毅提醒,「自製口罩的過濾效果,一般較外科口罩遜色,它主要是阻隔較大的飛沫,較適合在社區使用」。換言之,大家不應過分依賴自製口罩,若要到高風險地方,應佩戴外科口罩。 自製口罩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布料,以及清楚怎樣的口罩結構才可提高防護效能。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自製口罩的設計應參考合規格的外科口罩,即具備3層不同功能的結構:外層拒水(water-repellent),防止飛沫滲透;中層過濾,形成屏障阻擋病菌;內層吸水,吸收佩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分。 不夠貼面 病毒乘虛而入 林緯遜醫生指出,如果佩戴自製口罩後,呼吸如常,感覺跟沒戴也沒分別的話,一般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中間阻隔層密度不夠,二是口罩鼻樑及兩側不夠貼面。假如有人在你面前不掩口咳嗽,飛沫從正面噴濺,「理論上飛沫不會突然轉彎從口罩兩側進入,但也不能排除風吹,或側面有人咳嗽或打噴嚏」,所以口罩盡可能貼面較安全。 坊間製作口罩的布料繁多,如要自製口罩,選購布料時宜緊記以下原則: 外層:拒水,防止飛沫滲透 選料:宜選防水或跣水布料。兩者相比,防水比跣水好,但一般防水布透氣度低,葉曉雲建議選擇高性能的透氣防水布,例如表面加入納米塗層的布料,防水之餘也可讓空氣穿過,此類布料常用於滑雪服裝。 中層:過濾,形成阻擋病菌屏障 選料:不織布。葉曉雲解釋:「不織布則是既非梭織亦不是針織的『無紡布』(Non Woven Fabric),特點是纖維排列無定向,『亂糟糟』黏合在一起而形成布料,相比梭織或針織布料,反而能增加阻隔功效。」她補充,合規格外科口罩的中層,主要使用「熔噴不織布」,它薄身、纖維直徑小,因此能阻擋微小粒子。 兩層薄不織布重疊 免阻呼吸 然而,熔噴不織布不容易在坊間買到,葉認為可改用一般常見的不織布。而理論上,不織布愈厚、纖維密度愈高,阻隔效果愈理想,但或會導致難於呼吸,她認為可選用2層較薄的不織布重疊,來代替厚身的不織布,縫製時,避免不織布的壓紋重疊。 內層:吸水,吸收佩戴者釋出濕氣 選料:由於主要作用是吸濕,葉曉雲認為可以選用棉布。但她提醒,無論選擇哪一種內層吸濕布料,布料織法應跟外層不同。「舉例說,外層選用針織,內層就用梭織,反之,外層用梭織,內層就用針織。兩種不同織法的布料,能夠幫助堵塞『漏洞』,避免飛沫從一條路徑由外到內滲入。」 資料來源:http://bit.ly/39uGzI2
2020-03-06 15:43:22
近日 新型肺炎 全球迅速蔓延,每人逢出外除謹記 #戴口罩 外,知道正確戴上的步驟也非常重要,這才可有成效地預防受 #疫症感染 ,等 感染及傳染病科 林緯遜醫生示範一次比大家睇啦! 現在林醫生示範正確戴口罩的方法,首先口罩方向問題,辦認有金屬條的一邊分好上或下,鐵線應向上因為緊貼鼻樑,另外前後就是一般而言較深色屬於前面,白色屬於後面。因為三層外科口罩,前面那層可防水,譬如有人咳、有飛沬,也可將大部分污洉物阻擋,因為有多的病毒及少的病毒,分別都會影響戴口罩人士會否受到感染。而內層有吸濕的作用,吸收呼吸時釋出的水氣,因為太多水份會令到口罩的功能下降,亦會較容易滋生細菌。 當然佩戴口罩前應先潔手,確保戴口罩之前雙手乾淨,之後未開始使用的口罩當然是乾淨,所以我們暫時都可以觸碰口罩表面,理論上使用過的口罩,盡量不要觸碰口罩表面。而通常一般人習慣拿著兩邊橡筋位戴上。林醫生自己常用其中一個戴口罩方法,就是首先確保雙手乾淨,觸碰少部份將口罩對摺,摺好後可見鐵線彎曲的位置剛好是鼻樑,這個預先步驟令戴口罩後再觸碰口罩機會反而較少。然後拉開口罩面,使戴上時近貼面及方便程度較高,不用戴上面時慢慢調教。 大概使口罩調整到有面部形狀這些預備步驟做好後,用手把兩邊橡筋戴上繞在耳上,戴上後第一件事將鼻樑位的鐵線調節好,雖然事前已對摺對準鼻樑位,但仍有很多虛位,所以用手指輕輕貼緊鼻樑,以自己面形按好位置,使全個金屬貼服,然後在下巴位置輕輕拉開直至口罩全面展開,是應該貼服面部、下巴、口及鼻樑,並沒有罅隙。戴眼鏡的朋友就會知道,若戴得不好,眼鏡有很多霧氣出現,因為鐵線位置不貼服。佩戴後,避免再觸摸口罩表面任何位置。 資料來源:http://bit.ly/3aqyILM
2020-03-06 12:31:53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早前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醫學報告,報告揭示醫院人傳人率高達41%,接近8成感染更發生在普通病房。 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指,當地確診個案有幾萬宗之多,社區中的未被確診或無病徵的隱形病人到醫院求診時,或增加醫護人員感染風險。他認為一旦香港社區感染繼續蔓延,除了要確保高規格病房的感染控制措施做得妥當外,普通病房或診所也要加倍留意,以防未確診或隱形病人傳染醫護及病人。 普通病房 診所要警惕隱形病人 醫學報告中指,138個病例中有4成人是於醫院內被感染,當中有40個(29%)是醫護人員,17 個(12.3%)是住院病人。而受感染的醫護人員中有77.5%是在普通病房工作,17.5%於急診科和5%於ICU工作。 林醫生指報告提供的數據有參考價值,「醫院內的感染是絕對不應該發生的,可說是一宗也嫌多,文章中提到約四成比例,可說是相當高。但由於香港的情況與武漢不盡相同,數字未必能直接套用在香港。」 林醫生指該研究的醫院位於武漢市中心,由於當地幾萬宗確診,社區中應該存在很多未被確診及無病徵的隱形病人。「這些隱形病人或因為其他原因到醫院求診,在求診期間可能會增加傳染醫護或病人的機會。報告中亦有提到,有個案例是病人未被確診前,因肚痛於外科治療期間,傳染了10位醫護人員和4個病人。」 林醫生強調數據仍值得香港借鏡,「如果香港社區感染繼續蔓延,除了高規格病房的感染控制措施要確保妥當外,普通病房或診所也要加倍留意,醫護人員和病人要提高警覺性,以防受沒有病徵的隱形病人傳染。否則有可能像武漢一樣,令醫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 家庭醫生診所 風險亦較高 而醫院傳染率較高的另一原因,林醫生推測指與病毒量有關。「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及武漢肺炎的病人,最初幾天的病毒量通常並非最高,生病後一兩星期所帶的病毒量才是最高。那時病人可能開始出現發燒等病徵而前往求診,這是病毒量最高峰的時候,這亦是醫院感染風險較高的原因。」林醫生指,要減低醫院傳染率,任何情況下都要做足感染控制措施。「就算急救,醫護人員一定要有足夠保護措施保護自己才進行急救程序,要不然一些霧化醫療程序例如插喉,感染風險十分高。」 除了醫院,部份診所亦可能存在傳染風險,林醫生提到當年非典型肺炎「沙士」爆發時,有家庭醫生診所在病人求診後,醫生受感染。「如果診所的流量大,不同類型的病人也會接收,而或者特別多呼吸道病狀的病人來求診,風險相對來說會較大一點。而母嬰健康院診所的風險則較為低。」 新型冠狀病毒 死亡率較沙士低 報告中亦提到138個病例中有6人死亡,死亡率為4.3%;最近有日本專家稱新型病毒死亡率或只有0.3%,而中國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最新研究指病死率明顯變低,只有1.4%。 林醫生指,就疫情的死亡率來說,現階段亦仍未能得出十分準確的數字,其中原因是受感染人數及死亡人數仍未能掌握。「個別報告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受影響,例如報告只用單一醫院作研究,另外亦視乎醫院會接收哪些病人,如會否接收重症病人等。」林醫生解釋,死亡率一般待疫情到較後階段或已完結才會較為準確。而除了中國的數據外,其他國家提供的數提亦會令死亡率計算較為明確。林醫生補充道:「不過已知的是,沙士期間的死亡率比較現時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死亡率為高,而新型冠狀病毒比起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的死亡率又更低。」 資料來源:http://bit.ly/2VOV1qk
2020-03-06 10:06:21
在新型病毒的疫情持續下,不少人會用消毒清潔噴劑清潔家居。但是,網上有傳在噴灑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霧化效應,反增傳播病毒的風險。 林緯遜醫生指,家用的清潔劑在噴灑的過程中的確會出現霧化現象,將消毒液體打造成微細粒子,飄浮在空氣之中。所以使用的時候要留意該位置是否有病源體,或病源體多不多。例如於滿佈細菌病毒的痰液上近距離使用噴劑,噴灑過程中產生的壓力和速度,便有可能將病菌帶到空氣,甚至濺到附近的人的口、鼻,增加感染風險。 林醫生又提醒,使用消毒清潔噴劑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減低噴霧造成的壓力,便可慢慢的散落於需要清潔的位置表面。同時,如果清潔的時候附近有人,都可提醒他們站遠一點或戴上口罩,相信問題不大。 資料來源:http://bit.ly/2TsnaSP
