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体的癌症常发病于中年及老年女性,超过九成来自子宫内膜(即子宫内膜癌),其余来自子宫肌肉层 (即恶性子宫肉瘤)。根据2023年统计,这种癌症在香港全年大约有1,300个新确诊的病例,每年因子宫体癌而死亡的人士约有 100 名。子宫内膜癌的形成是由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生引起的,这些细胞可能会侵犯周围组织,甚至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
楷和医疗妇产科专科蔡汝嘉医生指出,早期的子宫内膜癌可能已经会出现病征,但是许多女性可能将其误认为是正常生理变化。例如停经前的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经血过多或经期之间出血;而停经后的女性则可能出现阴道出血或异常分泌物。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症状可能包括性交或小便时的疼痛、大便习惯改变以及下腹出现肿块。 
虽然医学界对子宫内膜癌的具体成因尚未完全掌握,但一些风险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有关。例如,年龄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该病多见于45至65岁的女性。此外,从未生育、肥胖、长期使用雌激素荷尔蒙补充疗法、患有多囊卵巢症、正在服用乳癌治疗药物泰莫西芬 (Tamoxifene)、患有遗传性非瘜肉结直肠癌综合症的女性,以及有乳癌、卵巢癌或大肠癌家族病史者,均属于高危族群。 
蔡医生分享,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不像子宫颈癌有筛检的方法,所以女性若发现阴道有不正常出血,尤其是收经后阴道出血,应尽快求医,及早接受详细检查。诊断的方法包括盆腔检查、阴道超声波扫描、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抽取术或扩张刮除手术,如果及早发现子宫内膜癌并接受适当治疗,存活率可达 9成以上。 
治疗方面,子宫内膜癌的疗法通常根据癌症的分期、肿瘤大小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决定。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射治疗、荷尔蒙治疗、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手术通常涉及切除子宫卵巢输卵管和淋巴,根据个别情况选择开腹、经阴道或腹腔镜方式。化疗则利用药物来消灭癌细胞,虽然这些药物无可避免引起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导致副作用。放射治疗使用高能量射线来破坏癌细胞,而荷尔蒙治疗则通过合成的黄体素来抑制癌细胞的增生。此外,随着医学进步,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开始受到重视,这些疗法针对癌细胞的特定特征,提高了治疗的精确性和效果。
蔡医生最后提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也是降低子宫体癌风险的重要措施。

最后更新日期: 2025年11月
本网站的健康资讯已由楷和医疗集团的医生覆核。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视作医疗建议,亦不能取代阁下就个人健康状况向合资格的医护人员作出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