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首頁醫療資訊健康專欄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2025-11-24 婦產科 蔡汝嘉醫生 子宮內膜癌

陰道異常出血恐是子宮內膜癌先兆

子宮體的癌症常發病於中年及老年女性,超過九成來自子宮內膜(即子宮內膜癌),其餘來自子宮肌肉層 (即惡性子宮肉瘤)。根據2023年統計,這種癌症在香港全年大約有1,300個新確診的病例,每年因子宮體癌而死亡的人士約有 100 名。子宮內膜癌的形成是由子宮內膜細胞的異常增生引起的,這些細胞可能會侵犯周圍組織,甚至擴散至身體的其他部位。

症狀出現須關注

楷和醫療婦產科專科蔡汝嘉醫生指出,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能已經會出現病徵,但是許多女性可能將其誤認為是正常生理變化。例如停經前的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紊亂、經血過多或經期之間出血;而停經後的女性則可能出現陰道出血或異常分泌物。隨著病情的進展,晚期症狀可能包括性交或小便時的疼痛、大便習慣改變以及下腹出現腫塊。

風險因素勿忽視

雖然醫學界對子宮內膜癌的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掌握,但一些風險因素被認為與其發病有關。例如,年齡是主要的危險因素,該病多見於45至65歲的女性。此外,從未生育、肥胖、長期使用雌激素荷爾蒙補充療法、患有多囊卵巢症、正在服用乳癌治療藥物泰莫西芬 (Tamoxifene)、患有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的女性,以及有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均屬於高危族群。

早期發現 於提高治療效果

蔡醫生分享,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不像子宮頸癌有篩檢的方法,所以女性若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尤其是收經後陰道出血,應盡快求醫,及早接受詳細檢查。診斷的方法包括盆腔檢查、陰道超聲波掃描、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抽取術或擴張刮除手術,如果及早發現子宮內膜癌並接受適當治療,存活率可達 9成以上。

治療方面,子宮內膜癌的療法通常根據癌症的分期、腫瘤大小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決定。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手術通常涉及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和淋巴,根據個別情況選擇開腹、經陰道或腹腔鏡方式。化療則利用藥物來消滅癌細胞,雖然這些藥物無可避免引起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影響,導致副作用。放射治療使用高能量射線來破壞癌細胞,而荷爾蒙治療則通過合成的黃體素來抑制癌細胞的增生。此外,隨著醫學進步,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新療法開始受到重視,這些療法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特徵,提高了治療的精確性和效果。

蔡醫生最後提醒,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及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是降低子宮體癌風險的重要措施。

最後更新日期: 202511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楷和醫療集團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