2020-03-05 17:34:2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斷有出院患者,在定期複檢時對病毒再呈陽性反應的案例。據內地媒體報道,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日前(2月25日)對出院病例隨訪時,亦發現13名復陽患者。醫院感染科主任蔡衛平曾指,出院者體內可能仍有病毒或病毒基因片段,但新冠病毒始終是新的病原體,這種情況是否具有傳染性還不能確定。 出院患者一般被視作已康復,但卻被發現體內仍有病毒,是表示病毒檢測存在漏洞,抑或患者的確再度復發?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按照現有觀察,以及對已知人類冠狀病毒特性的了解,這種情況較大可能是因為病毒檢測出現假陰性結果,或康復者體內仍有殘存「死病毒」。 以下由林醫生解答相關的7大疑團(圖): 疑團一:為何會出現假陰性?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的檢測,大部分是從患者的鼻咽、喉嚨,抽取分泌物進行核酸檢測。林醫生指,核酸檢測本身準確度高,但始終有限制,例如抽取不到含病毒的樣本,這與在什麼階段抽取、抽取的樣本量夠不夠有關。 林醫生說:「一般抽取樣本成功率最高(即準確驗出真陽性)是在病毒量最高時,即使抽少量亦會驗到,但病毒量低就最易出現假陰性。」他續指,一般感染的最初期(首一、兩天)及很後期,病毒量是最低,「尤其接近康復的後期,患者的分泌物未必很多,病毒量亦好低,更可能抽取不到帶病毒的部分。」 疑團二:什麼是「死病毒」? 林醫生解釋,按照冠狀病毒的特性,即使患者接近康復,病毒的「屍骸」亦可能一直存在於體內,「但(病毒)死得七七八八,已經生(複製)不到,只是它的基因物質仍然殘留在呼吸道,有時是可以停留好長時間,而化驗結果都可能會是陽性」。 不過,林醫生說,理論上在這個階段,病毒不會再具傳染力,「其實病毒本身並沒有生死之分,只是它進入活體(如動物、人類)後可以自我複製,所以它的生死正正就是指它能不能夠進入人體細胞,如果它入不到,它就等於不是生存中」。 疑團三:新冠病毒特別易現假陰性? 頻繁出現假陰性及出院後復陽案例,難免令人揣測是新冠病毒「狡猾」,但林醫生指假陰性結果並非罕見,與病毒本身亦不太相關,「流感病毒、沙士病毒一樣存在類似情況,甚至沙士在感染初期更常見假陰性」。他解釋,因為沙士在感染初期病毒量上升較慢,要到第七至十日才達最高峰,而目前觀察到新冠病毒的病毒量則會在感染後最初幾天快速上升。 疑團四:驗血檢測會更準確? 既然核酸檢測有限制,像愛滋病毒般驗血會否更好?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前發布消息稱,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指導下,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僅需採樣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獲檢測結果,可與核酸檢測形成互補。 林醫生指,驗血與核酸檢測方法的原理完全不一樣,核酸檢測是直接從臨床樣本中檢視有沒有病毒基因,而愛滋病毒等採取的驗血則是檢測血液中的病毒抗體,不能夠直接比較。 由於身體需時製造抗體,驗血檢測一樣有其限制,林醫生解釋:「比如人體可能需要幾天至一星期才能對新冠病毒產生抗體,那段時間就驗不到,像愛滋病毒測試亦有機會在這段空窗期出現假陰性。」所以,他指對發病較快的情況,現時主要仍是採用核酸檢測。 疑團五:有沒有可能康復後再復發? 如果體內仍存在少量病毒,病情是不是有機會再復發?林醫生指,的確有些病毒感染發病會有兩階段(biphasic),如登革熱病毒的臨床特性就會先發燒,然後好轉兩日,再突然轉差,但過往的人類冠狀病毒都觀察不到有病情反反覆覆的情況 。 日本復陽個案不尋常 不過,日本一名女患者早前出院後,相隔5日又現咳嗽等症狀,昨(26日)接受檢測後再確診,是否代表復發?林醫生直指案例不尋常,「據知過去內地復陽患者都沒現病徵,其中一種可能是她染上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時體內殘存之前的新冠病毒;另一種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確與已知的冠狀病毒不同,會出現復發,要再深入研究情況是個別或普遍」。 疑團六:康復後會再度感染? 如果疫情已在社區蔓延,復陽個案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患者再度染病?林醫生指,再感染是可能性之一,雖然根據其他冠狀病毒的特性(包括沙士病毒),康復後短暫時間內身體都會有抗體,因此在出院後短時間內再感染的機會不大,不過也有可能發生抗體不足以令身體能免疫,導致再受感染的情況。 疑團七:一次感染可能終身帶毒? 出院者複檢呈陽性案例不斷,有人就擔心會否是新冠病毒與愛滋病毒一樣,可以終身停留在人體,令患者時不時發病,無法完全「斷尾」?林醫生直言:「這個可能性很低!」 他解釋,像愛滋病毒、帶狀皰疹病毒(主要引發水痘、生蛇)及肝炎病毒等會終身潛伏,主要因為它們進入人體後,會躲藏到個別細胞中,一旦病毒基因已進入細胞的基因,就無法除去,但以現時的認知,一般冠狀病毒都沒有這種特性,「除非它突然變種出一個咁神奇的情況」。 未知的事物最令人恐懼,新冠病毒出現僅數月,有關的研究仍然不足,加上疫情仍然持續發酵,資訊瞬息萬變,無法絕對排除任何可能性。林醫生亦強調,目前未有很具系統的數據可作分析,很多說法暫時只是假設性。不過,大家同時亦應小心判斷坊間的說法,以免過度恐慌,最重要是做好防疫措施,預防感染! 資料來源:http://bit.ly/3cwpz6n
2020-03-05 16:10:01
網上有傳氣候變化會增加新型肺炎的傳播風險,而香港三月的天氣不時潮濕有霧,出室外活動要加倍小心嗎? 林緯遜醫生指,天氣的變化的確會對傳染病有影響。而新型冠狀病毒屬於一種病毒性感染,以影響呼吸道為主,而這些病毒很多時候喜歡在較低的溫度和濕度中存活。此外,天氣凍或下雨時不少人都會選擇留在室內,在香港這種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人們的聚集同樣會增加傳染的風險。所以天氣、溫度、相對濕度不但對病毒細菌有影響,都會改變人的行為表現,所以部分傳染病在某些季節會出現得特別多。 而以往亦有研究顯示,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或類似的冠狀病毒在特性方面,病毒在離開身體的存活時間在低溫的情況下比較長,譬如室溫或室外溫度只有幾度的地方,病毒在死物的存活時間可達一兩天甚至數天,特別在平滑的表面,因此互相感染的風險也隨之增高。當氣溫增高,到達某個濕度時,細菌的存活時間都會增長。譬如氣溫大約20度,而相對濕度保持50度左右時,病毒的生存時間會較久,同樣增加互相感染機會。 資料來源:http://bit.ly/2wrUaRY
2020-03-05 15:03:51
近日新型肺炎疫情持續,要預防肺炎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切記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以下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林緯遜醫生示範正確的洗手過程: 先用水沾濕雙手 加入足夠份量的梘液 清潔手心、手背、手指背、手指隙、指尖、拇指到手腕的七個部分 搓揉雙手至少二十秒 用水清洗剛才搓過的位置,直到梘液清洗乾淨便可 用抹手紕抹乾雙手 資料來源:http://bit.ly/2HMu8LA
2020-02-28 16:08:21
早前網上有流傳自我檢測新型肺炎的方法,只需要吸入大口空氣邊能測試自己的呼吸是否有困難。 林緯遜醫生指,深呼吸運動的確有助測試肺功能。但如果真的發現出現呼吸困難,代表肺功能已經受到相當的傷害,即肺炎的情況或已發展到較嚴重的階段,而以相關方法檢測新型肺炎並是理想的方法。 其實新型肺炎發病初期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燒、 咳嗽、肌肉痛、疲倦等。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市民應及早求醫,切勿等到出現呼吸困難才求診,可能會延誤診治。 資料來源:http://bit.ly/2P0JqAj
