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每兩個人便有一人受到幽門螺旋菌感染。這種細菌潛伏在我們的胃部,可引發慢性胃炎,長期慢性發炎會導致胃潰瘍,甚至進一步發展成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因此不能任由其在胃部寄生不理。楷和醫療腸胃肝臟科專科吳瑞璋醫生將深入探討幽門螺旋桿菌及其影響,以便及早預防、識別及處理。
吳瑞璋醫生表示,有幾個因素可能增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包括曾經患有胃潰瘍、經常消化不良、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吸煙以及年齡超過40歲等。此外,與感染者同檯進食,其感染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可能在體檢時才發現。然而,若出現胃痛、食慾不振等情況,則需提早就醫。診斷方法包括碳13呼氣測試、胃鏡檢查且配合活檢、糞便抗原檢測、及血清抗體檢測等,每種方法有其優勢和局限,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方法是三聯療法,這包括使用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及兩種抗生素,三種藥物必須定時一齊服用,療程約兩週。完成療程6星期後,患者需再次進行呼氣測試以確保幽門螺旋菌已被消滅。
若對第一個療程無效,則可能需採用四聯療法,進一步消滅細菌。治療後,患者需定期進行追蹤胃部健康狀況,以確保病情不再復發。具體檢查頻率取決於個人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建議與醫生討論適合的追蹤計劃。
吳醫生提醒,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勤洗手,並注意食物的衛生質素。此外,使用公筷和確保水源乾淨都是有效的防範措施。此外,要養成定期檢查身體的習慣,主動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
方法 |
準確率 |
優勢 |
局限 |
|
碳13呼氣測試 |
90%+ |
無創、快捷 |
需停抗生素或 |
|
胃鏡+活檢 |
95%+ |
直觀發現病變 |
侵入性/成本高 |
|
糞便抗原檢測 |
85%+ |
適合兒童 |
樣本處理複雜 |
|
血清抗體檢測 |
70-80% |
快速篩查 |
無法分辨現症或 |
最後更新日期: 2025年7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楷和醫療集團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