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colate cyst

HomeEducationHealth InformationChocolate cyst

朱古力瘤是什麼?



朱古力瘤的正確學名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性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其中一種。 

正常的子宮內膜細胞生長在子宮內壁,每個周期脫落經陰道排出體外形成月經。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內膜細胞異常生長在子宮以外的地方,如果出現在卵巢,
便會導致積血形成囊腫,便是俗稱的朱古力瘤。

如果經痛問題嚴重,或出現血量過多甚至異常出血的情況,便要加倍留意,因為這有可能是患上子宮內膜異位或朱古力瘤的警號!

朱古力瘤不容輕視 可影響生育

朱古力瘤主要出現在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身上,有機會影響生育。 

朱古力瘤有機會因體積過大而破裂,液體會流向腹腔,造成劇痛,嚴重的更可導致急性盆腔炎. 同時,嚴重子宮內膜異位症更有機會造成盤腔黏連,影響生育。研究顥示,高逹三至五成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不育問題。

然而,目前並未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確實成因,有家族病史、經期頻密、早出現初次月經、出現經血逆流等均可能是其中的高危因素。當中有部分患者更完全沒有病徵,是通過定期婦科檢查才意外發現。一般建議若出現以下症狀,便應及早求醫作初步檢查:
  • 經痛
  • 經血量多
  • 異常出血(如兩次經期之間不規律出血)
  • 慢性盆腔痛和下背痛
  • 性交疼痛
  • 懷孕困難
  • 大小便疼痛或出血

朱古力瘤的常見症狀

  • 經痛
  • 經血量多
  • 異常出血
  • 慢性盆腔痛和下背痛
  • 性交疼痛
  • 懷孕困難
  • 大小便疼痛或出血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及早治療

朱古力瘤的一般可以透過臨牀檢查以及腔超聲波檢查作診斷。 
醫生會先向病人了解症狀及家庭病史,憑專業經驗分析有可疑的情況,再以超聲波協助檢查子宮、卵巢內外結構及病變。

如有懷疑,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和病歷,有機會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磁力共振、電腦掃描、抽取血液檢驗癌症指標等,以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由於朱古力瘤的患者未必有明顯病徵,因此建議女性定期做婦科檢查,包括盆腔超聲波,可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病情,並監察病情有沒有惡化,以便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因為當囊腫的體積愈變愈大,可引致不育或其他併發症,例如破裂或因過重而出現扭轉,造成劇痛。

定期檢查的好處

  • 盡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 治療病徵帶來的痛楚和不適
  • 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
  • 降低不育的機會
  • 避免演變成嚴重併發症
  • 節省長遠的醫療開支
  • 定期檢查 及早發現潛在病症

朱古力瘤的治療

楷和的專科醫生會先為求診者作初步診症,詳細了解病歷,有需要時會回顧醫管局裏的病史,並進行盆腔超聲波檢查。 
若確診患有朱古力瘤,醫生會進行風險評估並提供專業意見,視乎病人的需要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朱古力瘤的治療方法主要可分為兩種:

藥物治療

若囊腫體積較為細少的輕微患者,口服避孕藥或避孕針對改善經痛問題都有一定幫助。另有新一代黃體素,可針對性控制內膜增生、抑制炎症及縮細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專治藥。



手術治療
若囊腫體積大過5cm、生長速度快、出現下腹劇痛或腫瘤指數異常,手術治療就較為適合。
手術會視乎朱古力瘤的體積和病人的病歷,採取單孔或多孔腹腔鏡手術,以切除卵巢囊腫。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病人下腹位置開1-3個約1cm的小切口,經小切口放入腹腔鏡及手術工具以移除囊腫,再把囊腫送往實驗室作病理檢驗。手術前後大約住院4日3夜。


常見問題

  • Q:朱古力瘤為什麼會引致不育?

    A:朱古力瘤屬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機會令排卵受阻或影響胚胎着床,因而令婦女難以受孕。如果兩邊卵巢均患有朱古力瘤,有機會使卵巢排卵,引致不育。

  • Q:懷孕可預防或治療子宮內膜異位?

    A:懷孕時,卵巢停止排卵,令子宮內膜不會增厚(月經停止),所以會暫時舒緩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及減輕病情,但並不表示能預防或治好子宮內膜異位。而懷孕和哺育期間月經次數減少,病症便因而有所舒緩。

  • Q: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可以預防嗎?

    A:現時並沒有方法可以預防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但持續忽視症狀(如經痛),廷遲求醫及診治,有機會導致病情變嚴重而影響生育。所以建議凡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要定期做婦科檢查,包括盆腔超聲波。


最後更新日期: 2021年3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楷和醫療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Please note that all medical health articles featured on our website have been reviewed by Chiron Medical doctors. The articles are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 and are not medical opinions nor should the contents be used to replace the need for personal consultation with a qualified health professional on the reader’s medical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