2020-02-28 14:56:0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持續,早前青衣長康邨康美樓出現連環確診,一夜間變成「危樓」。置身危樓應如何自處?節目《今日疫情》請到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解答相關問題。 訪者:雖然有新聞指出青衣康美樓事件與U型渠無關,但仍有很多人因當年SARS的經歷十分擔心,這次的個案會否成為當年淘大的翻版? 林醫生:市民的擔心是理解的,因為當年淘大SARS亦有類似的情況。不過不同的地方是在設計方面,當年淘大單位共用污水喉管,而且很多單位的U型聚水渠有乾涸的情況,變相當關上窗及開了抽氣扇時,會有明顯的負壓,把室外帶有病毒的空氣拉入室內,出現感染的問題。 但這次青衣屋苑似乎是個別單位改裝了喉管,造成負壓的情況出現,未必會影響到整棟屋苑的其他單位,但詳情也視乎於及後的其他調查結果。 訪者:最近網傳有一個自我檢測的方法,即吸一大口空氣,之後閉氣10秒,如果呼吸正常就代表沒有患上肺炎。這個方法有效嗎? 林醫生:由於新冠肺炎的主要病徵是咳嗽、肌肉痛、發燒為主,部分患者會有氣喘,但屬後期病徵。如果自行測試發現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可能已是較遲的情況,患者早期應該已經出現其他病徵,所以在早期時已應求醫。 訪者:在浴室方面,其實有很多衛生都需要注意,本身醫生自己有沒有在浴室進行一些清潔或護理? 林醫生:現時我們應每一日都使用1:99 的漂白水清潔浴室,特別是廁附近的位置。而鑑於剛才提及到青衣的事件,在開抽氣扇時也可以開少少窗,減輕負壓在室內形成的情況,萬一不幸檢測到有受感染的空氣經抽氣扇抽入室內,情況也相對沒那麼嚴重。 訪者:但也有人說關窗能避免抽入受感染的空氣,究竟哪一個說法才是正確? 林醫生:過往有調查發現香港有很多抽氣扇力度過猛,因為普遍室內空間較小,變相負壓情況太嚴重。在平常情況是沒有問題的,但當室外有受感染的空氣便會成為危機。 訪者:醫生平日都會穿上西裝,但西裝會否較難清洗? 林醫生:其實最近有不少身邊的同事換上了風褸,或比較防水及較易清洗的衣服。如果你須穿著較難清洗或替換的衣物,可以選擇將外套掛在一些通風的位置,掛一至兩天再穿上,都會比較安全。 訪者:家居上有沒有一些材料較容易積聚病毒,更值得注意? 林醫生:其實以前亦有研究指出有些物質的病菌存活時間較長,但要留意的是以往的研究並非針對新型的冠狀病毒。例如病菌可以在衣物上存活數小時至十多小時,而較平滑的表面可存活更長的時間。由於現時未有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數據,所以以往的病毒存活時間只可作為參考。另外,病毒在糞水的存活時間會更長,可達數日甚或更長的時間。 資料來源:http://bit.ly/2Hr3nwd
2020-02-28 12:08:59
新型肺炎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不少市民需要接受新的強制檢疫,而這些檢疫措施有多大幫助呢?早前VIU TV節目請來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解答有關新檢疫措施的相關問題。 訪者:現時家居強制檢疫指施,部分人士可能需要配戴電子手環,當中有什麼分別呢? 林醫生:其實早期要戴電子手環的市民是屬於需要檢疫的一群,是指一些沒有病徵的人士,但曾對病源體有接觸,而且正處於潛伏期內。他們和現時正進行的其他家居檢疫相似,但隨著人數愈來愈多,手環未必有足夠的供應,所以受檢疫的人士有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自律的。 訪者:對於居住在檢疫人士附近的鄰居,他們是否不用太過憂慮? 林醫生:我同意他們無須太過緊張,在感染控制中有兩個相關的詞語,分別是Quarantine (檢疫) 和Isolation (隔離)。Quarantine即是剛才所說的是檢疫沒有病徵的人士,而Isolation的對象則是已經出現病徵的人。因此現時在家居進行檢疫或在檢疫中心的人士是沒有病的,所以不用太過憂慮。 另外,由於整個社區都有感染的情況,所以我們應每刻做好個人衛生,並非覺得附近有一個病人才作防疫,應隨時都要做好。 訪者:最近有懷疑因打邊爐集體感染的個案,有學者提出霧化一詞。有人將打邊爐、霧化及傳染畫上等號,當中是否有什麼誤會? 林醫生:由於「氣霧傳播」主要出現在醫療程序上,如插喉、抽痰期受到相當程度的感染機會。火鍋的個案應該與此無關。 訪者:哪麼氣溶膠 (Aerosol) 一詞又代表什麼? 林醫生:氣溶膠指的是一些感染的微粒經過氣體傳出去,所以霧化的程序對於火鍋來說未能構成一個特定的傳播環境。 訪者:打邊爐是否某程度上都要避免? 林醫生:是的,因為太多接觸。 訪者:受檢疫人士的家人沒有受到隔離,這安排合適嗎? 林醫生:要強調的是,受檢疫的人士當刻是一個沒有病的人,但有可能在潛伏期內發病。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時刻做好個人衛生,潔手、戴口罩和家居衛生,防止萬一有機會發病時會感染到家人。另一方面,在家中切記要多洗手,及使用酒精搓手液。 訪者:兒童在戴口罩上有沒有什麼指引? 林醫生:外科口罩主要根據使用者的面型而定,而兒童的尺寸亦有大小之分,最重要的是選擇合適面型的口罩便可。 資料來源:http://bit.ly/38yDcQb
2020-02-26 17:30:51
內地衞健委專家表示武漢肺炎病毒可經「氣霧傳播」(Aerosol Transmission),同日本港出現懷疑因打邊爐而集體感染武漢肺炎個案。有傳染病專家指出,打邊爐雖然會產生霧氣,但理論上氣壓不足以推動微粒經空氣散播,相信不會因此散播病毒,但圍爐仍屬高危活動,理由是用膳者容易因緊密接觸而將病毒擴散。 圍坐近距離接觸易受感染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氣霧傳播意指正壓呼吸機、插喉及抽痰等高風險醫療程序,利用壓力帶走氣體、飛沫或分泌物時產生的效應。當飛沫在空氣中迅速乾燥並形成微粒,病原體可依附表面,再透過上述醫療程序產生較大氣壓,帶到較遠距離,有機會傳染醫護人員。 林指,打邊爐雖然會產生霧氣,但屬沸水在室溫自然產生的水蒸氣,理論上氣壓不足以推動微粒經空氣散播四周,相信不會散播病毒,「亦未有科學數據證明,水蒸氣可以傳播呢隻病毒,打邊爐嗰煲水,其實唔應該有病毒」。他相信武漢肺炎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樣,不會經空氣傳播,反而圍爐進食的人群有否與病者直接或間接接觸,「如果係party room,可能空氣唔太流通,亦增加感染機會」。 中文大學呼吸系統講座教授許樹昌亦指出,打邊爐沒有問題,熱力能殺菌及病毒;但一群人圍着坐、近距離接觸,若有人帶有病毒,容易透過咳出的飛沫或飛沫沾在桌上,觸碰後再捽眼及鼻,進入黏膜後受感染,絕對跟蒸氣或煙霧無關。他表示,有關個案透過家庭式緊密接觸將病毒擴散。公眾人士應避免去人多擠迫地方,或進行群體活動,進食時要保持安全距離。 不過,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昨出席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時稱,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為飛沫、接觸性傳播及糞便傳播,但內地發現可經氣霧傳播,「有機會將帶有病毒嘅飛沫,同埋啲空氣混雜飄得更加遠,講緊兩至三米以外……有呢啲環境因素會飛得更遠,打邊爐正正可能有環境因素導致」。 資料來源:http://bit.ly/3bsDz0m
2020-02-26 16:06:36
一家19口家族年初二(1月26日)於觀塘工廈一個派對場地打邊爐及燒烤後,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美心集團在2月10日表示,獲悉兩名分別於北京樓旺角新世紀廣場分店及北京樓中環歷山大廈分店的員工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現正於醫院接受治療。他們兩人為親屬,於1月26日參與同一家庭的火鍋聚餐,部分親友亦於2月9日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美心表示,集團已於旗下所有分店加強清潔消毒,員工亦須嚴格遵守相關防禦衞生措施,以確保提供一個安全衞生的工作及用餐環境。集團要求所有分店員工值勤期間佩戴口罩工作和每日量度體溫兩次,如有發燒或感到不適,必須盡快求醫,及留在家中休息。另外,公司已暫停所有來往內地及其他國家之公幹及會議,以及要求全體員工申報外遊紀錄,若曾往返內地的員工,須在回港後自我隔離14日。 該集團續指,為安全起見和同事安心,已安排這兩間分店的所有員工在港自我隔離至少14日,公司會密切跟進他們的健康狀況,暫時未有發現病徵。為配合分店運作,該兩間分店暫停營業14日,並於昨晚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所有已開封或經過處理的食物已棄掉,確保衞生,並已主動聯絡衞生防護中心,繼續跟進及處理事件。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指,確診者在食肆工作會否增加傳播病毒的風險,須視乎患者的個人衞生,因為新冠肺炎主要靠飛沫或接觸傳播,例如食客使用患者接觸過的餐具、碟子後再捽眼等,便有可能受感染。 至於食客如果進食患者曾觸碰的食材,林認為因食物經過高溫烹煮,相信病毒已被消滅,而且理論上新冠肺炎病毒不經食物傳播,故即使有食客進食帶有病毒的壽司,「啲病毒理論上都會被胃酸殺死」,不會因而感染新冠肺炎。 資料來源:http://bit.ly/2UJPjWk
2020-02-26 09:47:19
