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11:48:59
全球約有三億名穩定型動脈粥樣硬化病患者(心血管病和周邊血管病),而患者人數隨着人口老化不斷增加。抗血小板藥例如阿士匹靈和他丁類藥物(降膽固醇藥)過往二十年一直為這班病人保持血管暢通,維持血管壁健康穩定。 縱然有這類藥物的協助,每年仍然平均有百分之十病人病情會再度惡化。十四年前醫學界曾經嘗試把阿士匹靈和舊式抗凝血藥(華法林)一同合併使用在曾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身上。對比于只服用阿士匹靈的病人,這種舊式混合療法雖然可以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機率,但會引起更多嚴重內出血,結果得不償失。六年前醫學界再度嘗試引進混合療法于急性冠心病綜合症患者身上,有別於上一次的研究,這次使用新一代抗凝血藥利伐沙班(Rivaroxaban)。研究最終發現曾使用過低劑量利伐沙班和雙抗血小板藥的病人,他們因心血管或其他原因死亡率大幅削減了三成。但亦同時避免不了多一點出血風險,但整體結果比從前使用華法林時已大大改善。雖然新一代混合療法似乎為動脈粥樣硬化病人帶來多一點希望,可是此研究結果只適用於急性病患者,對於穩定型病患者,過往二十年藥物治療一直停滯不前。 在兩個月前舉行的年度歐洲心臟醫學會議,發表了一項針對穩定型動脈粥樣硬化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報告。研究把全球二萬七千多位患有穩定型心血管或周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分為三組。其中一組只服用阿士匹靈,另二組病人除了阿士匹靈外會同時服用低劑量或常規劑量的利伐沙班(新混合療法)。研究歷時兩年,最終發現接受低劑量利伐沙班的病人相比只服用阿士匹靈的病人,他們的綜合結果指標(中風,心肌梗塞和心血管總死亡率)大幅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四,並且在中風和心血管總死亡率降幅方面更為顯著。另外研究對象由於有大約三成周邊血管患者(頸動脈或大腿動脈班塊阻塞),而這一班病人對於傳統治療如阿士匹靈的效果一直未如理想。但使用了現代混合療法後他們亦有如此良好表現,無疑對此類疾病治療起了積極作用。 新混合療法雖仍然逃不了比單一使用阿士匹靈多一點點的出血風險,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致命性的出血和腦出血的風險並沒有增加。整體而言新混合療法在減低穩定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疾病復發率和身體出血方面比過往混合療法取得更佳平衡。醫生為此類病人制定合適治療之時,會嚴格審視病人自身出血的風險和血管疾病的長遠復發機率,務求為每位不同病人度身訂造最佳治療方案。
心臟科專科醫生
2017-08-22 11:35:02
在醫護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突發狀況,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爭分奪秒,盡快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你們可能會覺得劇集《On Call 36小時》風風火火的情節太煽情誇張,但在現實生活裏,劇集所誇大的可能也不比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危急。 曾經有一位七十多歲接受過「通波仔」的冠心病病人需要接受一個複雜膀胱手術。由於此手術時間長並對心臟負荷很重,所以我要為他在術前做心臟評估。雖然病人順利通過各項心臟檢查包括核子心臟掃描,但經過十一小時的手術後,病人在深切治療部被發現血壓急降。我收到通知後,隨即安排病人做心電圖檢查,確診病人患上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源休克。需要盡快「通波仔」,把閉塞了的冠狀動脈打通,恢復血流到心臟肌肉。 因心肌梗塞而導致心源休克短期死亡率可以高達七成,所以當時情況非常兇險,要馬上送病人到心導管檢查室用儀器支援血壓隨後施行通波仔手術。可惜當時心導管檢查室剛有另一位危急病人進行手術中,我那位病人只好繼續在深切治療部搶救。當時首要任務是盡量在做通波仔前把病人血穩定。在這危急情況下,強心藥只起了少許提升血壓的作用。及後我要在病人股溝動脈放入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裝置,用機械性方式去輔助循環系統。當血壓暫時穩定過後,另邊廂要繼續為病人尋找其他渠道進行通血管手術。最後經過醫院各部門同心協力,除了找到一班當晚不在候召名單上的心導管室護士能即時回到醫院協助手術外,最終亦安排到病人在放射部門手術室替病人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 為這位病人進行通血管手術前,我一直疑惑同愧疚是否術前心臟檢查有誤差,未能為他在膀胱手術前及早診斷血管阻塞。手術中發現原來血管被一個剛形成血塊阻塞了。估計是膀胱瘤手術壓力太大引致血管壁的膽固醇出現撕裂,繼而吸引血液中血小板黏附一起,形成雪球效應,阻塞血管通道。最後成功把血管打通,並植入支架,病人才可以逃出鬼門關。 雖然現今醫學昌明,但很多病症縱使不是絕症,卻會突如其來令人送命。身為醫護人員,也只能盡力為病人排難解厄。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7/0822/106977.html
