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古力瘤

首页医疗资讯健康专栏朱古力瘤

朱古力瘤是什么?



朱古力瘤的正确学名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性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其中一种。 

正常的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在子宫内壁,每个周期脱落经阴道排出体外形成月经。子宫内膜异位是指内膜细胞异常生长在子宫以外的地方,如果出现在卵巢,
便会导致积血形成囊肿,便是俗称的朱古力瘤。

如果经痛问题严重,或出现血量过多甚至异常出血的情况,便要加倍留意,因为这有可能是患上子宫内膜异位或朱古力瘤的警号!

朱古力瘤不容轻视 可影响生育

朱古力瘤主要出现在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身上,有机会影响生育。 

朱古力瘤有机会因体积过大而破裂,液体会流向腹腔,造成剧痛,严重的更可导致急性盆腔炎. 同时,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更有机会造成盘腔黏连,影响生育。研究颢示,高逹三至五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不育问题。

然而,目前并未有子宫内膜异位的确实成因,有家族病史、经期频密、早出现初次月经、出现经血逆流等均可能是其中的高危因素。当中有部分患者更完全没有病征,是通过定期妇科检查才意外发现。一般建议若出现以下症状,便应及早求医作初步检查:
  • 经痛
  • 经血量多
  • 异常出血(如两次经期之间不规律出血)
  • 慢性盆腔痛和下背痛
  • 性交疼痛
  • 怀孕困难
  • 大小便疼痛或出血

朱古力瘤的常见症状

  • 经痛
  • 经血量多
  • 异常出血
  • 慢性盆腔痛和下背痛
  • 性交疼痛
  • 怀孕困难
  • 大小便疼痛或出血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早治疗

朱古力瘤的一般可以透过临牀检查以及腔超声波检查作诊断。 
医生会先向病人了解症状及家庭病史,凭专业经验分析有可疑的情况,再以超声波协助检查子宫、卵巢内外结构及病变。

如有怀疑,医生会视乎病人的情况和病历,有机会会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磁力共振、计算机扫描、抽取血液检验癌症指标等,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由于朱古力瘤的患者未必有明显病征,因此建议女性定期做妇科检查,包括盆腔超声波,可帮助病人及早发现病情,并监察病情有没有恶化,以便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因为当囊肿的体积愈变愈大,可引致不育或其他并发症,例如破裂或因过重而出现扭转,造成剧痛。

定期检查的好处

  • 尽早发现并控制病情
  • 治疗病征带来的痛楚和不适
  • 减慢病情恶化的速度
  • 降低不育的机会
  • 避免演变成严重并发症
  • 节省长远的医疗开支
  • 定期检查 及早发现潜在病症

朱古力瘤的治疗

楷和的专科医生会先为求诊者作初步诊症,详细了解病历,有需要时会回顾医管局里的病史,并进行盆腔超声波检查。 
若确诊患有朱古力瘤,医生会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专业意见,视乎病人的需要安排最适切的治疗方案。

朱古力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

药物治疗

若囊肿体积较为细少的轻微患者,口服避孕药或避孕针对改善经痛问题都有一定帮助。另有新一代黄体素,可针对性控制内膜增生、抑制炎症及缩细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专治药。



手术治疗
若囊肿体积大过5cm、生长速度快、出现下腹剧痛或肿瘤指数异常,手术治疗就较为适合。
手术会视乎朱古力瘤的体积和病人的病历,采取单孔或多孔腹腔镜手术,以切除卵巢囊肿。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在病人下腹位置开1-3个约1cm的小切口,经小切口放入腹腔镜及手术工具以移除囊肿,再把囊肿送往实验室作病理检验。手术前后大约住院4日3夜。


常见问题

  • Q:朱古力瘤为什么会引致不育?

    A:朱古力瘤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机会令排卵受阻或影响胚胎着床,因而令妇女难以受孕。如果两边卵巢均患有朱古力瘤,有机会使卵巢排卵,引致不育。

  • Q:怀孕可预防或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A:怀孕时,卵巢停止排卵,令子宫内膜不会增厚(月经停止),所以会暂时舒缓子宫内膜异位的症状及减轻病情,但并不表示能预防或治好子宫内膜异位。而怀孕和哺育期间月经次数减少,病症便因而有所舒缓。

  • Q:子宫内膜异位/朱古力瘤可以预防吗?

    A:现时并没有方法可以预防子宫内膜异位/朱古力瘤,但持续忽视症状(如经痛),廷迟求医及诊治,有机会导致病情变严重而影响生育。所以建议凡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都要定期做妇科检查,包括盆腔超声波。


最后更新日期: 2021年3月
本网站的健康信息已由楷和医疗的医生覆核。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视作医疗建议,亦不能取代阁下就个人健康状况向合资格的医护人员作出咨询。
Please note that all medical health articles featured on our website have been reviewed by Chiron Medical doctors. The articles ar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 and are not medical opinions nor should the contents be used to replace the need for personal consultation with a qualified health professional on the reader’s medical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