一罩難求,有人一個口罩使用一整天,有人甚至會用幾日,但究竟這樣能否達到防護功能?如何使用口罩才能更耐用?今天節目邀請到感染及傳染病科林緯遜醫生,為大家解答與口罩相關的疑問。 主持:如何使用口罩才能令它更耐用呢? 林醫生:其實早前大家對口罩都加深了認識,明白外科口罩的外層能夠防水,中間作阻隔,內層可以吸濕。我認為口罩的耐用程度受到兩方面的影響。第一,當口罩沾濕時,它的效能就會受到影響。第二,當口罩的阻隔層和外層積聚了太多的細菌和病毒,重用的功效便不理想。有研究指出外科口罩的效用在4-6個小時後大大下降,所以理論上當物資充裕時,應每隔一段時間便換上新的口罩。但現時口罩資源短缺,實際上都需要想方法為口罩延長壽命。 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做法可以採用。首先,要計劃好自己的日程,清楚自己在未來什麼時候要外出或與其他人接觸。將要出外辦的事儲起一次過做,減省口罩的消耗。第二,當缺乏口罩存貨時,即使是用餐時短暫脫掉的口罩,也可能需要繼續使用。建議用一張A4紙對摺,把口罩放在紙上,雙手避免觸碰口罩表面。第三,由於新型病毒以飛沬傳播為主,如果身邊1-2米外沒有人的話,也可以考慮暫時脫下口罩,減慢口罩內層因呼吸時產生的濕氣而降低口罩的效用。 主持:有什麼客觀的方法判斷一個口罩還是否能繼續用? 林醫生:其實一般情況下市民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量度口罩的使用情況。但當市民在佩戴口罩時覺得呼吸不暢順,或許是口罩太濕的先兆,影響到阻隔層。或當感覺到口罩內層不再乾爽時,也是口罩失去效用的警號。 主持:現時不少人用各種方法在海外購買口罩,我們如何知道口罩的質量有保證?是否難以自己檢查? 林醫生:是的。我們只可以透過看口罩的標籤,評估口罩的效能和測試結果的來源地。但當口罩的品質控制有問題,便很難有辦法去自行檢查。例如聲稱有三層但實則如紙一樣薄,或口罩表面不乾淨,便值得懷疑。 主持:口罩是否越厚越好?可以自行剪開檢驗口罩是否乎合規格? 林醫生:未必越厚越好,但合規格的口罩有三習的阻隔結構。事實上,口罩的規格測試並非透過肉眼觀察所得出,而是利用細菌或病毒配合壓力測試而得出的數字而來。所以一般市民難以透過剪開口罩衡量其品質規格。 主持:台灣有醫生教市民配戴兩個口罩,內面用布口罩,外面則是外科口罩,指這方法可使外科口罩的壽命延長至2-3日。另外,又有方法是自製布口罩,再將外科口罩戴在裏面,便可隔日重用。這些方法你又是否認同呢? 林醫生:在現時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我相信這些都是折衷的辦法,因為可以解決口罩內濕氣過重的問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內裏的布口罩是否貼面和沒有造成空隙。另外,如果運用這些方法再去一些高危的地方,如急症室的分流站,便不應再重用該口罩。 主持:蒸口罩的說法是否有任何根據? 林醫生:蒸口罩的原意的確是為了作消毒,但外科口罩與其他高規格的口罩如N95、N100不同。其實消毒的過程原意是殺死口罩上的病毒,但某程度上亦會破壞口罩的物料,而蒸口罩的方式便明顯會對口罩物料造成嚴重破壞。以紫外線(UV) 來說,雖然UV的消毒效果好,但現時仍很難去建議市民採用,因為UV有可能對口罩造成肉眼看不到的微孔或破損。 主持:戴眼鏡或護眼罩是否有保護作用? 林醫生:以醫學的角度,口和鼻絕對有感染的可能性。但對於冠狀病毒對眼部是否有一個很有效率的感染,暫時還不是一個很確定的因素。很多時候要視乎過往是否有病毒透過這種途徑感染,未必是因為飛沬直接噴到眼睛,可能是因為透過捽眼而感染到眼部黏膜。 佩戴眼鏡的確比沒有戴為好,可以避免飛沬直接觸碰到眼晴而受感染。但是眼睛四邊仍有很多空隙,所以在醫學上的感染控制措施內,眼鏡未合相關規格。 主持:配戴一個已經失效的口罩,會否帶來反效果? 林醫生:由於有太多因素會影響到口罩的效能,要視乎口罩是否有接觸到病毒的風險。雖然重用口罩有可能滋生細菌,但未必與新型冠狀病毒有直接關係。失效的口罩的風險是當口罩黏上新型病毒時,病毒有可能未受阻隔而導致感染。所以要做好個人的風險管理,重用口罩不會帶來反效果。
2020-02-24 15:41:27
本地的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持續增加,人人自危,由於專家曾指升降機按鈕是傳染病菌的幫兇之一,近日連如撳𨋢般簡單舉動亦隨時變成同𨋢市民之「角力戰」。有網民便自創「自動消毒撳𨋢神器」,聲稱可避免直接接觸按鈕,而且製作便宜又環保。不過有醫生接受訪問《晴報》訪問時認為「神器」殺菌成效存疑。 有網民日前於Facebook分享方法,指可用膠水瓶及消毒搓手液製作「自動消毒撳𨋢神器」,聲稱「撳𨋢/撳掣/撳櫃員機都可以」,不需每次都用紙巾按升降機按鈕,亦不用再於使用鎖匙後消毒,既環保又方便。 製作及使用: 1. 去文具舖買一支$3膠水 2. 用盡後徹底清潔瓶子,裝入消毒搓手液。 3. 撳𨋢前打開蓋,用出口位的海棉撳掣,撳完關蓋,「自動消毒」。 專科醫生:效果存疑,使用不當可引致反效果 不過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該方法未經科學驗證,難以確保有「自動消毒」效用。他續指,市面上有多款膠水,每款膠水出口位的用料都有不同,而樽上海棉位的滲透力未必足夠讓樽內的消毒搓手液完全滲出,無法確保可殺死海棉位上的所有細菌,甚至有機會讓細菌停留樽上,重複使用便會做成反效果。 林醫生建議,市民可照樣用紙巾幫助按升降機按鈕,而即使用手指按下升降機按鈕,只要之後用消毒搓手液消毒雙手便可,如情況許可,最好盡快用番梘或梘液加水洗手。林醫生解釋,用番梘或梘液加水洗手,效果比用消毒搓手液更好,因搓手液分量若不足,未必足夠全面消毒雙手及手腕,而且搓手液對雙手上的污垢、油脂或有機物質未必起到全面的消毒殺菌作用。他建議市民要勤洗手,外出時可自行攜帶一小瓶梘液,方便洗手亦可確保衛生。 資料來源:http://bit.ly/39pZi7l
2020-02-24 14:47:20
本港新型肺炎疫情持續,當中涉及6個家庭群組,有夫婦、母子互相傳染。有網民呼籲為免全家「攬炒」,建議將餸菜分碟。衞生署今日亦指,近期確診個案反映家庭傳播率高,呼籲市民食飯時應用公筷,減少傳染機會。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則指,間接接觸的感染率比起飛沫傳播的風險更大,提醒大家應注意個人及家居環境衛生,時刻保持雙手清潔。 網民近日在討論區提出「由今日開始唔好再夾餸食飯」的話題,指「夾餸食飯一個唔小心全家瀨嘢(感染),由今日開始全部人應該食碟頭飯,直至疫情完結。」帖子引起不少網民認同,有人回應「(在家)用公筷咪得」、「我同屋企人各自拎返房食,唔想全家都有事」、「屋企戴口罩先有用」。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曾在記者會上指,本港新增的一宗新型肺炎感染個案,患者為55歲女子,為第21宗個案男病人的妻子。至於現時的個案中,涉及6個家庭群組,患者關係包括夫婦、母子等,反映家庭傳播率高,故建議家人應避免緊密接觸,建議用餐時亦可選用公筷,以免傳染。 4大家居防疫貼士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有研究指家庭傳染風險極高,病毒入侵率(attack rate)逾80%,提醒大家在家時,要留意個人及家居環境衛生,以下為防疫貼士: 1.食飯用公筷 林醫生指新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亦可透過接觸傳播,當中間接接觸的感染率比起飛沫傳播的風險更大,故在食飯前後均應保持雙手清潔。另外由於本港疫情愈發嚴峻,建議家人之間在用餐時使用公筷,減低傳播機會。 2. 家中有人患病,全家要戴口罩 家中如有感染症狀者,或是在外時沒有做足感染控制措施(即正確使用口罩,保持雙手衛生),便需要將家中視為社區,相對地高強防疫。故此,如有家人生病,或出現感染症狀、建議在家也需戴上口罩,以免感染。 3.漂白水浸衫 如家人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入高危地方(如醫院、診所),或衣物沾有明顯的污染物,宜先用漂白水浸泡一會兒,或分機清洗;不過一般而言,可以將所有衣服一機過洗。 4.每日消毒廁所 林醫生最後表示,香港大部分人都是與家人共用洗手間,故此也要著重清潔,每天宜以1:99漂白水消毒一遍。此外,如廁後亦應蓋上馬桶蓋,以免沖廁時含細菌或病毒的水彈出。 資料來源:http://bit.ly/2SE5K3N
2020-02-21 14:42:44
衛生署早前建議市民,由內地回港後自我隔離14天,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隔離?林醫生說要留意數個條件,如果他們曾經有機會接觸病原體,例如去過內地,特別是湖北省或者是內地醫院,或者是接觸確診病人,這些屬於高風險。如果符合這些條件,代表有機會處於病毒潛伏期內,但自我隔離要如何做?是否只是留在家裡?方法包括盡量減少與其他人接觸,留意相關傳染病的病徵和症狀,例如發燒、咳嗽、肌肉痛不、疲倦和呼吸困難,定期量度體溫,一天兩次,留意自己有否發燒。 醫生亦提醒自我隔離期間,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亦要保持運動習慣,才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如果在自我隔離期間,發覺任何傳染病的病徵,記得盡快到公立醫院,或者向家庭醫生求診,不過外出時,謹記戴口罩和注意衛生,避免傳播病毒。 資料來源:http://bit.ly/38rjCW0