2017-06-15 12:18:39
雖然膽固醇已有傳統的他汀類藥物治療,但原來對於某些膽固醇「爆燈」的人士,他汀的藥力未必足以將之降至安全水平。 近年新式的降膽固醇藥效果更佳,可減少這些病人出現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2018-07-11 23:52:01
早前一位有心臟毛病的年長病人,於外遊時因忘記帶藥,不幸病發身故。即使在港期間有定時覆診,而藥物亦能有效控制病情,可惜偏偏就是因爲一時疏忽,在外地撒手人寰,實在令人惋惜。是次案例其實亦提醒我們,長期病患者有一些生活上的細節是絕對不可疏忽,由其是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士。頃刻的心臟問題足以關乎性命,在此分享幾個心臟疾病患者可能會疏忽的生活細節,尤其是年長患者,希望日後可以多加留意。 首先,老人家需要特別留意一些有可能會突然增加心臟負荷的行為。聽似簡單,但其實平常如飲水,都有機會增加心臟負荷。坊間常有建議指每日應飲用八杯或兩公升清水,然而這個並不適用所有病人。 因為如果攝取過量水份,而心腎功能又不理想,身體便無法排走多餘水份,有機會導致肺水腫。同一道理,除一般清水以外,老人家要留意用餐時的湯水同鹽份攝取量,因為鹽份會刺激病人喝水意慾,增加血液循環負擔。至於理想的每日飲水份量就因人而異,視乎心腎功能及體重,最好徵詢醫生意見。 其次,心功能較差的長者亦切忌胡亂服食成藥。年紀大或會出現各種痛症,有長者可能會到藥房購買一些消炎止痛藥服用,但其實這類藥物有機會對身體多個器官帶來不良影響,包括心臟收縮功能、心血管、腎臟以至胃部。因為消炎止痛藥會影響腎臟的水份處理,嚴重可以引致急性腎衰竭及急性心衰竭。因此建議心腎功能較差的長者,在需要服用消炎止痛藥時必前與醫生商量。 睡眠方面亦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受亞洲人先天面型上的影響,加上年紀大,肌肉組織會鬆弛,長者會有較大機會出現睡眠窒息症,增加突發性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睡眠窒息症會對血管構成不利影響,因為呼吸被阻礙會減少血液中的含氧量。當血液氧氣量不足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倒如血管會因此因崩緊,血壓會上升,血管的老化亦會因此而加快。如果發現自己鼻鼾聲浪大、明明睡足,但日間卻又精神欠住,就有可能患上睡眠窒息症。 心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可能會因生活上小疏忽而突然發病。雖然「凡事諮詢醫生意見」為老生常談,但這類病人就的確正正有此須要。 楷和醫心 心臟內科專科繆建文醫生
2017-12-05 14:12:52
膽固醇問題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元兇,而他汀類藥物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在過去二十、三十年,醫學界對於減少膽固醇積聚在心血管方面,除了處方他汀類藥物之外,一直苦無進展。八月份我到西班牙參加了歐洲心臟協會的年度會議,聽過許多治療的最新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利用生物製劑來抑制血管發炎,讓血管狀態穩定,從而達到減低心血管疾病長遠復發率。由於是項研究甚有啟發性,很值得與讀者們分享。/楷和醫療心臟科專科醫生 繆建文 許多病人都知道,膽固醇問題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究竟膽固醇是什麼?它是由肝臟製造,是身體合成多種重要荷爾蒙及膽酸的材料,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兩類。醫學界相信,好膽固醇能抑制心血管疾病;壞膽固醇則導致血管粥樣斑塊增生,令血管收窄的風險大增,引發慢性或急性冠心病。 降壞膽固醇仍會發病 對於有高膽固醇問題的人士,尤其是已經患上冠心病的病人,醫學界一直認為治療方向是The lower the better,意即將壞膽固醇控制在愈低的水平愈好。過去二十多年,不同醫學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能有效降低血液壞膽固醇濃度,亦可緩阻斑塊積存在血管壁的速度,穩定一些已積存在血管壁的膽固醇斑塊,從而降低部分高風險人士的死亡率,尤其惠及曾患心肌梗塞的病人。所以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他汀類藥物一直為醫學界廣泛使用,是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藥物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臨牀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即使接受了通波仔手術以及服用藥物(抗血小板藥及降膽固醇藥),仍有約25%的病人,會在五年內心血管疾病復發。