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

首頁醫療資訊健康專欄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

2025-02-28 婦產科 于春紅醫生

子宮脫垂不及時修補可囊更多健康風險 | 脫垂治療按下垂程度及病人意願決定

「子宮脫垂」,乍看令人膽戰心驚,其實意指骨盆底器官(子宮、陰道、膀胱及直腸)失去支撐而脫離正常位置,以至下墜或突出;患者會感到不適,影響夫妻關係和社交生活。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排尿困難、便秘以及出血等,嚴重者可能影響到心理健康。楷和醫療婦產科專科于春紅醫生指出,子宮脫垂在香港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中老年女性中更為普遍。手術治療能改善生活質量,惟需與病人探討其意願並因應脫垂程度和位置安排手術。

子宮脫垂沒有治療黃金期 年長患者風險較高

子宮脫垂每個級別的病徵和影響都不同。于醫生分享,子宮脫垂並沒有治療黃金期,年齡也不是手術的絕對限制,只要脫垂程度足以影響生活質素,即使患者屬於第一級,也可按需要施行手術。如果脫垂較輕微,病人亦能通過日常的盆底肌訓練、物理治療和子宮托等非手術方案,減輕病徵並防止病情惡化。若等到第三級或第四級再進行治療,需要手術的機會及其複雜度就更大,術後恢復時間也會延長,年長患者的手術風險相對較高。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手術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選擇保守治療子宮脫垂的患者,亦可考試將子宮托置入陰道內,維持子宮的位置;而對於已有效過有明顯及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選擇進行切除子宮手術,並結合盆底肌穩定術協助支撐。手術後可回復至正常生活狀態,患者亦應配合運動及飲食習慣改善便秘等,維持身體健康。

子宮下垂並不會自行復元,身體機能因年紀和長時間逐漸下降,如發現症狀出現,應盡早就醫檢查及治療,以維持生活質素。

子宮脫垂分級 

手術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選擇保守治療子宮下垂的患者,可考慮試將子宮托置入陰道內,維持子宮的位置;而對於過了生育期及情況較嚴重的患者,可選擇進行切除子宮手術,加上骨盆底修補術或其他鞏固骨盤底手術,術後可回復正常生活,但仍需要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如避免提舉重物,防止便秘和處理長期咳嗽的問題等。

子宮下垂並不會自行痊癒,身體機能亦會因年紀增長逐漸下降,如發現症狀出現,應盡快求診及治療,以維持生活質素。



最後更新日期: 2025年2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楷和醫療集團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