2020-02-21 10:36:12
生蛇(帶狀疱疹)常見於中年人及長者身上,但其實只要出過水痘,就有機會生蛇,因為生蛇和水痘源於同一種帶狀疱疹病毒,而曾出水痘的人身體會留有病毒,一旦免疫力出現問題,就有可能中招!不過,現時已有相應疫苗預防生蛇,即使出過水痘都可以接種,詳細由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林緯遜撰文講解。 所謂「生蛇」,其實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有時會簡稱為水痘病毒或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的傳染病,只有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才有機會「生蛇」。 水痘與生蛇? 當水痘痊癒後,病毒依然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節(位於脊椎附近,是神經線結構的一部分)中,像冬眠一樣躲藏起來。正常情況下,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會將病毒抑壓,令其不能復發,但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就會乘機復甦。 生蛇的原因和症狀(按圖了解): 常見發作於上背至前胸 甦醒後的帶狀疱疹病毒會沿着神經線一路波及皮膚,形成紅色的帶狀疱疹,更會帶來如針刺、電擊般的神經痛,令外觀和日常生活都備受影響。 由於病發位置是從受感染的神經線所對應的部位開始,理論上有神經線的部位都有機會長出帶狀疱疹,包括頭、臉、頸、手腳等,但最常見會從上背位置一路向下彎,或影響至前胸,形狀像蛇一樣,所以被稱為「生蛇」。 如果病毒影響到頭部,患者有機會感頭痛,甚或影響眼睛致盲;如果病毒在腹部發作,則有機會造成腹痛。另外,有少數患者可能會發燒,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生蛇的原因始於免疫力下降,未能遏止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病毒,所以高風險人士主要是曾經出過水痘且身體免疫力受影響的人,包括(按圖): 1. 年齡(50歲後) 2. 正接受化療 3. 患免疫系統疾病 4. 患愛滋病 5. 長期面對壓力 「生蛇」可經空氣傳染 由於生蛇與水痘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所以一樣會傳染他人,更可以經空氣傳播,傳播範圍能達一米以外!不過,水痘的傳染性較生蛇高得多(一般高三至五倍),原因是出水痘時,皮疹的數量可達數百粒,且會在頭頸等較易暴露的位置,病毒可在呼吸時傳播到空氣中;而生蛇造成的皮疹數量較少,發作位置亦較易被覆蓋。 順帶一提,人體的免疫能力是可以「訓練」的,如果本身抵抗力良好,偶然再次接觸到病毒,並不會立即變為生蛇,反而會重新啟動身體的防疫機制,原有的抵抗力會進一步提升,某程度上反而能降低生蛇的風險。所以如果身邊有朋友生蛇,其實並不需要刻意迴避。 72小時內應就醫 醫治生蛇並不困難,現時已有針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特效藥可以處理,但要抓緊時間,最好於發病後72小時內接受合適治療,延誤醫治可能會令神經線被病毒破壞,為身體留下長期痛楚。 不論是水痘或生蛇,現時都可以透過注射疫苗進行有效預防: 未出過水痘的人士 可接種水痘疫苗,只要預防了出水痘,將來就自然不會生蛇。目前水痘疫苗已被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2013年後出生的小朋友都會被安排接種。 另外,特別建議未出過水痘而又計劃懷孕的女士補打水痘疫苗,因為如在懷孕期間感染病毒,有機會傳染至嬰兒,後果可大可小。 出過水痘的成人 年過50歲、出過水痘的成人亦可以考慮接種為生蛇而設的帶狀疱疹疫苗,疫苗可以提供約七成保護率。 資料來源:http://bit.ly/3bu3i8F
2020-02-20 14:41:33
自農曆新年後,坊間的搶購潮就沒有停過:先搶口罩、酒精搓手液、消毒產品,再到廁紙。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疫情,消毒產品又長期缺貨下,民間智慧開始有解決方法。有網民提出用孖蒸或酒精成份較高的藥用品來代替酒精,到底是否可行呢?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林緯遜醫生指,酒精濃度須要高達60-80%才可達到理想的消毒殺菌效果。「孖蒸」雖然是酒精,但其酒精濃度一般來說只有30度,未必起到殺菌作用。而一些含酒精成份的藥用品,如雙X人藥水,由於其酒精濃度達到80%,理論上的確可做到消毒的效果。港人家中必備的漂白水,是否可以完全代替酒精來清潔日常用品,如手提電話的熒幕呢?林醫生就指漂白水和酒精一樣,在殺死冠狀病毒來說,都有很明顯的效果,但兩者使用方法就不太一樣。最大的分別是,酒精可以用在有機物上,例如我們的皮膚,但漂白水本身會刺激人體的黏膜,引致皮膚不適,只適宜用來清潔死物。而用漂白水清潔物件時,要留意物件是甚麼物料,金屬、羊毛、尼龍、有染色的布料和油漆表面都不適宜用漂白水清潔。 林醫生提醒,酒精的使用時間很快,不論是殺菌或是殺病毒,只需10至20秒就可以。但漂白水須要和物件有一定接觸時間才達至殺菌效果。根據台灣衞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如果用擦拭式的清潔方法,例如抹門柄、拖地,漂白水要在物件表面上停留最少10分鐘,再用清水抹乾。如果使用浸泡方式消毒,就要將物件浸泡在漂白水中超過30分鐘,然後再用清水沖乾淨。一般家用清潔的話,濃度1:99的漂白水就已經足夠,即係10毫升的家用漂白水混和1公升清水。而如果須要清理一些被污染的物件,例如被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弄污的物件,就須要使用1:49的漂白水,即10毫升家用漂白水混和於500毫升的清水內。林醫生提醒,漂白水始終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所以不應該用濃度過高的漂白水去清潔。而濃度適中,用漂白水後亦要再用清水「過水」,即使家中有小朋友和寵物,都可以安心使用。漂白水始終是化學物品,有機會會刺激人體黏膜和呼吸道。林醫生就建議,當使用漂白水和進行稀釋時,應在空氣流通地方進行,同時亦應有適當的個人保護裝備,例如口罩、手套、圍裙,甚至眼罩;稀釋漂白水時,只可以用冷水,不可以用熱水,否則當中的化學成份會被分解,失去殺菌功效;千萬不可和其他清潔劑混合使用,以免和其他化學物產生不良反應;而一旦稀釋後,應要盡快使用,否則消毒效能亦會下降。而如果真的買不到酒精消毒產品,連漂白水都沒有,林醫生建議直接用番皂和水清潔物件。雖未能百分百將冠狀病毒殺死,但水可以將表面的污穢物,如飛沫抹走,都足以減低接觸病菌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bit.ly/2HwLVpT
2020-02-20 10:29:40
觀塘安順大廈一樓一單位連續3天爆屎渠!污水連排泄物一併流出走廊。大廈租客林小姐指,污水倒灌問題持續多天,近日春節假期完結,目睹不少人從外地回港,有人的額上更貼上退熱貼,懷疑當中有人發燒,憂心如有人染上武漢肺炎,屎水倒灌問題會令病毒大規模散播,憂事件變成沙士2.0。 大廈管理公司回覆《香港01》查詢時表示,爆渠首天已曾派通渠公司處理事件,而昨日亦再次有人到清理,並已解決爆渠問題。 觀塘安順大廈樓齡達53年,租住一樓單位的林小姐表示,同層另一單位自本周三(1月29日)起連續3天有屎水從馬桶倒灌,污水更漏至樓層走廊,其他單位住客出入時要踏過滿地的污水及排泄物。 林小姐指,該單位的業主是一名長者,「她不懂得如何處理,連續3日跑到街上流連」。林小姐遂聯同數名人士協助清理走廊,但翌日又見污水再次漏出屋外,她稱已無計可施。 春節假期近日完結,林小姐指曾目睹不少住客拖着行李箱回家,「估計他們從內地回來」。她又見過幾名住客額上貼了退燒貼,懷疑對方發燒,「無可能咁凍仲貼退熱貼啩?」。她擔心對方如感染了上武漢肺炎病毒,疫情或會因屎水倒灌而蔓延全層,加上樓上不少單位為劏房,人口密度高,憂心地說:「我好擔心安全及衛生問題,最擔心係變成沙士翻版!」 林小姐曾就事件向渠務處求助,她指對方馬上檢查大廈外圍沙井,發現渠道內沒有阻塞物,並估計是大廈渠管阻塞引起屎水倒灌,又建議她自行找通渠公司處理。事後林小姐轉向該棟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主席求救,對方是回覆指「應是管理公司負責」。 記者今日(1日)致電負責管理該大廈的恒威屋宇管理有限公司查詢事件,該公司事務部的丘小姐稱,首天接到住戶投訴爆屎渠後,已派通渠公司清理,惟2天後再次出現同樣情況,管理公司昨日已再次派通渠師傅清理,目前已解決爆渠清況,「懷疑係有人掉咗磚頭及雜物入去」。 