這情況一直困擾着醫學界——因為縱使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但仍不能把引致血管粥樣硬化的斑塊完全穩定下來。這意味着還有其他導致斑塊積聚心血管病的機制,一直未被發現以及作出相應的治療。 血管炎症過激風險高 這個八月份于西班牙舉行的歐洲心臟協會年度會議上所發表的突破性心血管治療方法,可能為未來醫治冠心病打開一道新大門。研究將治療血管問題的焦點,由壞膽固醇主導的機制轉向去另一嶄新思路——血管發炎。醫學界一直相信,動脈血管硬化與炎症(inflammation)有密切關係。炎症可以是身體其中一個“自衞機制”,例如當我們遭受細菌感染、身體有損傷,透過發炎反應可以對抗外來病原入侵。但發炎反應可以是一把雙刃劍,若反應過劇可導致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症等等。 發炎與血管疾病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醫學界相信,當激烈的炎症在血管出現,可導致血管加速老化、加深斑塊積聚程度及不穩定性,最終增加心肌梗塞或慢性心血管閉塞的風險。這可能解釋了為何有些壞膽固醇水平並不高的病人,仍然可以患上嚴重的心血管閉塞。 其實,他汀類藥物某程度上也有抑制血管炎症、穩定血管斑塊結構的作用,但它主要透過干預壞固醇的機制來達至療效。然而,引發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機制尚有很多未知領域。今次在歐洲醫學會議上發表的研究,便從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的生物製劑方面,找到一點線索。 心血管病死亡率降15% 研究人員以一種稱為單克隆抗體(canakinumab)的生物製劑,結合高效能的他汀藥物為治療的配方。這種生物製劑主要透過抑制一系列引致血管發炎的機制,達至穩定血管的目標。研究約有一萬名來自全球、曾患心肌梗塞的病人參與,他們分為三組,於心髒病發後三十天,分別予以50mg、150mg和300mg劑量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屬皮下注射,每三個月注射藥物一次。研究以跟進病人五年後,出現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比率、非致命性中風風險及因心血管病引致的死亡率,作為評估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50mg劑量的病人的“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P,C-Reactive Protein),平均下降了26%;接受150mg劑量的病人下降了37%;接受300mg劑量的則下降41%。另外,接受150mg劑量的患者,在上述三個評估指標中,整體下降15%;再次接受緊急通波仔手術和不穩定心絞痛的機率,亦減17%。 研究:減肺癌風險67% 但研究過程中,有小部分病人用藥後,出現嚴重及致命性的感染個案。原因是否與過度壓抑發炎機制,削弱了病人的免疫反應有關,有待更多研究探索。而另一意外發現是,曾接受此生物製劑的部分病人,患肺癌的風險比沒有用藥的病人低67%,箇中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這個研究結果或會成為未來十至二十年,開啟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新方向。但現時他汀類藥物仍然是大部分病人的首選。有些病人會擔心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肝酵素上升等。但這些情況不是經常發生,而且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調節藥物劑量,或同時處方其他藥物協助控制血液的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所以最重要的是與醫生溝通,商議一個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治療方案。
楷和宗旨
創辦人的話
認識楷和
公司活動
最新資訊
加入我們
聯絡我們
私隱條款
中環專科中心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26樓2601-04 & 06-08室
尖沙咀專科中心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5號普基商業中心2樓
楷和眼科中心
中環普通科醫務中心
With care we serve. Copyrights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hiron Healthcare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