大廈的另一租戶楊先生表示,今日已不見污水滲出走廊。但他指,昨日曾聽見同座的其他住戶稱,安順大廈早年已出現滲漏,故仍擔心存在衛生隱憂,「觀塘好多舊樓,又有五湖四海的人住在劏房,加上不少人早前返鄉,現在是回港高峰期,好高危」。他指大廈有不少單位提供色情服務,面對疫情情況,擔心病毒會透過體液傳播開去。 淘大花園曾於2003年大規模爆發沙士,多名居民受感染。政府其後發表調查報告指,懷疑因單位地台排水管的U型聚水器乾涸,未能發揮原有隔氣作用,以致受污染的空氣經由污水管倒流入室內,病毒因此蔓延。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根據過去掌握的冠狀病毒資料,病毒在物件上可存活長達一至兩日,在水中的存活時間更久。「假設污水內有病毒,爆渠當然會將病毒散播開去,而愈近距離感染機會就愈高」。他指,污水若經消毒及妥善處理,可大大減低感染病毒機會,建議市民定期進行家居清潔,如用漂白水清潔洗手間等。 建築師關兆倫則指,爆屎渠問題經常在唐樓及舊樓出現,原因是該類樓宇樓齡高,樓宇系統有機會日久失修,喉管及水管容易長期受壓而爆開,而低層喉管受壓最大,因此爆屎渠常出現於低層單位。 關兆倫補充,舊樓通常使用鐵渠等金屬渠管,如有住客不適當地通渠,如使用高壓水槍,或過分使用通渠劑,有機會腐蝕鐵渠而破洞,「新建樓宇或會使用膠渠管,不過同樣有機會因化學劑過多而爆開」。他指如遇上爆渠情況應盡早找渠務工人處理。 資料來源:http://bit.ly/2tTSQ9C
2020-02-19 15:41:09
現時外界病菌肆虐,市面上推出了不少隨身的空氣淨化器、健康勳章及紫外光盒子等產品,聲稱可以幫助對抗病菌。但是,實際上這些產品的作用有多大呢? 1.負離子隨身空氣淨化器 市面上的負離子隨身空氣淨化器,聲稱可以在指定範圍內以空氣淨化及靜電淨化的技術釋放負離子。用家只需把它掛在頸上,就可以防止吸到有害或受污染的空氣。 林醫生指:負離子本身的確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但最近市面上的一些負離子儀器,它是否有效要視乎它執行殺菌止毒時的原理,可能在一些較封閉的地方使用相對較為有效,而隨身用品未必能完全發揮作用。 2.健康勳章 市面上亦有些可掛在身上的健康勳章,聲稱可釋放二氧化氯,幫助消滅細菌。 林醫生指:二氧化氯是一種化學物質,類似家用的漂白水。當釋放的氯氣遇到細菌病毒時,的確有殺菌的功效。但產品有沒有用要視乎二氧化氯可發放到的地方,如果以氣體形式隨身發放,則要視乎是否會在空氣中散發,減低了消毒殺菌的功效。 3.紫外光盒子 除了隨身的淨化儀器外,坊間亦有紫外光的盒子。只要將手提電話放進盒子內,便可以開啟紫外光功能殺菌。 林醫生指:UV-C 的確有不錯的殺菌功能,但紫外光必須要照射到需要殺菌的地方,而且要達到一定的時間和強度才能發揮功效。 總括而言,上面所提及的產品都有消毒殺菌的根據,但實際上的成效則未有嚴格的實驗報告證明。所以林醫生建議應保持個人衛生,同時每日可以為手機清潔1-2次,清潔每個微細的地方。 資料來源:http://bit.ly/2vmBYZB
2020-02-19 12:24:54
武漢肺炎持續擴散,口罩供不應求,有市民為了「慳口罩」甚至足不出戶。台灣有泌尿外科醫生指出,如口罩存貨十分緊絀而無法每次換新,使用後可以紫外線消毒令口罩「復活」。但有本港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指,紫外線燈照射或會破壞口罩結構,減弱抗菌效能,並不建議重用一次性外科口罩。 台灣泌尿科醫生陳偉寶在Facebook 發文表示,一般正常口罩可以使用6至8小時,如口罩被弄濕或曾進出高風險場所,則要盡快替換。不過如果口罩未有明顯結構損壞或被污染,則可考慮用以下方法消毒,但只限同一個人使用。 陳偉寶聲稱,可以將使用過的口罩平放,正反兩面各用紫外線燈照射半小時,但如果家中沒有一般的醫學用紫外燈,可以用烘碗機裡面的紫外線燈,照射口罩放在乾燥的環境中,再靜置3天即可再次使用。他提醒,不要使用蒸氣消毒,因為令口罩「復活」的重點是乾燥。 本港醫生︰用UV燈照射外科口罩或會破壞結構功能 不過,本港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一般外科罩用紫外線燈照射後可能會損害口罩本身的結構,而且第二次使用的口罩阻隔細菌及病毒的功能可能會減弱,暫時亦未有科學實證支持用紫外線燈消滅外科口罩上的細菌,一次性用的外科口罩並不建議重用。 他續指,而N95口罩亦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細菌,但只限重用一至兩次。 林緯遜又指,外科口罩建議每4至6小時應更換一次,如暫時口罩不夠用,應盡量安排當日行程留在家中,以減少使用口罩。 資料來源:http://bit.ly/2SE2l51
2020-02-17 10:00:00
疫症當前,不少人踏進家門第一動作,就是將自己全身消毒:有人以酒精噴灑外衣,甚至拿出蒸氣掛熨機消毒。但近日打邊爐霧化疑雲,引起不少疑慮。到底使用蒸氣消毒機,會否造成霧化傳播? 首先搞清何謂「霧化傳播」?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出,霧化粒子多來自醫療程序,如替病人插喉、抽痰等,負壓過程令飛沫失去水分,體積能小至5微米或以下,飄浮空中較長時間,其他人吸入就會造成感染。他補充,非醫療程序也可產生霧化粒子,例如:冲廁、花灑,因壓力令水珠體積變小,若水源含病原體,就會構成感染風險。 香港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指出,一般飛沫能在空氣中飄浮3米,經霧化後,能在空氣中飄浮10米。「假設你有一把氣槍,氣槍噴出的子彈可以射到好遠;同一道理,分別在於氣槍入面不是子彈,是病毒。」 至於蒸氣消毒會否造成霧化傳播,林緯遜表示,若蒸氣消毒機或蒸氣掛熨機內的水源沒有病原體,噴出的霧化粒子不會造成感染,毋須擔心。不過,孔繁毅提醒,若衣服本身帶有病毒及細菌,使用蒸氣消毒機時,細菌病毒有可能隨蒸氣離開衣服表面,在空氣中飄浮一段較短的時間,但估計病毒數量不多,市民毋須過慮。 資料來源:http://bit.ly/3bN1qrY
2020-02-05 13:16:59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ViuTV推出新節目《今日疫情》,首集搵嚟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以及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做嘉賓,並全面講解選擇口罩、清潔衣服、家居、運動抗壓等方法。 詳細訪問內容 訪問者:一般大眾時常洗手,究竟需要洗多少時間才是正確?或者洗太多是否會有後遺症呢? 林醫生:其實洗手最主要是在食飯前後,有機會接觸受污染的物件前後,也是需要洗手。每次洗手最好20秒以上,可以用番梘、清水洗手,用酒精搓手液都可以。不過如沒有過度或接觸受污染物件,可以不需要頻密洗手。 訪問者:坊間說到地板、門柄每逢被接觸到也需要消毒清潔,究竟有這個需要嗎? 林醫生:家居清潔在這段時間真是要多加留意,譬如定期用到漂白水進行清潔。 市民:究竟肺炎是否會透過眼部傳染呢? 林醫生:這個新型冠狀病毒是可以透過飛沬傳播及接觸傳播,我們身上有哪個部位會受到感染呢?是眼晴黏膜,鼻及口都可以受到傳播,所以理論上透過眼部傳染是有可能的。 訪問者:始終不可能長期留在家中,出街後回到家是否需要1比99漂白水進行清潔,或者有沒有其他方法也可以有防疫功效? 林醫生:其實把日常衣物放入洗衣機清洗已經足夠。當然,如果有去過一些高危地方,例如醫院,明顯地受到污染的衣物也可以用1:49的漂白水浸水,浸3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清洗。其餘一般情況下,可以每日洗衣及多加清潔。如果是日常不時常清洗的衣服,可以放它到通爽地方,放一至兩日,之後再清洗。 訪問者:如果用消毒水製造一個綠酸水的器皿是不是好比家用漂白水? 林醫生:漂白水也是屬於綠酸水的化學物質,所以兩種都是類似,但始於使用家用漂白水是最好的方法及較容易分辨到。 訪問者:坊間說糞便也會傳染到人,病毒通常可以存活多久? 林醫生:病毒通常視乎在不同的物質,天氣或者濕度,它們的存活時間也是不同,如果在一些平滑的表面通常可以存活一至兩日,甚至更多時間。如果是一些污水或者糞便可以停留更多時間。 訪問者:近來最令人關注就是口罩,其實口罩藏菌的容量也是非常多,是一種高危物品嗎? 林醫生:口罩的確是一種高危物品,因為口罩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阻隔,所以所有細菌病毒會阻隔而存在於阻隔層的表面上,應視口罩為一種受污染的物件,所以病毒必定會在上面,大家必須加以小心,不要亂接觸口罩。 訪問者:新型肺炎傳染性有多高呢? 林醫生:其實參考現在所提出的數據有機會是一個人傳染到接近三個人,傳染性比起17年前的非典型肺炎(SARS)似乎是高一些, 訪問者:平常交談時,自己有帶上口罩,而對方是沒有帶上口罩,是否存在危險性呢? 林醫生:自己是安全的,因為帶上口罩後,如果帶菌者有飛沬的話,也會被口罩阻隔。 訪問者:市面上有多種類型的口罩出現,市民應怎樣選購口罩民? 林醫生:其實所有口罩不一定本身會寫上規格,但是有些口罩表明有關規格,市民可作參考,當中數字通常表明可阻隔的細菌、病毒的效能,數字越高,阻隔性就會越好,因為是講述阻隔層裏面洞口體積有多少,密度越高,阻隔就會越多。 訪問者:市面上有進出一些所謂的”黑心口罩”,有些盒裝會標明FDA認證,但怎樣可以分辦真假呢? 林醫生:我覺得要在一些有信譽的店鋪購買,始於市民不能單憑包裝就可以分別”黑心口罩”或正貨口罩。 訪問者:如果購買口罩有發黃或其他感到可疑的口罩,應直接放棄嗎? 林醫生:同意!這些口罩可能已受感染或品質沒有保證,就不要用了。 訪問者:坊間不同人用一些出奇不意的方式自製口罩,是否應勸喻大家不要這樣做嗎? 林醫生:這個疫症我不知道會不會令市民構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但這個疫情未必是一時三刻,可能要持續數個月時間,所以大家都需要有足夠的預防措施,而有些自製防護裝備可能會有保護性,但部分不太有實際性及可行性。 訪問者:如果有長期病患或呼吸道問題的人士,在選擇口罩方面需要有特別要求嗎? 林醫生:其實口罩製造期間所採用的物質都會考慮到相關因素,不會使用到容易致敏的物料,反而,本人認為如果本身有氣管毛病的人士,使用高規格的口罩會令呼吸不暢順,譬如現在大家知道使用外科口罩已經足夠,但如果擔心而帶些高規格的口罩(如N95)的話,也會使呼吸不暢順。 訪問者:有案例是家中有一個08年製造的N95口罩,如在緊急情況使用是否可行嗎? 林醫生:口罩主要是有阻隔作用,是一種物理性質,是沒有包含任何化學物質,所以不輕易過期,一般口罩出廠三至五年左右後,物質的質素上會有下降,案例中的口罩已超過十年,那更加不能使用。 訪問者:如果使用已經消毒的布口罩,那可以阻隔到細菌嗎? 林醫生:布料沒有跣水作用,阻隔效能不及一般口罩,比較容易濕透,濕透後可能比較容易滋生細菌。 資料來源 Viutv: http://bit.ly/2vIEDg8 HK01: https://bit.ly/2SjcKD5
2020-02-05 12:39:56
新型肺炎持續擴散,香港許多市民為張羅口罩四處奔走,他們出盡洪荒之力去自保,加上政府政策配合,盡力減少帶菌者走進香港。然而,不知數量的隱形帶菌者,或早已流入香港,可能已經四處播毒。例如早前兩宗個案為一對武漢夫婦,患者留港六天曾轉換多間酒店,令人擔憂病毒已經散播。究竟大眾市民怎樣可以分辨哪些人是隱形病人呢? 林緯遜醫生稱隱形病人是指沒什麼病徵,甚至完全沒有病徵,但身體上有病毒存在的患者,他們有可能在發病前後將病毒傳染到另一個病人身上。所以林醫生建議市民要留意是否採取足夠的個人衛生措施,正確使用口罩,勤洗手,包括使用酒精洗手液,以及家居衛生也要多留意。 #林緯遜醫生 #楷和醫療 #感染及傳染科 #新型肺炎 #武漢肺炎 #本地感染 資料來源:http://bit.ly/2UMPqAq
2020-02-05 11:22:21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全港口罩供不應求,市民為求抗疫各出奇謀,紛紛想出各種創新方法省用口罩。近日網上流傳一個「口罩重組法」,聲稱可令1盒50個的口罩變成450個,變相可用到450日。不過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此方法會破壞口罩結構令防菌效能大減,不建議市民自行重組口罩。 近日有網民於網上論壇分享自創的口罩重組法,表示自己以一個外科口罩及跑步口罩做實驗,試驗可否「令每個口罩用到最盡最長時間」,並指親身試用後覺得比一般外科口罩更貼面,令耳背更舒服,而且不易被口水沾濕,聲稱可以「一日只用一個」,更揚言此舉可令口罩「1個變9個,一盒50個就變左(咗)450個」,用到450日! 網民分享自創的口罩重組法: 1. 該網民先打開跑步口罩面蓋。(網上圖片) 2. 該網民把外科手術口罩剪成9份,將其中一份放入跑步口罩透氣位。(網上圖片) 3. 該網民最後把跑步口罩蓋上,自製成「慳料版口罩」。(網上圖片) 專科醫生:此方法會令口罩作用大大減弱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不建議市民自行把口罩重製,解釋指一般外科口罩採用三層式設計,外層防水、中層阻隔病菌,底層吸濕,若把口罩切開重組,既不能防水,亦做不到阻隔病菌的作用,「一般外科口罩會以原個進行檢測,驗證阻隔病菌的成效。如果按上述方法做『新口罩』,便要把一般外科口罩切割成一小份,不只令覆蓋面縮細,還會分薄及攤平可阻隔病菌的中層,令阻隔病毒、細菌及飛沬的效果大大減弱。」他又謂自製口罩的成效無從檢測,更有機會浪費原有的外科口罩。 林醫生補充指,使用口罩後,病菌雖會被阻隔及停留於口罩中層,但口水飛沬均有機會沾濕口罩,令細菌繼續滋生,因此長期佩戴同一個口罩並不理想,建議到一個新地方便應換上新口罩,確保衛生。 資料來源:https://bit.ly/2OsBmYY
2020-01-29 16:51:30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首個「封城」的武漢市市面冷清,但超市卻出現人潮搶購糧 其實大家對武漢肺炎嚴陣以待,是因為這種病毒傳播得快,而目前亦沒有任何標準藥來治療,有人提出這種病毒本來只應該在動物身上出現,不應該存在人的身體上,所以人類難以對付。 不過,早前染病的北京呼吸科醫生王廣發發文表示,抗愛滋病的藥對他發揮效用,北京亦證實用抗愛滋病藥來醫治,成效是否真的那麼大?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那種愛滋病藥物稱為Kaletra,本身是蛋白酶抑制劑。當時SARS時期由最初的實驗室試驗至病人身上的採用,也使用到這個藥物,再加上利巴韋林或干擾素,其實對某些病人是有效的。它可以令病毒的數量減低,還有用類固醇的機會亦會減低。 林醫生表示那種愛滋病藥物是會針對一些病毒的蛋白酶,用來進行作用。因為部份病毒他們都會用一些相似的蛋白酶,幫助進行複製,所以那些藥物會阻截蛋白酶的功效,就可能會對抗病毒複製,起到作用。 #林緯遜醫生 #楷和醫療 #感染及傳染科 #新型肺炎 #武漢肺炎 #封城 資料來源:http://bit.ly/3buk73i
2020-01-29 16:45:59
新年前後患有武漢肺炎患者由武漢轉乘不同交通公具來到香港,但轉乘期間沒有發病徵象,其實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實際上有多久呢? 個別報道提及到潛伏期比起當初14天還要提早了3-6天,林醫生相信不少人當中會有些誤解。例如平常說的14天潛伏期,其實是指大部份的病人在14天之內都會發病,好像以前沙士或者中東呼吸綜合症,它們的病毒行為表現應該是相若,其實大部份病人潛伏期都是六、七天,而不是十多天,所以只是指絕大部份病人在14天之內都會發病。 林醫生也提到因天氣轉冷,也是武漢肺炎更加活躍的時機。呼吸道系統的疾病,不只是新型的病毒,都常在冬天爆發。主要的各種原因包括溫度降低、濕度降低,還有人們在冬天通常傾向在室內活動,在人比較多的地方,所以這些因素都會令病毒爆發的風險增加。 #林緯遜醫生 #感染及傳染病科 #武漢肺炎 #楷和醫療 資料來源:http://bit.ly/2OLGFD2
2020-01-29 16:40:12
武漢肺炎大肆虐,有學者提出進一步防疫,除了要帶口罩,市民戴眼鏡都可以提供保護,無近視或其他眼部問題就可以帶平光鏡,但事實上又是否有效呢? 林醫生講述以這個新型冠狀病毒來說,主要的傳播途徑為飛沬傳播,所以戴上眼鏡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為主要受病毒感染的地方是眼晴、鼻及口,所以口及鼻會被口罩遮蓋,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當中的飛沬仍有機會傳播到眼睛,戴上眼鏡便可以加強遮蓋的作用。 #林緯遜醫生 #武漢肺炎 #飛沫傳播 #口罩 #楷和醫療 資料來源:http://bit.ly/2OYI0X6
2020-01-29 14:52:46
(更新內容)湖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肺炎疫情正在蔓延,但內地暫無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抑制劑或藥物。據上海澎湃新聞網報道,冠狀病毒研究專家、德國呂貝克大學教授羅爾夫·希爾根菲爾德(Prof. Rolf Hilgenfeld),已於周三(22日)攜帶2種「最好」的抑制劑飛往中國,以測試它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 本港醫生:醫學界估計與兒童免疫系統未成熟有關 本地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向《蘋果》記者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自然宿主主要是野生動物,從過往SARS數據和現時內地個案顯示,兒童感染率確實較成年人及長者少,醫學界估計與兒童免疫系統未成熟有關,減少了出現「因子風暴」這類免疫系統過份反應的情況,另外對比成年人,兒童亦相對較少機會接觸野生動物或野味,故第一波感染群組多為中老年人。 惟林亦指,隨著內地確診人數大增,兒童開始出現相應比例的確診個案亦屬正常,「兒童只係較少機會但唔係完全免疫」,死亡率方面因兒童大多由社區感染,病毒量相對較低,估計死亡率亦會較成年人低。他認為政府公佈延遲中小學復課時間是明智決定,因現階段內地疫情凶險,本港未知會否有「隱形病人」在社區活動。他呼籲家長避免帶小童到人多擠迫地方,並經常以酒精潔手液為小朋友消毒雙手,避免感染。 疫苗製作 至少半年時間 《美國之音》報道,隸屬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過敏及傳染病研究所的研究員戴仲東表示,疫苗第1期研發,至少要花3個月時間,但疫苗研發出來後,不會馬上用於病人身上,必須經過第2期的「人體實驗」,這過程需再花3個月時間來蒐集各項數據和資料,以確認對疫苗的安全性。換言之,若一切程序順利,疫苗開發最快須等6個月,如果中間出現任何問題,就可能延遲疫苗上市的時間。 德專家帶抑制劑赴中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茂君形容,羅爾夫是研究冠狀病毒的權威,他的到來是好消息。楊茂君又表示,目前為止,中國應還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抑制劑或候選藥物。 楊茂君謂,新型冠狀病毒和沙士(SARS)病毒是同一家族,兩者序列同源性很高,但兩種病毒的具體區別目前還不清楚。據他推測,羅爾夫帶來的試劑應該是針對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的抑制劑,應還未進行過臨床實驗,「畢竟這些年世界上就沒有SARS病人。」 他又透露,目前治療新冠狀病毒的藥物「靶點」,可針對ACE2阻斷或針對病毒複製、重組過程的關鍵蛋白,如Spike蛋白的抗體,主要蛋白酶抑制劑等等。而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與羅爾夫當年曾合作研究沙士,十幾年來一直研究針對3C主要蛋白酶抑制劑。 針對冠狀病毒的治療,楊茂君建議,最佳方法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及輔助治療,讓病人能夠挨過前2周。一旦患者體內產生抗體,基本可以痊癒。 至於在中國曾有處理2003年沙士經驗,為甚麼與之相似的新冠病毒疫情仍會蔓延?楊茂君坦言,這次重大疫情絕對可定義為人禍,而非天災。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炎專家組成員王廣發早前表示,有一種抗愛滋病病毒的藥物對他有效,楊茂君相信那應該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Lopinavir/Ritonavir),當年曾在SARS和MERS爆發時被試用於臨床治療,但該藥物針對的是HIV病毒的特異性靶點,所以在臨床上它能否對新冠肺炎患者有效,還要看它在臨床上的具體表現,現在未能下結論。 鍾南山:已有幾種準備臨床使用 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中科院院士鍾南山表示,已有幾種確認安全性的藥物準備用於臨床治療,但具體療效還需進一步觀察。他呼籲春節期間要注意防護,「健康年才是幸福年」。 鍾南山強調,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就是早發現、早隔離。「發現了,就隔離!只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及時被隔離,後期病人就會少很多。」他說,要盡可能減少傳播,傳播的病人越少,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就會減少。 今日,網傳鍾南山被傳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此,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辦公室稱,鍾南山院士今日正在開會,被傳染的傳聞屬謠言,該單位正考慮發聲闢謠。澎湃新聞網/《廣州日報》/《美國之音》 資料來源:https://bit.ly/2RVqmEk
2020-01-29 14:45:30
武漢肺炎持續在全球擴散,香港昨日(23日)亦確診兩宗個案。市民爭先恐後搶購口罩,多區口罩出現供不應求情況,價格亦大幅飆升。近日,網上傳出消息指,一款名為「救救Mask」的中國製造口罩無法阻隔病毒,卻被藥房標價到200元一盒,大批網民呼籲不要購買該口罩,避免上當。記者到荃灣幾間藥房巡邏,並未發現網上言傳的該款「救救Mask」,而多間藥房的口罩亦已沽清。 各區出現口罩搶購熱。網上傳出多款寫上「救救Mask」的口罩為中國製造,又引述日本消息指,生產該款口罩的工廠在完成日本委託的訂單後,再出產多款品質欠佳的仿冒製品,懷疑其未能有效防菌。 記者以顧客身份到訪荃灣10間分別位於街市街、眾安街及仁濟醫院附近一帶的藥房,巡邏是否有該款口罩出售,發現10間藥房中,均不見「救救Mask」牌的口罩出售。當中更只有4間藥房有口罩出售,其餘6間的口罩均已沽清。 其中一間有出售口罩的藥房,記者則要先表明有意購買口罩,職員才從藥房後方取出口罩。該店職員聲稱該口罩是醫護品牌,售價為100元50片,每人只限買一盒。被問到來源地,職員指店內全部口罩都是中國製造,「不過有啲口罩會通過日本qc(品質檢定),就會蓋咗日本印章。」 至於另一間藥房,就只剩餘黑性的竹炭口罩,售價20元一包,一包內有5個口罩。該名藥房職員指,前日得悉香港有確診案例時,口罩已被人搶購一空,「之前返貨1,200盒口罩,一眼就冇晒。」 記者找來兩盒網上言傳無法阻隔細菌的「救救Mask」的口罩,發現包裝外層標榜口罩能防止花粉及病毒的飛沬傳播,而且有三層過濾,能阻隔外來物質。一般口罩生產商會為口罩進行俗稱BFE的細菌過濾效果測試(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救救Mask」包裝上亦有相關標籤,顯示最高能阻隔99.9%的直徑3.1微米(㎛)粒子。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是次武漢肺炎經由飛沬傳播,即病毒會依附在飛沫上(如唾液)傳播,而飛沫的直徑多數大於5微米(㎛),市民使用一般外科口罩,理論上都能將其隔絕從經呼吸途徑傳播的病毒。 醫生:數字可參考,但亦有機會造假 林緯遜指,BFE測試結果的數字愈高,代表其阻隔細菌能力愈強,測試某程度上可為其阻隔飛沬的能力作參考,不過亦要視乎該測試的準確性,「數字有可能作出嚟」。至於「救救Mask」的口罩只有三層,是否代表隔絕外來物的能力較差?林緯遜就指,口罩層數未必愈多愈好,「口罩並不是用作殺菌、消毒,而是用來阻隔細菌。而一個口罩有效阻隔細菌,在乎它的物料密度高或低。」 他又補充,N95口罩的密度比外科口罩高,適合在一些如醫院等的高危地方使用。他強調,口罩是否能有效隔絕傳染物,關鍵在於用家能否正確佩帶口罩。 資料來源:https://bit.ly/2O3Y3Cw
2020-01-29 14:37:19
【和你抗疫】同枱食飯用公筷唔安全 共用廁所抹手布更易中招 農曆新年即使全城被武漢肺炎陰霾籠罩,但傳統大節都總得出外跟親戚朋友拜年吃飯。究竟到別人的家中作客聚餐,有什麼高危位要特別注意呢? 高危位1︰公筷公羹感染及傳染病料專科醫生林緯遜認為,大部份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都經飛沫傳播。部份病毒離開人體後,仍然能夠存活數小時至數日,造成間接接觸的傳播,人與人緊密接觸的傳播機會較高。同枱吃飯使用公筷及公羹,原意是防止傳播細菌,但如果患者沒妥善清潔雙手,在使用公筷前後曾觸摸口鼻,病菌就會沾到公筷上。當其他人使用公筷後又再觸碰口鼻,便有機會被傳染。雖然看似很迂迴,但其實這正是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場景,故此要謹記經常洗手及不要亂摸口鼻。 高危位2︰糕點瓜子拜年時親友家中或會準備一些已煎好的賀年糕點,或者各式瓜子。如果這些食物長時間放在桌上,亦有機會沾到周遭人群的飛沫。想避免以上情況,最好還是預備食物盒或蓋子把糕點瓜子蓋好。 高危位3︰親友的口罩林醫生說近日大家都很關心哪一款口罩防菌度最佳,但他提醒,正確佩載口罩的意識更為重要。「很多人吃飯時會拉低口罩,吃完飯又重新戴上,又或者不時用手觸摸口罩,都是錯誤的使用方法。因為口罩表面沾滿病菌,觸摸前後應用酒精搓手液洗手,而不是摸完口罩再摸飯桌上的筷子等其他地方。我建議最好吃飯前先除下口罩,清潔雙手,吃飯後洗淨雙手,再佩帶另一個新口罩。」林醫生說。 高危位4︰洗手間抹手布很多人家裏的洗手間都會掛上抹手布,但這正是細菌隱藏的地方。如吃飯前洗手再用抺手布抺乾,便有機會沾到細菌。林醫生直言︰「如果是我,一定不會用。」所以,大家還是用紙巾抹乾雙手最穩妥。 另外,林醫生坦言新年跟親友團拜的場合實在很難避免。所以他建議在室內應盡量打開門窗,這是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防控措施。而針對流感疾病,患者應有保護他人的意識,一旦出現周身乏力、咳嗽等症狀,最好避免到人多的地方跟人接觸。「如患有流感,首兩天的傳染力會較高,故患者一感到有相關症狀,要勤洗手及佩戴口罩。最好是避免跟其他人接觸,以免傳染他人。」 資料來源:https://bit.ly/36zno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